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4711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docx

免疫期末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除超敏外,英文序】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又称变态反应。

包括Ⅰ、Ⅱ、Ⅲ、Ⅳ四种类型。

I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

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其主要特征是:

①发生快。

消退亦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③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临床常见疾病:

①全身性: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②局部性:

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一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常见临床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Ⅲ型超敏反应:

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临床常见疾病:

①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超敏反应:

是抗原诱导的一种T细胞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其特点是发生较慢,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故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此类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临床Ⅳ型超敏反应: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Artificialactiveimmunity人工主动免疫:

指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Artificialpassiveimmunity人工被动免疫:

是指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原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Adjuvant: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或预先注射给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

指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特点:

①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②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③疾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④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分类: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和胰岛素依赖的糖料病)和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临床特点:

⑴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⑵IDD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两大类;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成分同,可非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⑶主要临床特点是:

①感染:

患者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已发生反复感染且难以控制②肿瘤:

PIDD患者尤其是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③自身免疫病:

PIDD有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④遗传倾向:

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

▲APC:

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APC:

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抗体(antibody,Ab):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学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antigen):

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分类:

(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①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②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BCR复合物:

BCR复合物即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是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

它是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胞膜免疫球蛋白(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CD79a)和Igβ(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mIg的主要功能是结合特异性抗原。

Igα和Igβ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功能是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

▲B细胞功能:

抗体以三种方式参与免疫应答。

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激活补体2B细胞是一类专职提呈细胞,活化的B细胞其表面的BCR可结合可溶性抗原,通过内化和加工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细胞。

(活化的B细胞提呈可溶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造血过程。

▲BRM,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s生物应答调节剂:

具有促进或调解免疫功能的制剂,常不影响免疫功能,而对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

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微生物及其产物、人工合成分子等。

卡介苗

▲CD3分子:

是T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有5种肽链,即γ、δ、ε、ζ及η,均为跨膜蛋白,其肽链胞浆区较长,均有免疫受体络氨酸活化基序(ITAM)。

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completeantigen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commonepitope共同抗原表位:

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cross-reaction交叉反应: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complementsystem补体系统:

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参与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免疫病理的损伤反应等。

因其具增强、补充抗体的免疫作用(溶菌、溶细胞)故命名为补体

▲Cytokines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作用,具有调节细胞生长、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种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epitope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绝对抗原特异性的特熟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它是BCR、T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其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

▲Fab段,抗原结合片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一个Fab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Fc,可结晶片段,结构,两条重链C端1/2+铰链区组成功能:

通过胎盘膜结合细胞,激活补体,保留Ig的免疫原性

▲hapten半抗原:

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heterophilicantigen异嗜性抗原:

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由HLA分子复合体编码的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

▲HVR,hypervariableregion高变区: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成为高变区

▲IA,Immunosuppressiveagent免疫抑制剂:

①化学合成药物: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啉②微生物制剂:

环孢素A,FK-506,麦考酚酸酯,雷帕霉素

▲Ig免疫球蛋白:

有抗原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Inactivatedvaccine灭活疫苗:

优点是易于保存,在4℃时可以保存1年左右;缺点是接种剂量大,注射后局部和全身副反应较大,且常需接种多次。

▲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白细胞分化抗原:

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注:

它不只表达在白细胞上)

▲lymphocytehoming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自主的特定区域成为淋巴细胞归巢

▲Liveattenuatedvaccine减毒活疫苗:

优点是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剂量较小,没有副反应或反应很轻,而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可以保持3-5年预防效果;缺点是保存期短。

▲mAb,monoclonalantibody单克隆抗体: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连锁基因群,由其编码的细胞表面抗原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反应、免疫调节有关

▲opsonization抗体调理作用      抗体入I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片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PAMP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例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等。

▲PRR模式识别受体:

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公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superantigensSag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某些亚群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Synapse免疫突触亦称T细胞突触,指APC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的特定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圈黏附分子,该特殊结构称作免疫突触

功能:

它能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促进T淋巴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Tumorantigen肿瘤抗原:

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分类:

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TSA,Tumor-specificantigen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表面特有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表面的新抗原。

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和自发性肿瘤抗原多数此类。

▲TAA,tumor-associatedantigen 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之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胚胎抗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CR:

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

TCR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构成TCR的肽链有α、β、γ、δ四种类型。

TCR通常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其作用是识别抗原,它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它的识别具有MHC限制性。

▲TD-Ag:

即T细胞依赖性抗原(多为蛋白质),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含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引发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刺激B细胞产生的抗体有多种,具有免疫记忆性。

如:

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TI-Ag:

即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含有重复的B表位,具有B细胞多克隆激活作用,引发的免疫应答为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产生的抗体为IgM,无免疫记忆性。

如:

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

▲toxid     类毒素:

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

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优点是在毒素中加入佐剂使体内吸收慢,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简单论述,有的文本框叠加html会显示不出

 

TD-Ag

TI-Ag

组成

B细胞、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须

无需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以IgG为主多种抗体

IgM

免疫记忆

▲1比较TD-Ag和TI-Ag

TD-Ag:

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

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

 

▲2以IgG为例,简述Ig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

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组成的四肽结构。

多肽链N端重链的1/4,轻链的1/2氨基酸序列多变,为可变区,由HVR和FR组成;多肽链C端重链的3/4和轻链的1/2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为恒定区

功能:

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发挥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效应;体外表现为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M)的恒定区有补体的结合位点,与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发挥相应的免疫作用

3.与FcR结合,Ig经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发挥调理促吞噬作用(IgG)、ADCC(IgG)、介导I型超敏反应作用(IgE)作用

4.穿过胎盘和黏膜,建立新生儿抗感染(IgG),黏膜局部抗感染(sIgA)

5.免疫损伤作用:

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3简述各类Ig的生物学特性

IgG:

1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

2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建立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3具有激活补体、调理促吞噬、ADCC等功能

4亲和力高,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5引起II、III型超敏反应

IgM:

1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无铰链区,有CH4

2天然血型抗体

3个体发育的免疫应答时产生最早,是早期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4很强的结合抗原、调理促吞噬、激活补体的作用

5单体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CR

IgA:

1血清型多为单体,分泌型为双体,且带有分泌。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婴儿提供胃肠道保护

3sIgA存在于多种分泌液中,在粘膜局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IgD:

mIgD是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

IgE:

1血清含量最低,单体,无铰链区

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I型超敏反应

3参与抗寄生虫感染

▲4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

补体C3b、C4b片段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免疫黏附:

清除免疫复合物

4.炎症介质作用:

C3a、C5a通过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5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IC)、IgM、IgG(1~3)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IgA、IgG4

MBL与病原微生物的甘露糖残基配体结合

参与成分

C1~C9

C3,C5~C9

B,D,P因子

C2~C9、MBL、MASP

C3转化酶

C4b2a

C3bBb

C4b2a

C5转化酶

C4b2a3b

C3bnBb

C4b2a3b

作用

特异性免疫

早期抗感染

早期抗感染

▲6HLAI类和II类比较

 

I类(B,C,A)

II类(DP,DQ,PR)

分子结构

α链、β2-m

α链、β链

肽结合

结构域

α1+α2

α1+β1

表达特点

共显性

共显性

组织分布

有核细胞表面

APC、活化的T细胞

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7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初次~~:

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应答

再次~~:

初次~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

 

初次

再次

潜伏期

长(5~10d)

短(2~5d)

抗体倍增速度

较慢

较快

平台期

抗体水平低

抗体水平高

持续时间

较短(d或w)

长(y或终身)

抗体类型

IgM

IgG

亲和力

意义指导预防接种和制备抗毒素;(感染早期)免疫诊断

▲以A型血输给B型血的人所发生的输血反应为例,说明Ⅱ型超敏反应的机理。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的人血清中有天然抗A抗体(IgM),两者结合后:

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红细胞溶解。

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介导的调理作用,使红细胞溶解破坏。

②通过IgM的FC段与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或ADCC作用,溶解破坏红细胞引起输血反应

▲按功能分T细胞有哪些亚群,各有何功能?

——Th细胞、CTL细胞、调节性T细胞

1。

Th细胞:

①Th1细胞:

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

这些免疫效应功能与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如:

IFN-γ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病原体的能力。

IL-2、IFN-γ和I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Th2细胞:

分泌的细胞因子(IL4、5、6、10、13)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泌和抗体的生成,故其作用是诱导和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

CTL细胞: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主要有两种机制:

①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淋巴毒素,诱导靶细胞崩解和凋亡。

②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3。

调节性T细胞:

通过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机制:

变应原进入近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IgE以其FC断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 R结合,使机体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即可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交联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白三烯、组胺等),发生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

(1)远离变应原

(2)脱敏治疗:

A,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B,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3)药物治疗:

A,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B,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4)免疫新疗法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是半抗原,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酚或青霉烯酚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刺激

输血(Rh+)

流产(Rh+)

正常分娩(Rh+)

母亲(Rh-)

产生

抗Rh+(IgG)

通过胎盘

第二胎(Rh+)

胎儿体内溶血

死胎、流产等

▲以Rh血型不和的新生儿溶血为例,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防治原则特点:

1是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的超敏反应2抗原均在靶细胞上3参与的抗体有IgM、IgG4效应细胞是吞噬细胞、NK细胞5有补体参与溶解细胞、调理促吞噬作用6无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防治原则:

产后72小时给母体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母体内的Rh+红细胞,防止母亲致敏或产生抗Rh+(Ig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