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302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83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加试题】一个西方史字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

“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

”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犮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贵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2、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

儒坑秦耶?

”明朝李贽却说:

“(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3、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4、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惟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

”这一规定表明

A.德国是一个由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

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

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

5、“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6、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

该协定( )

A.违反了《凡尔赛和约》 

B.突破《五国条约》海军军备的限额

C.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 

D.推动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7、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8、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9、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洛桑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10、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古代希腊或者中世纪的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布罗代尔意在强调

A.一切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                              B.应以现实的立场解读历史

C.以整体视角探究过去的历史                              D.从文明价值角度解读历史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

“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

”“不断宣布一种思想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

”材料中的“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B.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C.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剑桥学派”注重研究“历史语境”。

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历史语境”的含义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B.特定的历史语言表述

C.持相同史观的人对历史的探讨                              D.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解释

13、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

“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和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

”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反映了小国拥有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B.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苏联,小国为新独立的国家

C.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

D.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

14、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15、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境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16、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磐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一“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③强立三长、打击豪强           ④用法竟筒、甜定唐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

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

A.孔子:

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B.达尔文:

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学科发生了革命

C.牛顿:

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D.爱冈斯坦:

继承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8、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B.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C.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D.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1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这五句话中所体现的理念包括

①平等团结

②友好相处

③以礼治国

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

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21、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

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A.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B.走出战争阴影,重树大国形象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                              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22、下表是二战中某个国家卷入战争后,在与法西斯作战中前半年损失情况表,据此判断该国是

领土

沦陷人口

军队人数

坦克

飞机

150万平方千米

7500万

700万

2.4万辆

1.6万架

 

A.波兰   B.法国   C.中国   D.苏联

23、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伸张正义          B.助纣为虐          C.强权政治          D.维护和平          

24、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某地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

左宗棠力争: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

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

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

终于清廷让他统兵出征,他命人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

——摘自网易:

收复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材料二“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

材料三1881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

为了加强海防,他在任内多次赴上海巡视。

有一次,他带兵持械乘轿去上海租界巡视。

起初,外国巡捕以无照会持械为由,加以阻拦。

左宗棠大怒,义正词严地声明:

“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界耳,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

”他命令亲兵“枪实弹,刀出鞘而行。

”结果,“西人除道,换升中国龙旗,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摘自人民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为什么历史青睐左宗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历史人物左宗棠的多面性。

26、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上升逐步变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

……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

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

……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

——摘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华盛顿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并分析他提出这项原则的理由。

材料二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1935—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美国又于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在1935—1941年间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4)指出材料四中二战后初期美国的霸权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实施的目的。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题型注释)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

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

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

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

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28、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实业之父”。

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材料一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并提出“天下将沦”,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

1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

(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

(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修筑100万英里长的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4)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5)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6)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B

6、A

7、B

8、C

9、C

10、D

11、C

12、A

13、A

14、B

15、C

16、D

17、D

18、A

19、A

20、A

21、B

22、D

23、B

24、A

25、

(1)原因:

①充分认识到新疆的战略意义(资源宝库,边防要冲)。

②与李鸿章据理力争,说服朝廷,从而在政治上得到国家的支持。

③亲自出征,抬棺行军,彰显个人意志,激励将士士气。

④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

⑤超群的军事谋略与外交智慧等。

(2)评述:

①封建官僚与将领:

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派:

创办福州船政局,建设海军。

③爱国者:

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6、

(1)原则:

孤立主义。

理由:

他认为欧洲在政治上与美国没有共同利益,无明显的利害关系。

(2)背景:

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惩罚战败国家,以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经济霸主。

目的:

美国企图攫取一战后的世界霸权。

(3)变化:

由严守“中立”政策到支持反法西斯国家。

原因:

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严重威胁英美等国的利益;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反法西斯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迫切要求联合抗击,捍卫独立与自由。

(4)政策:

美国提出“冷战政策”;(或答“杜鲁门主义”)目的:

对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最终称霸世界。

27、

(1)背景:

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贡献:

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2)困境:

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28、

(1)相同点:

认为实业乃救国之本;借鉴西方实业经验。

不同点:

①优先发展方向:

棉纺与钢铁工业——交通与运输;②主张更多基于地方、民间立场——主张则更多基于全局、国家立场

(2)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张謇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中国与西方的现实差距;西学东渐的影响。

【解析】

1、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故题干观点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故答案选A。

两大军事集团犮动战争都是有罪,故B错误。

题干观点不正确,故C错误。

题干观点不正确,这与秘密外交无关,故D错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评价

【名师点睛】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试题分析:

司空图和李贽对秦朝焚书坑儒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分析皆有一定的道理,若说二者言论皆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以朝代的远近来判断说法是否真实可信,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对言论本身作出判断,故B项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多元性这一说法不够准确,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确实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次打击,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摧残,故C项排除;司空图和李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二者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难免具有差异性,这也是正常的,但而者评价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名师点晴】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

①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②经济:

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

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

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

(2)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思想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旭东不是第一个发展高潮”阶段的代表人物,故A错误;“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不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故B错误;民族工业企业不齐全,故C错误;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是这一阶段主要原因之一。

故D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工业发展·原因和特点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纳粹党。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惟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是强调纳粹党这一个政党要独自国家大权,进行独裁恐怖统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不是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而是只允许纳粹党存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只允许纳粹党存在而不是允许旧党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党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说明息一战促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和平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6、试题分析:

1920年德国与战胜国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军事上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而题干材料“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明显违反了这个限制德国军事发展的《凡尔赛和约》,故A符合题意;1922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主要是美英为限制日本的海军发展而签订的条约,故B项排除;“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的是指20世纪30年初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后英法奉行的“不干涉”政策,故C错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的标志有1922年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和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故D错误。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项。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

7、试题分析:

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而非德日矛盾的激化,排除A;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故选B;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C;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D。

故选D。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