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2652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docx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

“十一五”规划

一、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体产业能力、科技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趋势。

1、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高技术化以及公司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信息化、产品营销网络化等特点。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它们中的很多都是跨国经营的企业。

2、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大

农产品加工趋向精加工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大。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到80%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7倍,经工业加工的食品占饮食消费的80%-90%。

粮食加工可增值4-6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3-6倍;薯类加工增值3-6倍;果蔬加工业增值3倍以上。

3、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

精深加工的前提是加工技术与设备高新化。

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中,主要农产品加工都采用了高新技术。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有:

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膨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特征红外干燥技术、新型贮运保鲜技术等。

4、农产品加工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

随着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更加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据统计,美国每年每人的休闲食品平均消费量达8.6公斤,各国企业都看好休闲食品的生产,使全球休闲食品市场相对集中,竞争非常激烈,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该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5、农产品加工投入比例越来越大

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受到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引导了大批企业纷纷投身农产品加工领域,成为该产业的投资主体。

与产值相对应,发达国家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

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6、资源趋于综合利用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利用食品厂(淀粉厂)的废水,经酵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已建成万吨级菌体蛋白加工厂。

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利用棉籽饼提取棉籽蛋白,用作饲料添加剂和生产抗生素药品的氮源。

美国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高品质果胶β胡萝卜素等有效成分,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美国ADM公司在农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利用能力,已实现清洁生产(无废生产),使原料得到综合有效利用。

7、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运行态势良好

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万多家,完成产值达到4.2万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近15%,从业人数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将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

2、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加工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保鲜储藏、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膨化等应用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和饮料等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到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的阶段。

3、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突破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劣的格局。

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4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逐步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4、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有所扩大,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万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750多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涌现出了像双汇、得利斯、金锣、皓月、德大、龙大、蒙牛、光明、三元、伊犁、三鹿、汇源、大成、华农、华龙等一大批知名骨干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5、农产品加工呈现集中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加工区,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湖南的水稻加工,浙江、江苏、福建的茶叶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加工,京津和上海等大城市郊区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四川的粮食酿酒、果蔬加工等。

农业部在确立11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面临动植物疾病疫情、周边环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过程中污染等“四大风险”。

为此,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修订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强制实施QS(质量与安全)认证,按照GMP(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GAP(良好的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规范中的要求控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管齐下”,通过建立企业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终端检测和市场可回溯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71家,从业人员4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利税总额71.92亿元。

2005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产量及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工业):

白酒57.8万千升,增长16.23%;啤酒126.2万千升,增长15.77%;罐头7.2万吨,增长17.35%;软饮料120.4万吨,增长25.5%;乳制品15万吨,增长34.58%;糖4.92万吨,增长-19.88%;糖果0.84万吨,增长45.91%;味精1.21万吨,增长1.72%;食用植物油40.83万吨,增长46.74%;配、混合饲料449.94万吨,增长10.6%,中成药98,254吨,增长19.2%。

机制纸及纸板110.6万吨,增长7.6%;制革1671万平方米,增长-3.3%;卷烟685万箱,增长-1%;纱25.5万吨,增长25.5%;布7.07亿米,增长15%;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1.83万吨,增长28%;丝19,461吨;丝织品1.13亿米,增长38%;麻袋597万条,增长-7.6%;服装2764万件,增长18%。

大米产量为99.04万吨,同比增长50.97%;小麦粉产量为62.78万吨,同比增长27.24%;鲜冷藏冻肉产量为110.61万吨,同比增长53.94%。

1、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各地党政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大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和多元扩张。

在产业政策、建设用地、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五粮液集团、蓝剑集团、四川烟草工业有限公司、新希望、美宁集团、高金食品、朗瑞丝绸、永丰纸业、全友家私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润、统一、娃哈哈、汇源等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农户与企业之间通过股份制和定单收购等合作方式,形成了产业经营和利益连接的新模式。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968万个农户家庭增收,占农村家庭数的51%,农产品加工业中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有262家。

2、产业(产品)链进一步延伸

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逐步成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主体,产品质量、档次及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种类渐趋多样化、专业化,一批农产品“精品’及其产业链正在形成。

我省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高金、四海、美宁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主要生产分割肉,发展成为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及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外向型猪肉食品综合加工企业,扩大了四川肉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纺织业产业链从解决制约因素入手,加大了污水处理、印染环节的投资,带动了棉丝麻纺织和服装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3、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区域间协作配套日趋紧密,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宜宾、泸州为代表的酿酒(白酒)产业集群,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峨眉竹叶青茶叶、通江银耳、南充丝绸、达州苎麻、广元油橄榄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呈规模发展态势;以全友、明珠、双虎和武侯女鞋、崇州皮革制品、郫县豆瓣、眉山和新繁泡菜、成都送仙桥艺术城旅游工艺品等为地域品牌的同行业生产集散地日益壮大;西部服装工业园、成都纺织印染工业园、安岳工业园和广元绿色农产品加工园等载体加快建设,已成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4、品牌建设和外向经营的特色更加突出

企业在靠来料加工、贴牌、团体定单生产完成资本、技术原始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和外向度。

截止2005年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共有1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酒,8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重点出口品牌,27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地理标志,181个四川省着名商标,168个四川名牌产品,34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一批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部分优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优质猪肉产品进入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及港澳地区市场,纺织服装、皮鞋、品牌白酒、薯制品粉丝等远销欧美,泡菜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农户和企业专业化组织程度比较低,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优质专用农产品品种缺乏。

目前国际上有专用小麦、玉米、大米品种多达几十乃至上百种,而我省适合食品工业的专用小麦品种仅六、七个,形成规模的品种三、四个。

2、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加工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差距大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80%以上,我国为45-50%,四川仅为35-45%。

2005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

0.7,山东、广东、江苏等省达到1:

3。

(2)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

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导致加工企业的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例如:

四川皮鞋及服装生产企业大多数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差,多为“贴牌”及团体式订单生产。

产品加工度低,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3)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盈利能力差

四川农产品加工种类较多,但同质化严重,出省、出口产品相对较少,市场主体仍在省内。

消费者选择余地小,导致恶性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发展。

省内大部分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都被外来产品所抢占。

2005年,我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4.32亿元,列全国第五位,但只及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发展速度比河南、山东分别低11.7和15.1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集团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食品工业100强企业,四川只有6家入选,比山东少15家,比广东少3家。

3、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对农药、兽药的生产、使用监管乏力,农产品原料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已经严重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检测及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标龄长、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尚有差距。

产品标准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低,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迟缓,质检机构数量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从事高精尖检测、综合类检测的机构较少,检测能力较弱,多数企业没有进行IS09000、IS0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

4、产业链协调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差。

主要表现在:

(1)供求信息不对称

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加工与原料供应之间、生产加工与终端市场之间的信息衔接不对称,存在农户盲种盲收,企业盲目生产的现象。

(2)种植农户与加工企业协调差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探讨,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直接租赁型和订单农业型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连接经营模式。

但在这些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关系多数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履约机制,压价收购和高价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利益。

5、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紧密联系,不但具有工业企业市场风险的特征,同时还具有自然风险和季产年销等明显的农业特性,流动资金使用集中、量大、季节性强。

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财政及金融支持上,只有极少龙头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绝大多数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政府或金融部门的支持较少,企业融资能力弱,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6、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1)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中介服务组织很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息服务、法律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持。

缺乏专门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协会,现有部分协会,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协会之间、协会与企业之间、协会与行业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缺乏对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的有效指导作用。

(2)现有服务机构彼此不协调。

在现实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现象。

农产品加工业的多部门管理和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加、销脱节,使得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与建设,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围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品牌经营为突破口,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转变。

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绿色环保品牌,把四川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聚发展的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质量安全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坚决禁止超标使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加工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3、集成创新原则

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4、比较优势原则

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原料基地建设上服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在讲求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原料基地,在农产品加工的同时,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思路

1、突出优势,以食品工业带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推进的战略部署,结合省政府下发的《四川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我省未来5年食品工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与要求,在继续稳固食品工业在我省的优势产业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带动作用,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一手抓大,一手扶小,两手都要硬

抓大——要善于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一定经济规模,尽快做大做强。

通过扶持培育、嫁接改造、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造就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扶小——重点放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政策倾斜的力度,使之形成新的增长极。

3、加快产业升级的力度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提升、品牌塑造、技术竞争的阶段,必须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级,打造专业产业经济区,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1)在做强、做优、做全上下功夫

做强就是在本领域不求规模最大,但求实力最强,发展要有特色;做优,就是塑造品牌,有品牌优势就有市场优势;做全,就是对农产品加工链条尽可能地长、精深度高,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多品种、系列化,将农产品效益潜力发挥到极致。

(2)提高产业集聚度

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加工精深度上下功夫。

由于初加工受资源的制约明显,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扩大规模。

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上下功夫,稳定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产业化联结机制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专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等适合实际的产业化模式和“基地小规模—原料大生产—产品精加工”的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途径,通过稳定利益关系,达到稳定原料来源和稳定产品市场的目的。

4、落实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要求,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设立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建设、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创业服务及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创业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适合农产品加工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大对流动资金的支持力度;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拓宽支持的领域。

(3)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加工原料基地的生产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原料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4)加强对农产品及相应生产资料市场秩序的监管,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避免以牺牲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无序竞争。

四、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元、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和成果推广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功能健全的各类服务机制,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增长速度与效益目标

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3087亿元,年均增长16.3%。

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

其中:

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纺织丝绸制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5.50%;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21%。

规模以上旅游商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0%。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140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0%以上,农户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2、加工转化目标

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

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达到55%-60%,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

其中:

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果蔬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产品质量目标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HACCP体系认证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水平,使50-6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4、技术与装备水平目标

“十一五”期间,攻克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装备,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

5、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户,100-300亿元的企业3-5户,50-100亿元的企业10户,20-50亿元的20户,10-20亿元的企业30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规模协调、结构合理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