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4685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ocx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替代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

土壤侵蚀分类

分级标准

SL190—2007

SL190—96

2008.01.04

2008.04.04

2

水土保持试验

规程

SL419—2007

SD239—87

2008.01.04

2008.04.04

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

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

秦百顺余剑如郭索彦张长印

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

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

张大全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窦以松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3

3.1一级类型区………………………………………………………………………………3

3.2二级类型区………………………………………………………………………………3

3.3范围及特点……………………………………………………………………………3

4土壤侵蚀强度分级……………………………………………………………………………8

4.1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8

4.2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9

5土壤侵蚀程度分级…………………………………………………………………………11

附录A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12

附录B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13

标准用词说明……………………………………………………………………………………16

条文说明…………………………………………………………………………………………17

1总则

1.0.1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1.0.4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GB/T20465—2006定义的有关土壤侵蚀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0.2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Thepotentialhazarddegreeofsoilerosion

生态系统失衡后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

用于评估、预测在无明显侵蚀区引起侵蚀和现状侵蚀区加剧侵蚀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表示侵蚀区以当前侵蚀速率发展,该土壤层所能承受的侵蚀年限(抗蚀年限)。

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1一级类型区

3.1.1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

3.1.2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3.2二级类型区

3.2.1水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

3.2.2风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区。

3.2.3冻融侵蚀类型区宜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二级类型区。

3.2.4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参照表3.3.1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3.3范围及特点

3.3.1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见表3.3.1。

表1.2-1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

一级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

范围与特点

Ⅰ水力侵蚀

类型区

Ⅱ西北黄

土高原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

西为祁连山余脉的青海日月山;西北为贺兰山;北为

阴山;东为管涔山及太行山;南为秦岭。

主要流域为

黄河流域。

地带性土壤:

在半湿润气候带自西向东依

次为灰褐土、黑垆土、褐土;在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

自西向东依次为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

土壤侵蚀

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下设5个副区)、黄土高原沟壑

区、土石山区、林区、高地草原区、干旱草原区、黄

土阶地区、冲积平原区等8个类型区,是黄河泥沙的

主要来源

表3.3.1(续)

一级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

范围与特点

 

Ⅰ2东北

黑土区(低

山丘陵区和

漫岗丘陵区)

 

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被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绕,漫川漫岗区为松嫩平原,是大小兴安岭延伸的山前冲积洪积台地。

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具有明显的台坎,坳谷和岗地相间是本区重要的地貌特征;主要流域为松辽流域;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余脉;漫岗丘陵则分布在东、西、北侧等三地区:

(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系森林地带,坡缓谷宽,主要土壤为花岗岩、页岩发育的暗棕壤,轻度侵蚀。

(2)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

系林草灌丛,主要土壤为花岗岩、页岩、片麻岩,发育的暗棕壤、棕壤,轻度—中度侵蚀。

(3)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积平原)。

古河床自然河堤形成的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无明显水土流失

 

I水力侵蚀

类型区

 

 

Ⅰ3北方

土石山区

 

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部分。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主要流域为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按分布区域,可分为以下6个主要的区:

(1)太行山山地区。

包括大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和中条山山地,是海河五大水系发源地。

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类、碳酸盐岩等;主要土壤为褐土;水土流失为中度~强烈侵蚀,是华北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辽西—冀北山地区。

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主要土壤为山地褐土、粟钙土;水土流失为中度侵蚀,常伴有泥石流发生。

(3)山东丘陵区(位于山东半岛)。

主要岩性为片麻岩、花岗岩等;主要土壤为棕壤、褐土,土层薄,尤其是沂蒙山区;水土流失属中度侵蚀。

(4)阿尔泰山地区。

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山地森林草原;无明显水土流失。

(5)松辽平原、松花江、辽河冲积平原,范围不包括科尔沁沙地。

主要土壤为黑钙土、草甸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低岗地,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侵蚀。

(6)黄淮海平原区。

北部以太行山、燕山为界;南部以淮河、洪泽湖为界,是黄、淮、诲三条河流的冲积平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的古河道岗地,流失强度为中、轻度

表3.3.1(续)

一级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

范围与特点

 

Ⅰ4南方红

壤丘陵区

 

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含鄂西全部),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包括湘西、桂西),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及南海诸岛。

主要流域为长江流域;主要土壤为红壤、黄壤,是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等。

按地域分为3个区:

(1)江南山地丘陵区。

北起长江以南、南到南岭;西起云贵高原、东至东南沿海,包括幕阜山、罗霄山、黄山、武夷山等。

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类、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红壤、黄壤、水稻土。

(2)岭南平原丘陵区。

包括广东、海南岛和桂东地区。

以花岗岩类、砂页岩类为主,发育赤红壤和砖红壤。

局部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崩岗侵蚀严重。

(3)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位于宜昌以东,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无明显水土流失

 

I水力侵蚀

类型区

 

 

Ⅰ5西南

土石山区

北接黄土高原,东接南方红壤丘陵区,西接青藏高原冻融区,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湘西及桂西等地。

气候为热带、亚热带;主要流域为珠江流域;岩溶地貌发育;主要岩性为碳酸岩类,此外,还有花岗岩、紫色砂页岩、泥岩等;山高坡陡、石多土少;高温多雨、岩溶发育。

山崩、滑坡、泥石流分布广,发生频率高。

按地域分为5个区:

(1)四川山地丘陵区。

四川盆地中除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地、丘陵;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页岩、泥页岩等;主要土壤为紫色土、水稻土等;水土流失严重,属中度、强烈侵蚀,并常有泥石流发生,是长江上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2)云贵高原山地区。

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为石灰土,溶蚀为主;水土流失为轻度~中度侵蚀。

(3)横断山山地区。

包括藏南高山深谷,横断山脉,无量山及西双版纳地区;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碎屑岩类等;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燥红土等;水土流失为轻度~中度侵蚀,局部地区有严重泥石流。

(4)秦岭大别山鄂西山地区。

位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以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主要土壤为黄棕壤,土层较厚;水土流失为轻度侵蚀。

(5)川西山地草甸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珠扛上游,包括大凉山、邛崃山、大雪山等;主要岩性为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棕壤、褐土;水土流失为轻度侵蚀

表3.3.1(续)

一级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

范围与特点

 

Ⅱ风力侵

蚀类型区

 

Ⅱ1“三北”

戈壁沙漠

及沙地

风沙区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的西部,包括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沙漠戈壁和沙地。

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00—300mm,多大风及沙尘暴、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植被稀少;主要流域为内陆河流域。

按地域分为6个区:

(1)(内)蒙(古)、新(疆)、青(海)高原盆地荒漠强烈风蚀区。

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主要由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组成。

(2)内蒙古高原草原中度风蚀水蚀区。

包括呼伦贝尔、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小腾格里)和科尔沁沙地,库布齐和乌兰察布沙漠;主要土壤:

南部干旱草原为栗钙土、北部荒漠草原为棕钙土。

(3)准噶尔绿洲荒漠草原轻度风蚀水蚀区。

围绕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呈向东开口的马蹄形绿洲带,主要土壤为灰漠土。

(4)塔里木绿洲轻度风蚀水蚀区。

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向东开口的绿洲带,主要土壤为淤灌土。

(5)宁夏中部风蚀区。

包括毛乌素沙地部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盐地等区域。

(6)东北西部风沙区。

多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沙化漫岗,沙漠化发育

 

Ⅱ2沿河环

湖滨海平

原风沙区

 

主要分布在山东黄泛平原、鄱阳湖滨湖沙山及福建省、海南省滨海区。

湿润或半湿润区,植被覆盖度高。

按地域分为3个区:

(1)鲁西南黄泛平原风沙区。

北靠黄河、南临黄河故道;地形平坦,岗坡洼相间,多马蹄形或新月形沙丘;主要土壤为沙土、沙壤土。

(2)鄱阳湖滨湖沙山区。

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北湖湖滨,赣江下游两岸新建、流湖一带;沙山分为流动型、半固定型及固定型三类。

(3)福建及海南省滨海风沙区。

福建海岸风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晋江及九龙江人海口附近一线;海南省海岸风沙主要分布在文昌沿海

表3.3.1(续)

一级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

范围与特点

 

Ⅲ冻融侵

蚀类型区

 

 

Ⅲ1北方

冻融土

侵蚀区

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山地及新疆的天山山地。

按地域分两个区:

(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冻融水蚀区。

高纬高寒,属多年冻土地区,草甸土发育。

(2)天山山地森林草原冻融水蚀区。

包括哈尔克山、天山、博格达山等;为冰雪融水侵蚀,局部发育冰石流

 

Ⅲ2青藏

高原冰川冻土

侵蚀区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按地域分为两个区:

(1)藏北高原高寒草原冻融风蚀区。

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

(2)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冻融侵蚀区。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高山冰川与湖?

自相间,局部有冰川泥石流

3.3.2对土壤侵蚀类型区具体进行定性定量的划分,应收集规划范围内土壤侵蚀有关的系列图件及相应资料,做好系统分析及综合集成,并充分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影像资料。

3.3.3应将土壤侵蚀范围及强度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重视和利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评价的有关成果。

3.3.4允许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等新的分析计算方法。

4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4.1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4.1.1不同侵蚀类型区宜采用不同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见表4.1.1。

表4.1.1各侵蚀类型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单位:

t/(km2·a)

类型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

类型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

西北黄土高原区

10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东北黑土区

2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4.1.2土壤水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标准,见表4.1.2-1。

其面蚀(片蚀)、沟蚀分级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表4.1.2-1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

[t/(km2·a)]

平均流失厚度

(mm/a)

微度

<200,<500,<1000

<0.15,<0.37,<0.74

轻度

200,500,1000~2500

0.15,0.37,0.74~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烈

5000~8000

3.7~5.9

极强烈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注:

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的干密度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干密度计算。

1土壤侵蚀强度面蚀(片蚀)分级指标,见表4.1.2-2。

表4.1.2-2面蚀(片蚀)分级指标

地类地面坡度(°)

5~8

8~15

15~25

25~35

>35

60~75

非耕地

林草盖度

(%)

45~60

轻度

 

强烈

30~45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30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坡耕地

轻度

中度

2土壤侵蚀强度沟蚀分级指标,见表4.1.2-3。

表4.1.2-3沟蚀分级指标

沟谷占坡面面积比(%)

<10

10~25

25~35

35~50

>50

沟壑密度(km/km2)

1~2

2~3

3~5

5~7

>7

强度分级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4.1.3重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4.1.3。

表4.1.3重力侵蚀分级指标

崩塌面积占坡面面积比

(%)

<10

10~15

15~20

20~30

>30

强度分级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4.1.4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应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只在缺少实测及调查侵蚀模数资料时,可在经过分析后,运用有关侵蚀方式(面蚀、沟蚀)的指标进行分级,各分级的侵蚀模数与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分级相同。

4.2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4.2.1日平均风速不小于5m/s、全年累计30d以上,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但南方及沿海风蚀区,如江西鄱阳湖滨湖地区、滨海地区、福建东山等,则不在此限值之内)的沙质土壤地区,应定为风力侵蚀区。

4.2.2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级别

床面形态

(地表形态)

植被覆盖度

(%)

(非流沙面积)

风蚀厚度

(mm/a)

侵蚀模数

[t/(km2·a)]

微度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2

<200

轻度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

70~50

2~10

200~2500

中度

半固定沙丘、沙地

50~30

10~25

2500~5000

强烈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

30~10

25~50

5000~8000

极强烈

流动沙丘、沙地

<10

50~100

8000~15000

剧烈

大片流动沙丘

<10

>100

>15000

4.2.3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泥流侵蚀的强度分级,应以单位面积年平均冲出量为判别指标,见表4.2.3。

表4.2.3泥石流侵蚀强度分级

级别

每年每平方

公里冲出量

(万m3)

固体物质补给形式

固体物质

补给量

(万m3/km2)

沉积特征

泥石流浆

体密度

(t/m3)

轻度

<1

由浅层滑坡或

零星坍塌补给,

由河床质补给时,

粗化层不明显

<20

沉积物颗粒较细,沉积表面较平坦,很少有大于10cm以上颗粒

1.3~1.6

中度

1~2

由浅层滑坡及中

小型坍塌补给,一

般阻碍水流,或由

大量河床补给,河

床有粗化层

20~50

沉积物细颗粒较少,颗粒间较松散,有岗状筛滤堆积形态,颗粒较粗,多大漂砾

1.6~1.8

强烈

2~5

由深层滑坡或大型坍塌补给,沟道中出现半

堵塞

50~100

有舌状堆积形态,一般厚度在200m以下,巨大颗粒较少,表面较为平坦

1.8~2.1

极强

>5

以深层滑坡和大型集中坍塌为主,沟道中出现全部堵塞情况

>100

有垄岗、舌状等黏性泥石流堆积形成,大漂石较多,常形成侧堤

2.1~2.2

5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5.0.1有明显土壤发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标准应按表5.0.1规定执行。

表5.0.1按土壤发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

级别

指标

无明显侵蚀

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

轻度侵蚀

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完楚

中度侵蚀

A层保留厚度大于1/3,B、C层完整

强烈侵蚀

A层无保留,B层开始裸露,受到剥蚀

剧烈侵蚀

A、B层全部剥蚀,C层出露,受到剥蚀

5.0.2按活土层残存情况侵蚀的程度分级标准应按表5.0.2执行。

当侵蚀土壤系由母质甚至母岩直接风化发育的新成土(无法划分A层、B层)、且缺乏完整的土壤发生层剖面进行对比时,可按表5.0.2进行侵蚀程度分级。

表5.0.2按活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

级别

指标

级别

指标

无明显侵蚀

活土层完整

强烈侵蚀

活土层全部被蚀

轻度侵蚀

活土层小部分被蚀

剧烈侵蚀

母质层部分被蚀

中度侵蚀

活土层厚度50%以上被蚀

附录A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A.0.1侵蚀后果的危险度分级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水蚀区危险度分级

级别

临界土层的抗蚀年限(a)

无险型

>1000

轻险型

100~1000

危险型

20~100

极险型

<20

毁坏型

裸岩、明沙、土层不足10cm

注1:

临界土层系指农林牧业中,林草作物种植所需土层厚度的低限值,此处按种草所需最小土层厚度10cm为临界土层厚度;

注2:

抗蚀年限系指大于临界值的有效土层厚度与现状年均侵蚀深度的比值。

A.0.2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可用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冲出量或滑坡滑动时可能造成的损失作为分级指标,并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表A.0.2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分级表

类别

等级

指标

I较轻

1

危害孤立房屋、水磨等安全,危及安全人数在10人以下

Ⅱ中等

2

危及小村庄及非重要公路、水渠等安全,井可能危及50~100人的安全

3

威胁镇、乡所在地及大村庄,危及铁路、公路、小航道安全,并可能危及100~1000人的安全

Ⅲ严重

4

威胁县城及重要镇所在地、一般工厂、矿山、铁路、国道及高速公路,并可能危及1000~10000人的安全或威胁Ⅳ级航道

5

威胁地级行政所在地,重要县城、工厂、矿山、省际干线铁路,有可能危及10000人以上人口安全或威胁Ⅲ级及以上航道安全

附录B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B.0.1水力侵蚀模数应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站(所)所代表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取得的以下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统计及分析:

1标准径流场的资料,仅反映坡面上的溅蚀量及细沟侵蚀量,不能反映浅沟(集流槽)侵蚀,通常偏小;

2全坡面大型径流场资料,能反映浅沟侵蚀,比较接近实际;

3各类实验小流域的径流、输沙资料。

B.0.2野外及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应采用以下设施:

1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宜采用已建成的国家实验室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2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应采用国家标准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3人工模拟降雨设施可用来测定不同坡度、植被、土壤,土地利用,在设定暴雨频率下的侵蚀量。

B.0.3野外土壤侵蚀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坡面细沟及浅沟侵蚀量的量测;

2沟道纵横断面冲淤变化的量测;

3用地面立体摄影仪测量并监测滑坡及崩坍形式的重力侵蚀,应根据外业所取得的立体像,在室内用仪器清绘等高线,并绘制成1:

500~1;2000地形图;

4用竹签等量测泻溜形式的重力侵蚀;

5泥石流冲淤过程观测。

宜采用雷达流速仪测速装置、超声波泥位计测深装置、遥测冲击力仪、动态摄影仪等进行量测。

B.0.4利用小水库、塘坝及淤地坝的淤积量进行量测,可按式(B.0.4-1)推算:

(B.0.4-1)

式中WS来——小水库或塘坝来沙量;

WS淤——小水库或塘坝淤积量;

WS排——小水库或塘坝排沙量。

排沙比按式(B.0.4-2)计算:

排沙比

(B.0.4-2)

B.0.5根据本省、本地《水文手册》年输沙模数资料,用泥沙输移比进行推算。

B.0.6137CS半衰期为30年,是研究土壤侵蚀、泥沙来源的新方法。

原子弹爆炸产生137CS降落地表,被表层土壤胶体吸附,很难被植物摄取或被雨水淋溶掉。

可根据土壤剖面的137CS含量,对流域内不同类型坡地的侵蚀程度进行分析。

B.0.7采用土壤侵蚀或产沙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应包括以下方法和内容:

11965年Wischmeier-Smith首创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