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787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20XX年——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

20XX年10月10日(周六)上午9点

  地点:

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核武器研究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会中,经院士首先就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及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为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

随后,经院士结合自身从事核武器的经历从“有关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化学及力学问题”、“氢弹相关原理”、“大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备”、“核试验”、“大科学工程”及“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精彩讲述。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研制、制造、装配过程大致如下:

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

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

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发展趋势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

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

  最后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整个过程中,经院士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为我们揭去了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核武器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报告最后,经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回答。

  五、本人体会

  经院士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对核武器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科学工程”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广泛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经院士近三个小时的报告,深入浅出,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要求、设备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2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

20XX年11月5日晚上19:

00

  地点:

东6A座315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肖宇锋,博士,西南科技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通信网可靠性分析》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肖宇锋博士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1)关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类

  1)网络的抗毁性—可靠性的确定测度;

  2)网络的生存性—基于网络连通性的可靠性测度;

  3)网络的有效性—基于网络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

  4)网络部件工作在多模式状态的可靠性测度。

  肖宇锋博士认为通信网可靠性比较恰当的定义是:

在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作用下,通信网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

  肖宇锋博士指出在这里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通信网的生存,应根据通信网的业务要求选择网络的生存判据,常用的判据有:

  1)网络中给定的节点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

  2)网络中一个指定的节点能与一组节点相互通信;

  3)网络中可以相互通信的节点数大于某一阈值;

  3)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时延小于某一阈值;

  4)网络的吞吐量超过某一阈值。

  

(2)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

  肖宇锋博士指出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主要分为:

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有效性和完成性。

  1)网络的抗毁性

  网络的抗毁性描述了通信网在人为破坏作用下的网络可靠性,它假定“破坏者具有关于网结构的全部资料,并采用一种确定的破坏策略”。

  2)网络的生存性

  生存性给出了网络在随机性破坏作用下的可靠性,反映了随机性破坏和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网可靠性的影响。

  3)网络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它指出了通信网在网络部件失效的条件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

  4)网络的完成性

  完成性系统在任务开始时可用性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的任一随机时刻,系统正常运行或降级完成服务要求的能力。

  五、本人体会

  当今社会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是对时常发生的问题却很少知道其原因,如网络交通为何时好时坏、网络为何时常不稳定等等。

通过肖宇锋博士的报告,使我对通信网可靠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焦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是一项有现实工程意义的重要课题,是目前通信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确定通信网的可靠性指标时,应考虑通信网的类型、使用需求以及相似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费用、进度等因素。

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定实用的网络可靠性指标,并建立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3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12月24日,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徐志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徐院士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的起源讲起,全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高端领域,尤其是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1)物联网的定义及应用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

IOT。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为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

  

(2)物联网发展简介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称为“传感网”。

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20XX年,美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同年,我国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

  (3)物联网与结构健康监测

  在桥梁结构的检测、检测技术方面,以往的思路一直是将桥梁结构与检测、监测系统分开考虑的,而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将各种传感器通过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定期或定时滴采集桥梁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与评价,与桥梁的安全运营、日常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徐院士独到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鼓励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勤奋钻研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模板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报告心得体会

  篇三:

听取学术报告及讲座心得体会

  附录1讲座内容与体会

  1.题目:

心灵之路

  报告人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报告人:

雷五明

  时间:

20XX年3月13日

  地点:

会议中心301专家报告会上,雷五明老师从压力源、常见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情绪管理四个方面为研究生做了一次心理辅导。

他指出,研究生的压力源来自学习、就业、婚恋、经济、人际、社会等多方面,压力持续郁积则易导致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谈及如何处理好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现实压力的因素时,雷老师建议研究生应遵循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必要时可通过导师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随后,雷教员通过“职业人格”六边模子协助大师找准人格定位,对职业生活生计进行规划。

他指出,职业生活生计是人生的最主要部门,分歧人格类型的人适合的工作范畴分歧。

合理的职业生活生计规划需要在厘清小我生活生计愿景的根本上,通过评价和评价,最终确定适合本人的职业成长标的目的。

  最后,雷老师给大家传授了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他建议处于高强度压力下的研究生要善于忘记、放下自我,顺应情绪的自然变化规律。

同时,适当的宣泄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他指出,最重要的方法是转变观念,化压力为动力。

雷老师诙谐幽默的讲授方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深受在场师生的喜爱,现场气氛持续高涨、掌声不绝于耳。

  雷老师的讲座具有舒缓压力功能。

深化了研究生对心理健康主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拔研究生的心理本质,使泛博研究生展示心里深处的幸福感和正能量,用美的心灵绘就锦绣人生。

  2.题目:

仿生智能浸润性表面材料——从头开始的创新科研理念

  报告人单位:

中国科学院

  报告人:

江雷

  时间:

20XX年5月11日

  地点:

西院大礼堂江雷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通过了解,江雷教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通过向自然学习,研究多种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形成机理,为相关仿生界面及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依据;

(2)仿生制备超疏水界面材料,并实现多功能化组合的超疏水表面,又同时将不同种类的特殊浸润性如:

超疏油/超疏水(超双疏)、超亲油/超亲水(超双亲)、超疏油/超亲水、超疏水/超亲油组合,建立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体系;(3)通过系统研究界面材料结构和特性规律,提出了“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创造性地将仿生微纳米复合结构与外场响应性分子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在单一或多重外场控制下材料表面浸润性的可逆变化;(4)通过将单一物性(浸润)的二元(亲/疏)设计理念推广到其它物性体系,提出了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设计方案,为仿生界面材料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科学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有关科技创新的讨论已成为街谈巷议,但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创新吗?

向江雷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使我们意识到创新离我们其实并于不遥远,诺贝尔奖也并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直接于某次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意外。

换言之,他认为创新并不源于对创新的刻意追求,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国家以体制求创新的做法,恰恰实在扼杀创新精神,刻意追求创新终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模仿甚至抄袭之路。

从江雷院士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他与美国同行的合作更多体现的是鼓励大胆想象和敢于犯错,我想一个宽松而包容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好于一个刻意强调创新的制度。

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令在座的同学们时而发笑,时而思考,不但在思路上开拓的大家的眼界,也鼓励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3.题目:

科技创新思维培养

  报告人单位:

中国工科院、清华大学

  报告人:

金涌

  时间:

20XX年6月7日

  地点:

西院大礼堂

  金涌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还担任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为我国化工领域中流态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气固湍流流场时空结构研究,提出了气固流态化流型转变的机理模型和定量判据,发明了湍动流化床新型复合内构件,改善了流化质量,解决了工程放大的难题,成功地用于指导六种工艺,三十余台大型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的改造或设计。

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催化反应器,移动床重整反应器、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过程,在生态化工工程与工艺、产品工程、亚微米与纳米粉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

  从中我体会到,一个科学家的最重要的品质可能不是他在科学上的才华与想法上的创新,而是他对科学的敬畏与对社会的担当。

有了这样的敬畏与担当为前提,我们才能确保科学技术是为人类谋福祉而不是生灾祸的。

  金涌院士从多方面阐述了思维创新对科研的重要性,让我明白: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一直以来,总觉得科研是一项很高深的领域,虽然曾多次偿试涉入这一领域,但总觉得自己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很层面,感觉对这一领域的很多东西自己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入,更别说是运用自如了,但通过这院士的生动讲解,自己受益匪浅,很多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明朗。

  4.题目:

TheWorldofOrganicChemistryUsingWaterasaSolvent报告人单位:

TheUniversityofTokyo

  报告人:

Kobayashi(小林修)

  时间:

20XX年10月8日

  地点:

逸夫楼10楼会议室

  报告会上,Kobayashi教授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科学研究,主要介绍了水相有机化学反应。

详细地阐述了水相中的不对称催化C-C键的形成、水相中金属有机物及金属氢氧化物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水相有机反应中特殊的反应性和选择性以及水相中的Mukaiyama羟醛缩合反应等。

  通过聆听Kobayashi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

  从通过聆听小林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尽心尽力,坚持去做研究,不断去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幸福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但如此,也要学会团队合作,因为你离不开这个社会,当我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就会创造出智慧;学会与人沟通,彼此交流,共同学习。

还要懂得学习与做研究的方法,勇于去实践,即使失败,也要再次站起来重新开始直至成功;勇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去改变思维的方式,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联系我们的社会实际,寻找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教授不仅为我们讲述报告内容,显示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为我们解答各种学术、生活以及进一步深造等问题,为我们释疑解惑,使我们少走弯路。

这些学者、科学家不仅为我们在学术上指路,更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方向,使我们受益终身。

参加这次学术报告和交流,我不仅了解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小林修博士身上学到的对于专业和生活,保持低调和乐观的态度;对于科学和社会,保持敬畏和担当的态度。

所有这些,必将使我终身受益。

  5.题目:

石墨烯的电化学与生物分析

  报告人单位:

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

  报告人:

李景虹

  时间:

20XX年10月28日

  地点:

逸夫楼10楼会议室

  据介绍,李景虹教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获得学术成就和荣誉包括: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XX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XX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百人计划)入选者(20XX年);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20XX年-20XX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XX年);首届中国电化学青年奖(20XX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XX年)等;并多次被国际知名期刊邀请写研究综述,是国内外一些重要期刊的编辑和编委。

  李景虹教授在学术报告中从石墨烯的发现、结构、特性、制备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石墨烯材料的电化学及化学生物传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最新国际前沿进展情况。

课题组的具体研究工作为石墨烯的可控合成、石墨烯的优异电化学性能与器件、石墨烯的电化学修饰与电化学生物传感、电催化与电化学能源。

他还勉励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要勇于创新、持之以恒。

不但让我从中汲取了热门石墨烯材料相关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李教授从容不迫的讲学风格和随机应变驾驭讲台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颇受震撼。

李景虹的报告内容新颖,会后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李教授对大家的疑惑一一耐心解答,现场互动气氛活跃,我也从中对石墨烯有了新的了解,并对其能否与我目前的课题结合进行思考。

  李景虹教授的详细讲解、透彻分析让聆听报告的师生们受益匪浅,对我校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