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525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docx

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

2011年经济师考试“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  )。

A.定比尺度、定距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

B.定序尺度、定比尺度、定类尺度、定距尺度

C.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D.定类尺度、定距尺度、定序尺度、、定比尺度

参考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参见教材第169页,本题考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2.下列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中,最高级、最精确的是( )。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参见教材第169页。

考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的精确程度,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所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中,最高级、最精确的是定比尺度。

3.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

A.相对指标B.时期指标C.离散指标D.平均指标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教材第170页。

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4.财政收入这一统计指标属于(  )。

A.相对指标B.时期指标C.时点指标D.平均指标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教材第170页。

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财政收入等。

5.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  )。

A.比例指标B.比率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

参考答案:

C

考题解析:

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见教材170页。

统计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6.为了解全国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状况,找出安全隐患,专家根据经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这类调查方法属于(  )。

A.专家调查B.重点调查C.系统调查D.典型调查

参考答案:

D

考题解析:

考核第22章统计调查,考查考生对典型调查概念的理解,参见教材第175页。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7.统计误差包括登记性误差和()。

A.代表性误差B.调查对象遗漏C.计算机录入错误D.虚报瞒报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2章统计调查,参见教材第177页。

统计误差包括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8.关于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比值可能大于1B.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

  C.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

  D.它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对比

参考答案:

C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考查考生有关比例的概念,即: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

9.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的比例之和()。

A.大于1B.等于1C.小于1D.等于100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的比例之和等于1。

10.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比属于()。

A.比率B.比例C.极差D.百分比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

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比率。

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比等等。

11.频率就是将()乘以100而得到的百分比。

A.比率B.比例C.极差D.百分比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

频率就是将比例乘以100而得到的百分比。

12.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主要有圆形图和(  )。

A.条形图B.直方图C.累积分布图D.茎叶图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2页,考查考生有关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主要有圆形图和条形图。

13.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是()。

A.折线图B.条形图C.直方图D.圆形图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2页。

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是条形图。

14.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是()

A.折线图B.条形图C.直方图D.圆形图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2页。

圆形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15.某社区服务满意度研究中,调查人员在某居民小区抽样调查100户,得到下表所列调查结果,其中回答“满意”的占( )。

回答类别向上累积百分比(%)

非常不满意  12

不满意  30

  一般  82

  满意  92

  非常满意  100

  A.8%B.82%C.10%D.92%

参考答案:

C

考题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3页有关累积频数或百分比的项上累积和向下累积的两种方法。

10%=92%-82%

16.组距分组是()整理方法。

A.分类数据B.顺序数据C.数值性数据D.离散变量

参考答案:

C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4页。

数值性数据的分组方法有单变量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组距分组。

17.在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无任何关系B.反比关系C.正比关系D.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

参考答案:

B

考题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5页。

组距=极差值/组数,组距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18.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

A.组平均数B.组中值C.组距D.组数

参考答案:

B

考题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6页。

组中值=(上限值+下限值)÷2

19.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是“11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按统计分组的规定,140这一数值(  )。

A.不计算在任何一组B.分在“140-150”这一组中

C.分组“130-140”这一组中D.分在“130-140”或“140-150”均可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6页。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20.在直方图中,矩形的宽度表示( )。

  A.各组的组距B.各组所属的类别C.各组的百分比D.各组的频数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7页。

在直方图中,矩形的宽度表示各组的组距。

21.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称为()

A.集中趋势B.离散程度C.偏态D.峰度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

2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称为()。

A.中位数B.众数C.极值D.平均数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23.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

平方米):

55、75、75、90、90、90、90、105、120、150。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众数是()。

A.75B.90C.55D.4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本题中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出现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90。

24.算术平均数与众数、中位数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都适用于分类数据B.都适用于顺序数据

C.都不受极端值影响D.都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191页。

众数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性数据;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性数据;算术平均数主要适用于数值性数据;

25.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5人、35人、35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  )人。

A.34B.35C.36D.37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0-191页的中位数计算例题:

中位数的位置是(8+1)÷2=4.5,∴中位数=(35+35)÷2=35

26.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

平方米):

55、75、75、90、90、90、90、105、120、150。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住房面积是()。

A.75B.90C.94D.150

参考答案:

C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住房面积=(55×1+75×2+90×4+105×1+120×1+150×1)÷(1+2+4+1+1+1)=940÷10=94(平方米)

27.下列指标中,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并且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A.算术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2页。

中位数和众数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极差描述数据离散程度,只有选项A算术平均数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并且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8.n个观察值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算术平均数B.极值C.众数D.几何平均数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2页。

n个观察值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

29.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称为()

A.集中趋势B.离散程度C.偏态D.峰度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3页。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

30.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 )。

  A.越好B.越差C.始终不变D.在一定区间内反复变化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3页。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越差。

31.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

平方米):

55、75、75、90、90、90、90、105、120、150。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极差是()。

A.75B.90C.94D.95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3页。

极差是总体或分布中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

本题中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极差=150-55=95(平方米)。

32.离散系数比标准差更适用于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这是因为离散系数(  )。

A.不受极端值的影响B.不受数据差异程度的影响

C.不受变量值水平或计量单位的影响D.计量更简单

参考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4页。

离散系数的特点:

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量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33.标准差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  )之比。

A.算术平均数B.极值C.众数D.几何平均数

参考答案:

A

考题解析:

考核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中,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的公式。

见教材194页。

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

34.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有()。

A.标准差B.离散系数C.方差D.极差

参考答案:

B

考题解析:

考核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194页。

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

35.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

A.指数B.回归方程C.频数分布表D.时间序列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196页。

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时间序列

36.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称为()。

A.变量B.发展水平C.增长量D.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196页。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37.在序时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思路相同的是( )。

  A.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B.时期序列序时平均数

  C.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的连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D.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的连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198—199页。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采用“两次平均”的思路,且第一次的平均的计算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思路相同。

38.某地区2000—2008年钢材使用量(单位:

吨)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使用量

1316

1539

1561

1765

1726

1960

1902

2013

2446

该地区2000—2008年钢材年均使用量为()。

A.1726吨B.1750.6吨C.1803.1吨D.1846.7吨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197页。

按照时期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的公式,该地区2000—2008年钢材年均使用量=(1316+1539+1561+1765+1726+1960+1902+2013+2446)÷9=16228÷9=1803.1(吨)

39.某行业2000年至2008年的职工数量(年底数)的记录如下:

年份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

职工人数(万人)1000120016001400

则该行业2000年至2008年平均每年职工人数为()万人.

A.1300B.1325C.1333D.1375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198—199页表25-3下的计算内容。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平均职工人数=[(1000+1200)/2*3+(1200+1600)/2*2+(1600+1400)/2*3]/8=1325

40.增长量是()。

A.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B.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和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D.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

参见教材第200页。

增长量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

41.逐期增长量是()。

A.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B.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C.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D.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

参见教材第200页。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42.累计增长量是()。

A.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B.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C.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D.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

参见教材第200页。

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43.在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的加权平均数

  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积

  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个数

  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

参见教材第200页。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44.某商场2005-2009年商品销售额(单位:

百万元)如下: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销售额

35.0

40.0

44.0

49.9

55.0

该商场2005-2009年商品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量为()百万元。

A.5B.4C.44D.3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200页,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商场2005-2009年商品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量=(55.0-35.0)÷4=5(百万元)。

45.已知某地区以2005年为基期,2006-2011年财政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5.71%、118.23%、108.01%、131.90%、122.95%、101.54%。

以2005年为基期的2006-2011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A.40.55%B.243.30%C.101.54%D.43.30%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201页,按照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的公式计算,以2005年为基期的2006年-2011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100%=243.30%

46.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分析中本题考查“增长l%的绝对值”的公式。

增长l%的绝对值”的计算公式为(  )。

A.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B.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

C.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1D.环比发展速度÷逐期增长量-1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第202页。

增长l%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47.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

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参见教材第202页。

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4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  )。

A.算术平均法B.几何平均法C.众数D.中位数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5章时间序列。

参见教材第202页。

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

49.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指()。

A.广义的指数B.发展速度C.相关关系D.狭义的指数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4页。

狭义的讲,指数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50.按照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指数可以分为(  )。

A.基期指数和报告期指数B.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C.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D.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参考答案:

B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4页。

本题考查指数的类型:

(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51.下列属于数量指数的是()。

A.零售价格指数B.股票价格指数C.产品成本指数D.产品产量指数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4页。

数量指数反映物量变动水平,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

52.拉氏指数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

A.报告期B.基期与报告期水平的平均数C.与基期与报告期水平无关的水平D.基期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4页。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

53.帕氏指数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

A.报告期B.基期与报告期水平的平均数C.与基期与报告期水平无关的水平D.基期

参考答案:

A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5页。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

54.2008年与2007年相比,某单位职工人数增长10%,工资总额增长21%,则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

A.10%B.11%C.12%D.21%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与教材第207页的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属于同一个类型。

∵工资总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即(1+21%)=(1+10%)

×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121%/110%=110%,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110%-1=10%

55.某超市商品销售额增长10%,平均销售价格增长7%,则商品销售量()。

A.增长3%B.增长2.8%C.增长17.7%D.下降2.73%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07页。

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量增长=1.1÷1.07-1=2.8%

56.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价格指数是( )。

  A.股票价格指数B.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C.房屋销售价格指数D.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参考答案:

D

解析:

考核第26章统计指数,参见教材第210页。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一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示。

57.下列会计活动中,属于财务会计范畴的是( )。

A.全面预算B.财务报告C.责任会计D.成本控制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核第27章会计概论,参见教材第213页:

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58.下列会计工作中,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是(  )。

A.进行经营决策分析C.设置会计科目B.编制会计报表D.清查财产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第27章会计概论,参见教材第213页:

管理会计主要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59.下列会计工作中,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

  A.财务指标考核B.财务状况分析C.会计检查D.会计记录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核第27章会计概论,参见教材2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