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448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docx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控制

讲授重点:

化学性污染物的来源、进入人体的途径、常见农药、有害金属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难点:

化学性污染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中环境毒物、生物富集、食品残毒等概念;常见农药、有害重金属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及对人体的危害。

思考题:

1.化学性污染物污染来源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2.什么是食物链、生物富集、食品残毒?

3.化学性污染物的特点有哪些?

4.如常见的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有哪些?

5.如何预防环境化学毒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

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很多,根据其来源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非有意加入或残留进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及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3类。

但常将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归为污染物中,因而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有意加入或残留的成分,如各种化学污染物;另一类为有意添加到食品中的成分,如食品添加剂和掺假物。

(一)非有意加入或残留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非有意加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为污染物,这些物质并不是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也不是因加工和保藏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成分,而是在食品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和兽医用药)、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污染的任何化学物质,这些非有意加入食品中的物质称为污染物(pollutants)。

1.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称为工业“三废”,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控制不严而排放到环境中,即可污染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农作物,通过空气、饮水和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并富集,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镉、铅、汞、砷、氟、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

2.农业生产随着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增加,尤其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机农药的滥用、不遵守安全间隔期,或者使用违禁农药,导致一些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在环境、农产品和饲料中,通过食物链引起动物可食组织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3.动物养殖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兽药的使用范围及用量不断增加,从而提高了动物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蜂产品等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问题,尤其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或滥用,甚至使用违禁药物,常造成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以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促生长剂等残留较为严重(详见第四章)。

4.食品加工和贮运

(1)食品加工中产生有害物质采用腌、熏、烤、炸等方法加工肉、鱼,皆可产生具有致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化合物。

(2)食品包装材料污染动物性食品包装材料所有害成分,可迁移到食品原料、半成品或产品中。

例如,塑料制品、橡胶、涂料等高分子聚合物中聚合的单体、添加剂和裂解物残留,金属和含金属的包装材料中铅、镉、锑和铬等重金属可能迁移进入食品;回收塑料、玻璃、包装纸等对食品污染更为严重污染。

(3)食品贮运中污染动物性食品在贮存或运输过程中,由于仓库和运输工具不洁,或与有害物质混装、混运而引起污染。

(二)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

1.食品添加剂有意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一般指食品添加剂,这类物质在改善食品感官性状、延长食品保存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淘汰的食品添加剂,则会使食品中有害物质增加。

有些食品添加剂尚存在安全性问题,如硝酸盐在人的胃肠中还原为亚硝酸盐,可造成机体血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胺类物质合成具有极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诱发胃癌和食道癌。

2.掺杂使假有些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谋取暴利,常常以劣充优、以假充真,有意在动物饲料或食品中加入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例如,在鸡、鸭饲料中添加苏丹红致使鸡蛋和鸭蛋中残留苏丹红,使用甲醛处理变质肉和水产品,牛奶中添加防腐剂、中和剂、三聚氰胺等。

二、食物链和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s)可以通过呼吸和饮水直接进入人体,也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食物链(foodchain)是指生物之间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的关系。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食物链,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食物链,其中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即土壤→农作物→畜禽→人类;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食物链,即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贝类→人类。

三、生物富集与食品残毒

1.食品残毒(foodresidualtoxicant):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残留于食物中的有毒物质。

2.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

是指生物机体将环境中的某种低浓度的物质,在体内蓄积达到较高浓度的能力,即食物链能使本身浓度很低的环境污染物富集到危险的高浓度水平。

通过生物富集,某些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分解或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halflife)较长的有害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造成高浓度贮存,达到环境中浓度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十万倍、百万倍。

例如,多氯联苯难以溶解于水,它在河水或海水中的浓度只有约10-5mg/L~10-3mg/L,这样微乎其微的物质不可能对人造成危害,但经过食物链传递,发生生物富集后,其浓度竟成千上万倍地增加,在鱼体内可富集到0.01mg/kg~10mg/kg,在食鱼鸟类体内进一步富集到1.0mg/kg~100mg/kg。

而且食物链越长,生物富集的程度越高,危害性也就越大。

当人食用被污染的鱼类后,人体也会富集多氯联苯,使其在脂肪内含量达0.1~10mg/kg,母乳中含量达0.01~0.1mg/L,通过哺乳,可将多氯联苯传递给子代。

因此,有害物质通过生物富集,最后到达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某些动物及人体内,导致其中毒,并可影响到后代。

四、化学性污染的特点

造成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

(1)广泛用于工业、农业、运输、医疗和日常生活,但对其使用和用后的处理还缺少经验,致使许多化学物质扩散到环境中。

(2)性质稳定,难以降解,长期滞留在自然界中,对环境造成了广泛的污染和破坏,有些甚至引起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如水俣病(Minamatadisease)、骨痛病(Itai-itaidisease)等。

(3)生物半衰期长,进入动植物或人体后,排出缓慢,并且在食物链中容易发生生物富集,使其浓度不断增加。

(4)毒性较大,中毒机理复杂,不仅能引起机体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而且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特殊毒性作用,以致环境污染物成为诱发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学污染物来源复杂,对人的危害又很严重。

因此,要防止化学毒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以及对食用者健康的影响,需要了解常见化学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食品中的限量指标和检测方法。

第二节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概述

(一)农药的概念

农药(pesticides,farmchemicals)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理》(2001)的定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一词的含义在国际上也大体趋于一致,但有些国家农药的含义已超出了上述范围。

日本把天敌生物商品也包括在农药范围之内,称之为“天敌农药”;美国环保局于1994年把抗病、虫、草的转基因作物也列入农药范畴,称为“植物农药”。

此外,传统上把防治蚊、蝇、蟑螂和鼠等有害动物的制剂称为“卫生农药”全世界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有10000多种,病原菌8000多种,线虫1500多种,杂草2000多种,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严重时造成绝产。

美国每年因病虫害作物收成减少37%,其中由于昆虫损失13%、病原菌12%、杂草12%。

据FAO调查,全世界每年粮食因病虫害夺去收成的20%~40%,发展中国家农作物的损失率高达40%~50%,由此造成的经济的损失为1200亿美元,使用农药后可挽回损失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5%~30%。

同样在我国,通过农药的使用,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300亿元左右。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使可耕地不断减少,要靠有限的土地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很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使用农药。

(二)农药的分类

目前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有1500余种,其中常用500多种。

我国有农药原药250种和800多种制剂,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农药的用途、成分、防治对象、作用机理等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1.按来源分类

分为有机合成农药、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三大类。

有机合成农药是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一类农药。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有机农药应用最广,但毒性较大。

生物源农药是指直接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三类。

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包括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等。

2.按用途分类

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螺剂、熏蒸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三)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指农药使用后其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等在环境、动植物或食品中的残余存留现象,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对非目标生物的杀伤,另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中农药的残留。

二、动物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动物在生长期间或动物性食品在加工与流通中均可受到农药的污染,引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农药残留。

主要来源可概括以下几种:

(一)用药后直接污染

在兽医临床上,使用广谱驱虫和杀螨药物(如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制剂)杀灭畜禽体表寄生虫时,如果药物用量过大被畜禽吸收或舔食,在一定时间内可造成畜禽产品农药残留。

治疗蜜蜂螨病,常在蜂箱直接施用杀虫脒等杀虫剂,即可造成蜂蜜、蜂王浆等产品污染。

(二)从环境中吸收

农田、果园、牧场和森林施药后,有40%~60%农药降落至土壤,5%~30%的药剂扩散于大气中,逐渐积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致使动物性食品出现农药残留问题(图3-2)。

水体被污染后,鱼、虾、贝和藻类等水生生物对水体中农药有很强的富集作用。

地下水也可能受到污染,畜禽从饮用水中吸收农药,引起畜产品农药残留。

食品动物通过呼吸可吸入空气中农药。

(三)通过食物链富集

农药污染环境,经食物链传递可发生生物富集,致使农药的轻微污染而造成食品中农药的高浓度残留。

饲料常以秸秆、谷实类的皮、壳以及块茎块根等部分加工而成,这些部分的农药残留量较高,饲喂畜禽、鱼虾,农药即可残留于这些动物的可食组织中。

蜜蜂采食污染有农药的蜜源植物后,引起蜂蜜、蜂花粉、蜂王浆和蜂胶中农药残留。

(四)其他途径

动物性食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中,使用污染有农药的容器、运输工具,或者食品与农药混放、混装等均可造成农药污染。

有时也会因意外事故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

目前各种驱虫剂、灭蚊剂、灭鼠剂和杀蟑螂剂逐渐进入食品厂、饮食服务行业、医院、家庭、公共场所,使食品受农药污染的机会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

三、常用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spesticide)是一类应用最早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包括六六六、滴滴涕(DDT)、艾氏剂、狄氏剂、毒杀芬、氯丹、七氯等。

有机氯农药自20世纪40年代使用以来,在植物保护和卫生防疫(如预防疟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60年代发现具有污染环境、食品中高残留及其造成的危害,于70年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限制和禁止使用这类农药,我国于1983年停止生产,1984年开始停止使用。

1.理化性质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和脂肪,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并不断地迁移和循环,从而波及全球的每个角落,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2.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农作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有浓集作用,以植物油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最高。

畜禽体内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被污染的饲料、饲草以及环境。

在兽医临床上用有机氯农药(如敌百虫)治疗体外寄生虫时,用量过大经皮肤吸收或被家畜舔食也可造成畜禽产品污染。

由于有机氯是脂溶性的,进入动物体内后,多储存于脂肪组织中,不易排出。

因此,有机氯农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量高于植物性食品,含脂肪多的食品中高于脂肪少的食品,猪肉中高于牛肉、羊肉和兔肉。

3.对人体的危害有机氯农药进入人体后,代谢缓慢,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不易排出,可损害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并能通过胎盘影响到胎儿发育。

中毒后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抽搐、麻痹等症状。

有机氯农药可影响酶的活性,干扰内分泌功能,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与抗体的形成,损害生殖系统,使胚胎发育受阻、子代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并有“三致”作用。

有文献报道,甲型六六六对动物有致癌作用,乙型无致癌性但可在体内蓄积。

六六六的蓄积量与男性肝癌、肺癌、肠癌以及女性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关。

动物实验和人体的调查资料表明,六六六和DDT可引起血液细胞染色体畸变。

4.检验方法按《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脂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62—2008),或《动物肌肉中47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19650—2006)进行测定。

食品中六六六和DDT测定,按《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9—2003)进行测定。

5.允许限量我国规定的动物性食品中六六六和DDT的再残留限量见表3-1。

表3-1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再残留量指标

食品

再残留限量/(mg/kg)

标准号

六六六

滴滴涕

普通食品

肉及肉制品

脂肪含量10%以下(以原样计)

脂肪含量10%及以上(以脂肪计)

≤0.1

≤1.0

≤0.2

≤2.0

GB2763—2005

水产品

≤0.1

≤0.5

蛋品

≤0.1

≤0.1

牛乳

≤0.02

≤0.02

乳制品

脂肪含量2%以下(以原样计)

脂肪含量10%及以上(以脂肪计)

≤0.01

≤0.5

≤0.01

≤0.5

无公害食品

畜禽肉

≤0.20

≤0.20

GB18406.3—2001

水产品

≤2.0

≤1.0

GB18406.4—2001

生鲜牛乳

≤0.05

≤0.02

NY5045—2001

酸牛乳

≤0.01

≤0.02

NY5142—2002

皮蛋、咸鸭蛋

≤0.2

≤0.1

NY5143、5144—2002

鹌鹑蛋

≤0.1

≤0.1

NY5270—2004

蜂胶、蜂花粉

≤0.05

≤0.05

NY5136、5137—2002

绿色食品

肉及肉制品

≤0.05

≤0.05

NY/T843—2009

蛋与蛋制品

≤0.05

≤0.05

NY/T754—2003

注:

再残留限量(extraneousmaximumresiduelimits,EMRL)指一些残留持久性农药虽已禁用,但已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再次在食品中形成残留,为控制这类农药残留物对食品的污染而制定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

(二)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pestcide)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生产,广泛用于农作物的杀虫、杀菌和除草,尤其是有机氯农药停用后,其使用量迅速增加,目前有100多种,占全部农药用量的80%~90%。

按毒性不同分为三类:

高毒类主要有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甲胺磷等;中毒类有敌敌畏(DDVP)、乐果、甲基1059、倍硫磷、二嗪磷和杀螟硫磷等;低毒类有马拉硫磷(4049)、敌百虫等。

1.理化性质有机磷农药具有挥发性和大蒜臭味,难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被破坏。

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土壤中持续时间短,一般仅数天,个别的长达数月。

有机磷农药生物半衰期短,不宜在动物和人体内蓄积,在农作物的残留期一般不长,并能在粮食碾磨加工、食品洗涤、去皮、烹调等处理中不同程度的消减。

但有些化合物毒性很大,常引起人的急性中毒。

2.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有机磷农药主要污染农产品,不易在动物体内残留。

如果有机磷农药作为动物驱虫杀虫剂使用,或动物采食有机磷拌种的种子或饮用含有机磷的水,均可残留于畜禽产品。

在食品加工中用有机磷杀虫剂杀灭蚊蝇和蟑螂,或用装运过有机磷农药的车辆运输动物性食品,也可造成食品污染。

3.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主要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而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时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毒性症状,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视力模糊等;中度中毒表现出汗、肌肉震颤、运动障碍、语言失常、瞳孔缩小等症状;严重时表现为抽搐、昏迷、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食品中残留的有机磷农药常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如腹胀、多汗等,偶然有肌肉震颤和瞳孔缩小等症状。

动物实验表明,一些有机磷农药具有胚胎毒性作用,可引起胎儿生长发育不良、畸形或死亡;有些则可损伤动物的DNA,具有诱变作用。

4.检验方法按《动物肌肉中47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19650—2006),或《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61—2003)进行测定。

5.允许限量我国规定的无公害和绿色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见表3-2。

表3-2无公害和绿色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指标

农药

无公害畜禽肉

(GB18406.3

—2001)

无公害酸牛乳(NY5142—2002)

绿色乳制品(NY/T657—2007)

蝇毒磷

0.5

敌百虫

0.1

敌敌畏

0.05

马拉硫磷

倍硫磷

0.05

甲胺磷

0.01

不得检(<0.0057)

久效磷

0.002

甲拌磷

不得检出(<0.01)

杀扑磷

对硫磷

不得检出(<0.01)

乐果

0.01

我国农业部2002年第235号公告中,“已批准的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部分有机磷农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μg/kg)为:

(1)蝇毒磷(灭蝇药)蜂蜜100。

(2)敌百虫牛肌肉、脂肪、肝、肾、奶50。

(3)敌敌畏牛、羊、马肌肉、脂肪副产品20;猪肌肉、脂肪100,副产品200。

(4)倍硫磷牛、猪、禽肌肉、脂肪、副产品100。

(5)辛硫磷牛、猪、羊肌肉、肝、肾50,脂肪400;牛奶10。

(6)巴胺磷羊脂肪、肾90。

(7)二嗪农牛、羊奶20;牛、羊、猪肌肉、肝、肾20,脂肪700。

(三)氨基甲酸酯农药

氨基甲酸酯农药(carbamatepesticides)是在有机氯农药禁用之后我国大量使用的一类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广泛用于杀虫、杀螨、杀线虫、杀菌和除草等方面。

1.理化特性和残留杀虫剂主要有西维因(甲奈威)、涕灭威、速灭威、异丙威(叶蝉散)、抗蚜威等,其特点是易溶于有机溶剂,遇碱易水解失效,在环境和生物体易分解,在畜禽肌肉和脂肪中残留量低,残留时间短,在谷类中半衰期为3~4d,在土壤中为1~4周。

大多数氨基甲酸酯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低,除呋喃丹、涕灭威属于高毒,西维因、叶蝉散、速灭威属于中等毒外,其余品种均属于中等或低毒类。

我国因误食、误用此类农药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对人体的危害氨基甲酸酯农药的中毒机理和症状基本与有机磷相同,但中毒恢复较快,因为它对酶的抑制是可逆的,并且没有迟发性神经毒性。

氨基甲酸酯农药具有氨基,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容易与食物中亚硝酸盐反应合成亚硝基化合物,致使氨基甲酸酯农药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至今未见到氨基甲酸酯农药具有直接致癌性。

据国外报道,西维因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所以,对这类农药的安全性评价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阿托品为治疗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首选药物。

1985年美国加州由于涕灭威污染西瓜引起281人中毒。

在我国,因误食、误用此类农药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检验方法按《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组分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测定》(GB/T5009.163—2003)进行测定。

(四)拟除虫菊酯农药

1.理化性质拟除虫菊酯农药(pyrethroidpesticide)是一类模拟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合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的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目前常用的有20多个品种,主要有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二氯苯醚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这类农药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稳定,遇碱易分解。

2.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拟除虫菊酯农药主要污染农产品,残留量低;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主要是直接污染,经食物链污染,一般不构成危害。

3.对人体的危害拟除虫菊酯农药进入机体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中毒后出现流涎、运动障碍、痉挛等症状,严重时死亡。

4.检验方法按《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脂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62—2008)进行测定。

4.允许限量我国规定的无公害和绿色动物性食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见表3-3。

表3-3无公害和绿色动物性食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指标

食品

最高残留限量/(mg/kg)

标准号

氟胺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氰戊菊酯

氯氰菊酯

无公害食品

蜂蜜

0.05

NY5134—2008

蜂胶

0.05

NY5136—2002

绿色食品

乳制品

0.001

0.003

0.002

NY/T657—2007

我国农业部2002年第235号公告中,“已批准的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部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μg/kg)为:

(1)氟胺氰菊酯所有动物肌肉、脂肪、副产品10;蜂蜜50。

(2)溴氰菊酯牛、羊肌肉30,脂肪500,肝、肾50;牛奶30;鸡肌肉30,皮+脂500,肝、肾50,蛋30;鱼肌肉30。

(3)氰戊菊酯牛、羊、猪肌肉、脂肪1000,副产品20;牛奶100。

(4)氟氯苯氰菊酯牛肌肉、肾10,脂肪150,肝20,奶10;羊产奶期禁用)肌肉、肾10,脂肪150,肝20。

第三节有害金属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自然界中许多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饮水、呼吸或食物进入人体,其中有些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常量元素,如钾、钠、钙等;有些是必需的微量元素(traceelements),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对组织器官生产毒性作用,引起微量元素中毒病,如铜、锌、锡、铬等;有些元素则对人体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如汞、铅、镉、砷等。

有害金属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食品原料或食品:

一是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