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072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docx

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版1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

文言文翻译学生版

主备人:

桂华锋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

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

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

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

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训练课时:

三课时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

*本学案的示例和练习材料大都选自《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没有)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读音zhuó,不洁净的水)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读音jiào,洁净的样子)泥(通“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用作“染黑”讲)而不滓(读音zǐ,沉淀的污垢,污浊,污垢)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秦国的地名)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两条河流名称),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读音gài,人名,楚国将领),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秦国的县名)。

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国的地名)。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依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人名),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人名)。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人名)。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怀王稚子子兰(人名)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官名,相当于丞相)。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睠(同‘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读音zhǔ,连,跟着),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官名)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助动词,被)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读音bū,吃)其糟而啜(读音chuò,尝,饮)其醨(薄酒)?

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清洁,高洁),受物之汶汶(读音mén,污垢,污辱)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读音huò,温蠖,尘滓累积的样子)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汨罗江,在湖南境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仿效)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第1讲 译准3大给分点——保高分(2课时)

突破口

(一)五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

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1-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给分点,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古今异义、偏意复词、特殊难解词等给予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

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例1]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的字词。

1、人穷则反本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靡不毕见

5、屈平既绌

6、被发行吟泽畔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

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例2]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的字词。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屈平属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6、其文约,其辞微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理解活用词,其法有二: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

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

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

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如2016全国卷Ⅱ中,有“囊示登云”句,其中“囊”字是名词,位于谓语“示”之前,作“示”的状语,所以译为“用口袋装”。

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的原则。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何谓翻译到位?

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例4]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的字词。

1、蝉蜕于浊秽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四)准辨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

1.两大类型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三大方法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

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

(2)博闻强识法

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

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

(3)文句推敲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

[例6]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的字词。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突破口

(二)4类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一、重在调序------倒装句

[例1]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五大类型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2.两大方法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例2] 阅读《屈原列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1.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

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

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

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如《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译为“现在我是亡了国的低贱俘虏”。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例3] “离骚”者,犹离忧也。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

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

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

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

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

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例5]把《屈原列传》中的这三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遂绝()齐(省略)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省)3、以()出号令(省)

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第2讲 规避3大失分点——创满分(1课时)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只要大意对就可以了,没必要细究。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拉分题型,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

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以下三方面。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例1]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元史·谭澄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参考答案]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

[例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

……(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

(《后汉书·赵壹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

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参考答案] 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总结]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

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非常”“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一是有严谨的态度,碰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考,勤翻书;二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概率将大为降低。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

情形

(一):

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例3] (遵路)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确实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

[参考答案] (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

[总结] 译文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情形

(二):

不知句读而“串译”

[例4]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安错了对象。

[参考答案]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欢的人。

[总结]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时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情形(三):

不看结构而“横译”

[例5]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

“坐”,因、由于,介词。

“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厘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参考答案]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总结] 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做一点语法分析。

情形(四):

不辨词语而“曲译”

[例6] (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北齐书》卷四二)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译文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

“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

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

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

[参考答案] 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

[总结] 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结构、意义、色彩等,是正确译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

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

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以下两例:

[例7]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晋书·山涛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考生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介然不群”应该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

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该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断裂。

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

[参考答案] 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年少时就有度量,意志坚定,卓然不群。

[例8]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隋书·卷四十一·苏威》)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既然是在“国用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征税之法,按常情理解,应该是课以重税之法,这样的法令可能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但绝不会受到大多数的百姓的欢迎,所以,将“颇称为重”译为“颇受称道推重”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如果“颇称为重”是“颇受称道推重”的意思,那么,通常的表达是“颇为称重”而非“颇称为重”。

基于这样的推断,我们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译文。

“颇称为重”正确意思是“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

[参考答案] 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