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4491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docx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单元整体备课

六年级语文组

【单元教材分析】

全组有一个单元导读,四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口语交际与习作,一个回顾及拓展。

在导读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一组课文的内容及对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要求,从学习要求中我们知道了,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试图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人趣的某个部分,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四篇课文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北京的春节》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在课文中洋溢着浓浓地节日气氛,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启示;《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各具特色的民居》给学生展示了客家的民居及傣家的竹楼,其中的说明方法也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在和田的维吾尔的生活方式,展示出了一种特别的生活。

《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提供了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打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领会编者意图,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积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让学生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实施说明】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

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在开放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生成的问题。

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

流程设计师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

预习达标(2课时)

【自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中华民风民俗”为话题,导入本单元学习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自主预习环节

单元预习卡

项目

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

小组评价

第6课:

蜜饯掺和腊八粥又甜又黏榛子栗子小贩娴熟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截然不同、张灯结彩

在文中标出,做到准确熟练认读。

不理解的词语能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第7课:

脱缰南琼獠牙一钹招徕吞噬随心所欲

第8课:

奇葩夯筑八卦贮仓竹篾崇山峻岭遮天盖地八卦

第9课:

迎风引吭土馕深邃妩媚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豁达乐观

读课文

读本单元四篇课文:

《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1.《北京的春节》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春节的哪几个部分?

详写的是哪些?

略写的是哪些?

2.《藏戏》的主要特点:

()、()、(),除了写特点还写了藏戏的哪些方面?

3.《各具特色的民居》中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分别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的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4.《和田的维吾尔》写了和田的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根据提示能概括出每篇课文的内容,与同伴交流。

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或者写下来。

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本单元的相关资料。

三、自学达标环节

第一关,认字词

1.(课前)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第二关,读课文

1.各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朗读课文的情况。

2.教师提前做好朗读的签,抽各小组一名成员抽签决定自己读课文的内容。

3.未达标的小组再次达标。

第三关知内容

1.各小组组长提前组织组员进行交流、概括和总结。

2.逐一篇文章进行交流。

3.若出现概括不全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再次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再交流、总结。

第四关提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一到两个最感兴趣、最想要知道的问题进行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引入下一部分:

“想要解开谜团,让我们在下面的精读课中寻找答案。

四、抽查预习情况。

五、指导书写。

第二模块:

精读引领(2课时)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

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

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如:

  腊月:

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

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

  空竹:

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

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

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

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

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

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

  1.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

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

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

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

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

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

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第三模块:

自读提高课(1课时)

一、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自学其余四课

1.交流“阅读浏览表”

2.初读整组,填写导读卡

让我们一起走近本组课文。

出示小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整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简单的批注;

2能概括地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完成“单元导读卡”。

单元导读卡

本单元的主题

中华民风民俗

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课文题目

《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顶碗少年》、《手指》

遇到难读的字

需要积累的词

我读不懂的句子

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我的探究(我还想了解关于民族民风的哪些内容)

通过读课文我解决了的问题

列出四篇课文的结构单,理清脉络。

3.小组合作交流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先自读,然后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把想象到的情景读出来。

第四模块:

阅读汇报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展示各民族的服饰、节日的图片。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虽然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

中华民风民俗)

二、主题回顾

大家学了第二单元的课文,哪一篇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北京的春节》──热闹《藏戏》──简朴;

《各具特特色的民居》──独特《和田的维吾尔》──乐观。

三、拓展阅读

1.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篇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

舒乙的《北京的春节》、著名作家冯翼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

上周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详细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表》,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

还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讨论。

2.刚才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表填写得很认真,说明读书用了心的;大家讨论得也很热烈,真好!

下面就请同学来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并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3.大家通过阅读,对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又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后,你想说什么?

《北京的春节》──有趣《兔儿爷》──怀念

《花脸》──自由《在蒙古包里做客》──热情

四、片段分享和精彩赏析

同学们在阅读这四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有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交流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吧。

《北京的春节》

同样都以《北京的春节》为题,老舍和舒乙这对父子他们的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结合学生汇报,点评、归纳)

(1)都有侧重点。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舒乙则重点写了“腊八、祭灶神、食品、娱乐”。

(2)两篇文章同样写了腊八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3)语言风格。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读起来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朴实无华。

舒乙这篇《北京的春节》更多透出的是风趣、幽默、有趣。

《花脸》

预设问题:

文中多处表达了“我”对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

(1)“这刀!

这花脸!

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前两个短句,两个感叹号,“我”同时得到花脸和青龙偃月刀时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会用笑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快活、激动──高兴之极!

(2)“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带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

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

转头醒来头件事就是立刻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如此举动,把“我”对花脸的喜欢体现得淋漓尽致──喜爱之极!

(3)“从这件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

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花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花脸给“我”带来快乐、带来骄傲、带来威风、带来神气,花脸更给“我”轻松和自由!

这种自由是一年中只有过年这几天才会有的!

这便是作者怀念童年时代的花脸的原因所在!

《兔儿爷》

“我”对兔儿爷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生交流,并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1)“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

”喜爱,亲近中不乏对它的尊敬。

(2)“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个大个儿的。

兔儿爷是“我”儿时的玩具,伴随“我”一起长大,而且成为了作者美好的回忆。

玩具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特定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蒙古包里做客》

预设问题:

读了《在蒙古包里做客》这篇文章,蒙古族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主人快步跨到蒙古包前,站在一边,请客人进门。

年长的区长东海先进,我们依次鱼贯而入。

客人们单膝跪地,依次跪坐在左边地毯上。

主人坐在右边。

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

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

”一举一动中都透出蒙古族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

──热情的民族

(2)“赏过耳尾,男主人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

我问翻译:

‘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

’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咽下去,说:

‘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

招待客人倾全力,大方、好客、豪气十足的蒙古人形象跃然纸上。

──豪爽的民族

(3)“早有人将喂饱的马牵来,备好鞍,一一扶客人上马,并把客人放在蒙古包外的枪支擦拭一新,交给客人。

这时,主人全家以及左邻右舍,站在蒙古包附近,目送来客踏上归途途。

”对待客人像照顾家人一样细心、周到、体贴入微。

──勤劳的民族

五.主题延伸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相信同学们对民风民俗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吧!

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读读这些书。

《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华风俗志》(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

《中华风俗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在这片热土上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歌,抒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传承文明,共铸辉煌。

模块五:

积累练习课(2课时)

口语交际与回顾拓展

【设计意图】

运用“单元整合”的设计思路,通过回顾单元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掌握本组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学习历程,进一步认识各地的民风民俗,提高了解其他民风民俗的兴趣,增强民族意识。

2.通过交流本组课文的写法,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3.积累描写民风民俗的诗歌,培养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

课前: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教学过程】

一、依托“日积月累”板块,发现诗中的“民风民俗”

(一)、元日

1、课件出示“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两首古诗,加上注释。

2、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这两首古诗,看看有什么发现?

3、指名读,说说两首诗中都藏着哪些节日风俗呢?

(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中秋赏月)

4、像这样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你还知道有哪些?

5、拓展古诗《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二、凭借“交流平台”板块,交流课内外了解的“民风民俗”

1、刚才这几首古诗中蕴藏的还只是“中华民风民俗”的冰山一角,同学们在学习本组课文时都作了学习规划(指课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吧!

2、引导学生说清楚:

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收获了什么?

预设:

我通过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到了——

我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

我通过向长辈向同伴请教,知道了——

我曾经旅游过——,从中了解到了——

我还仿写了《温州的春节》,了解到了——

3、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还了解了许多许多,以后我们有的是机会。

可以在班级展版上,在信息直通车课上,在班队课上继续交流展示。

三、继续凭借“交流平台”,感受本组课文的写法特点

1、除了了解民风民俗外,本组课文还有一个学习要点,那就是——了解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整理回顾一下,让你印象深刻的都有哪些?

2、例如《北京的春节》,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1)、你能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来说说吗?

预设:

课文先写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四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2)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3)小结: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合理地运用详写和略写,这样的谋篇布局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3、你还学习到了哪些比较典型的写法。

预设:

如老舍先生文章中俗语的运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还有说“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这样一比喻,就更生动有趣了。

《藏戏》开头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运用;《和田的维吾尔》中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4、既然说到开头,仅仅是这个开头吸引人吗?

你们去读读所有的开头,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吸引你?

到底有什么奥秘?

你去好好发现发现。

课件出示四篇课文的开头第一段。

5、然后小结:

对民风民俗的描写,一般会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却写得如此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吸引我们。

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以致用!

如果我们能仿照着写写自己所了解的民风民俗,那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更有意义了。

6、点评,要比较专业比较精辟,努力形成一个高潮!

7、期待你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这一个个更加生动鲜活的“民风民俗”。

四、回归“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