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3905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docx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诗经》“郑声淫”与“思无邪”浅析

摘要:

《论语》中关于“郑声淫”和“思无邪”都有涉及,却都未作详尽的阐释。

本文通过对孔子对《诗经》语论的研究,在搜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二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郑声淫”,孔子的“乐淫”与朱熹的“诗淫”是问题的核心,思无邪的思想内核与孔子的治国理想也密不可分。

“郑声淫”与“思无邪”的同时出现也并不矛盾,是因为评价标准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不同,并且在后人的解释推演中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关键词:

郑声淫思无邪意义关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收集而成,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探讨延绵不绝,“思无邪”和“郑声淫”,也是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

研究这一课题,这对于学习诗经,以及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广泛的的意义。

要明白“郑声淫”与“思无邪”就要先从二者意义上做出辨析。

本文就从二者意义上做出阐释,再理清二者关系。

一、郑声淫意义浅析

狭义上,所谓“郑声”,是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河南中部一带)的音乐;广义上,“郑声”还包括卫、邶、鄘等其他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

此外,“郑声”的概念还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1]。

“郑声淫”具体意义迄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郑声”是郑诗配乐之意,即“郑诗配乐声”。

《礼记·乐记》载子夏曰:

“郑风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

此四音者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子夏言说郑音淫乱放荡,宋音沉迷志向,卫音频速过快,齐音傲慢骄奢。

这四种音乐让人放纵情欲损害道德,因此这四种音乐是不合乎孔子对于“礼”的观点的。

另一种观点为郑声淫是郑风淫,即郑国诗歌本身淫乱。

郑风里面的情诗逾越了礼数的约束,在古代是被认为不符合礼教的,女子豪放大胆的对心中爱情的倾诉更是在诗经中也不多见,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允许的,所以斥之为淫。

(一)孔子“郑声淫”

问题争论的源头在于孔子对郑声的评价,《论语》中对“郑声淫”有所涉及。

《论语•卫灵公》:

“颜渊问为邦。

子曰:

‘行夏之时,承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这一句话道出了孔子对郑声的态度。

颜渊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引夏朝使用的自然历法,殷商简朴使用的车子,周朝服装的等级的严明,《韶》、《舞》之乐的古朴典雅,来说明治国之道。

这四点引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治国策略,通过自然历法的使用,使粮食丰收,对古代的农业社会大有裨益;通过出行车马的简朴,表明了为政清廉,不大兴土木;通过对衣着的约束,让“礼”在衣着上的体现,体现孔子注重“礼”的治理,从文化上对于治理国家;音乐在孔子心中也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教育中的“六艺”就包括“乐”,音乐对于人内心的启迪与身心的和谐有益,国家的典乐平和淡雅,则能国泰民安。

此四点体现了孔子心中理想的治国策略,在此之后引出了不能做的事情,便是舍弃“郑声”、疏远“佞人”,意思是不弹奏郑国的音乐,远离那些阿谀小人。

最后一句“郑声淫,佞人殆。

”直接道出了“郑声淫”三字。

说明“放郑声”的原因是因为“郑声淫”,“远佞人”是因为“花言巧语的小人使人危险”。

“淫”与“殆”并举,可以见证“淫”的危险性,也足以证明“放郑声”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观点认为,“郑声”就是“郑诗”,然而通过资料论断显示,“郑声”与“郑诗”不同。

从孔子“删诗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诗经305篇都是仔细审查过的,那为什么没有把郑诗删除?

上古的韵文是“诗、乐、舞”三者一体,《诗经》亦然。

《尚书•尧典》记载:

“诗言志,歌用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声、律为四种事物,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郑声和郑诗为两件事情。

音乐史的研究成果表明,西周的古乐采用的是四声音阶音阶[2]。

孔子所维护的“雅乐”正是西周古乐。

“郑声”则与此不同。

它突破了西周古乐的四声音节,运用了五声音阶,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七声音阶[3],这是孔子所不能够接受的。

其次,《诗经》中风、雅、颂是从音乐角度划分,风本来就是乐曲的通名[4]。

季札论《郑风》说:

“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忘乎!

”所谓“细”,是指以抒发个人情思为主调的靡靡之音,少有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情感,季札的评价是从音乐出发的,“细已甚”则说明国家已经有了先亡之兆。

所以郑声即是郑诗的音乐形式。

只不过是在后人的推演中把“郑声淫”异化成了“郑风淫”。

“郑声淫”中的“淫”又是何意?

《礼记•乐记》有载:

魏文侯问子夏曰: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

古乐之如彼,何也?

新月之如此,何也?

”子夏对曰:

“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弧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迅疾与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以古乐之发也。

今夫新乐,进府退府,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及优侏傅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在这段文字中,古乐是指先前的音乐,而郑卫之音是相对较近的音乐。

古乐雍容典雅,是正统国之音乐。

郑卫之音则多生动活泼,纷繁复杂,让人不知礼数。

郑卫的音乐从民间进入了宫廷,让国君心生愉悦,是“礼崩乐坏”的体现。

这与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是相矛盾的,所以他对于郑声的评价是“淫”,即过于轻浮、不合礼教,所以说“放郑声”。

(二)朱熹“郑风淫”

儒家传统道德价值滥觞于先秦而毕其功于宋明。

[5]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对孔子言论及诗经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却与孔子本身的观点有所偏离。

朱熹在《诗集传》中对“郑声淫”做了更深一层的探讨:

郑卫之音,皆为淫声。

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九,而淫奔之诗才四分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啻七之五。

卫尤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

卫人尤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

实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

故论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盖举重而言,故自有次第也。

朱熹的评价通过对郑声和卫声的阐述,表明了郑声的“淫”,不仅在于它在声乐上的放荡,也有在内容上的淫乱。

朱熹认为郑风中情诗的比重甚多,内容多为女子对男子吐露情愫,并且毫无讽刺劝谏之意,这点是有悖于朱熹的“三纲五常”的,所以朱熹斥之为“淫”。

男女之自由交往,是否即为淫奔;盖古者礼教未密,尤不若宋人之严立藩篱。

[6]朱熹在此逐渐把“郑声淫”变为“郑诗淫”,即由音乐上的浮华烂漫,变为内容上的情愫淫靡。

借孔子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虽有悖于原意,却能更好的表达朱熹自己的政治主张。

郑风中共有诗歌二十一篇,其中女子追求男子之诗共十五首,占了极大的比重,这在诗经中是不多见的。

其中大部分都是正常情感的吐露,并没有声色放荡的意味。

朱熹在评价《郑风》时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

”(《诗集传》)把很多在当下看来美好的情感都称之为“淫”。

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郑风•风雨》)此二句本是怀人之最佳[7],心中念意与天地相通。

然而朱子却说:

“风雨晦冥,盖淫奔之时[8]。

”,“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9]。

”斥之为淫奔。

《郑风•子衿》中“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悠悠的思念之情也变为“此亦淫奔之事[10]。

”《郑风•山有扶苏》中男女戏谑幸福场面被称之为“淫女戏其所思者曰……[11]”《郑风•萚兮》“此淫女之辞[12]”等等[13]。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是有合理成分的,但是具有较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为当时的理学风气盛行,经学成为国家文化根基,所以导致了思想上的偏差。

宋朝经济增长飞速,不断的外族入侵也造成了封建统治的不稳固,北宋统治者需要用儒学整治伦理纲常,大力提倡诵读经书,以维护封建统治。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是朱熹的理学主体,其主要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理与欲,也是公与私的对立。

革尽人欲,排除过份的私欲便是去恶;复尽天理,循道而行的便是存善。

二是“人心”必须服从“道心”。

人心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到合理不合理;道心则在考虑到自己需要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合理。

凡事如果不掺杂私心贪念,坚守道心,则办起事来可以执中不偏、恰到好处,这自然合乎天理了。

三是强调道德,德教使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此时的“淫”不再是音乐上浮躁华丽,而是内容上的淫奔。

“郑声”也在朱熹的解释下逐渐变为了“郑风”。

这有利于当时社会,运用古典著作和圣人言语支持自己观点,但是却偏差了本意。

在《郑风》的研究上,朱熹虽然保持了孔子对诗经原有内容的感官,但是更多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对封建统治秩序、宣扬天理的维护,这点也导致了对原有意思的曲解,造成了“郑声淫”异化成了“郑诗淫”。

二、“思无邪”本意探究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社会变革与转变时期。

对于当时社会动乱,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

“子曰: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4]”孔子言及的“礼乐征伐”便是在政治、社会秩序都很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是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决定。

[15]但是当时诸侯实力强大,已经不能够维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当得知诸侯王观演“八佾舞”的时候,言: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可见孔子对于礼乐的重视。

上文中谈及到,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基于“行夏之时,承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在历代中汲取有益的做法。

在此之中,孔子更支持周朝,言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周朝中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根本。

孔子心中的理想是恢复周朝时的“礼乐”社会。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

”作誓命曰:

“毁则为贼,掩贼为常,窃贿为盗,盗器为奸。

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

”(《春秋左传》)

周公制礼的最早源头便在于此,孔子日后宣扬的“礼”也源于此。

《周礼•乐记》中记载: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近于仁,义近于礼。

”从此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礼重于义,而乐在于仁,此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托。

达到礼乐二者的和谐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是否符合礼义是审查一个事物的关键,而乐理也不仅仅是用于欣赏,更加有政治意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伦语•泰伯》),孔子曾谈及《诗经》时曾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可见《诗经》与礼乐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如果从诗经最为根本的思想来看,就不能放下礼乐。

孔子评价《诗经》也是从这两方面而言,一方面是“礼”,即符合当时政治标准以及个人的行为准则,如《周南•关雎》中“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

”(《毛诗大序》)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评价;另一个方面是“乐”,即为诗所作的配乐,不仅能够咏唱出来,还能更好的展现诗歌内容。

但是《诗经》中能全部达到这两种标准的尚在少数,孔子最为推崇的是以《尧》诗为代表的雅颂之诗,《尧》诗尽善尽美,达到了标准的极致,它不仅乐曲典雅庄重,内容上也广阔包容,是国家之乐。

《郑风》则是只能达到其一,内容上为美,但是音乐上乃“亡国之音”,是不符合“乐”标准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杨伯峻《译注》中说,“思”是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做作“思想”解。

东汉郑玄释“无邪”为“专心无复邪意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包咸语:

“思无邪,归正也。

”可见思无邪,指的是思想上的纯粹,行为举止符合礼,思想符合仁,展现出本真的性情。

把“思无邪”解作“思想纯正”是一种最为通行的观点[16]。

诗中所表现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要符合当时礼义。

《诗经》中的内容,在孔子看来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与政治需要的。

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正是其治国理想的体现,也是对个人修养的标准制定。

“思无邪”对于《诗经》是对其内容的深度概括,表明其思想的纯洁性;对于孔子而言,是对其“礼乐社会”的表明,是其政治思想与个人修养的肯定。

三、“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

通过上文的论述,足以看出“郑声淫”与“思无邪”并无矛盾之处。

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论,是对其整体风格的评价,即是对内容的评价,也是对其审美的评价;对“郑声淫”的评价是对郑国音乐的评价,是对“亡国之音”的不满,认为“郑声”的浮华不符合过犹不及的中庸之美。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而后朱熹对孔子言论的解释,歪曲了本身的原意,便成为当时统治需要的言论。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

“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

故使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

”朱熹对“思无邪”提出的疑问看似合理,但是结合上文“郑声淫”中所说的观点,则可以看出是因为当时时代的原因,造成了对于“淫”的解释的错误,以当时的审美标准去审核春秋时期的作品。

圣人所言,必要从其当时所处情况而言,才能正确的体会与解释先贤的言论。

从春秋到两宋的义理之学,其间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必然对《诗经》的解读造成相应的改观[17]。

认为“郑声淫”为“郑诗淫”,对“思无邪”提出了异议。

实际上则是通过借用先贤的言论,伸张自己理学思想,巩固宋朝社会统治秩序。

从狭义上讲“郑声淫”与“思无邪”是孔子在不同标准下的评价。

广义上讲,“思无邪”体现了孔子个人修养及政治理念,对于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思无邪”则是后人不断对先贤言论的研究以及发现突破,也体现了在社会大环境变化下,政治需要对文化的影响。

 

注释:

[1]商秀春:

《郑声新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11月。

[2]冯洁轩:

《论郑卫之音》,《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

[3]孙伯涵:

《“郑声淫”与孔子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

[4]何红梅:

《“郑声淫”意义阐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

[5]熊凯:

《先秦儒家道德价值内倾性向度发微——由“思无邪”说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7]文幸福[中国台湾]:

《孔子放郑声及朱熹淫诗说辩微》,《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8],[9],[10],[11],[12]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五四,五四,五四,五二,五二。

[13]姚海燕:

《论朱熹〈诗集传〉之“淫诗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1期。

[14]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174页。

[15]种剑德:

《“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考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06月。

[16]程刚:

《“易无思”与“思无邪”——苏轼对于“思无邪”的独特阐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

[17]段丽惠:

《“郑风淫”——朱熹诗学阐释的突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5期。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宋•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

[4]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5]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6]朱自清:

《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8]文幸福[中国台湾]:

《孔子放郑声及朱熹淫诗说辩微》,《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吕思勉:

《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0]刘毓庆、李蹊译注:

《诗经(全二册)》,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11]商秀春:

《郑声新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11月。

[12]冯洁轩:

《论郑卫之音》,《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

[13]孙伯涵:

《“郑声淫”与孔子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

[14]何红梅:

《“郑声淫”意义阐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

[15]熊凯:

《先秦儒家道德价值内倾性向度发微——由“思无邪”说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6]姚海燕:

《论朱熹〈诗集传〉之“淫诗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1期。

[17]种剑德:

《“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考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18]程刚:

《“易无思”与“思无邪”——苏轼对于“思无邪”的独特阐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

[19]段丽惠:

《“郑风淫”——朱熹诗学阐释的突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5期。

[20]罗章:

《试谈孔子以双重标准论郑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1]韦丹:

《朱熹“郑诗淫”说辨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2]党万生:

《“郑声淫”新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23]方延明:

《“郑声”非〈诗经〉郑风辨》,《文献》,1985年第03期。

[24]李蹊: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