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4817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docx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②说出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及依据。

③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能力目标

①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②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①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②我国季风气候及其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堂准备

教师

教具:

①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设计。

②资料:

据气象台站提供的多年气温、降水及风力、风向观测记录资料;或是由本校学生气象观测小组提供的多年气象资料。

相关网址:

中央气象台——问天网:

天气在线:

问天气:

http:

//www.A

事先设计的表格:

③分组:

将学生按其个人意愿及其特点划分四个大组,并在需要时可合并为两个大组。

学生

①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本节内容相关的图片,有条件的学生可依据查阅的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准备在课堂演示。

②辩论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由学生用大屏幕投影展示课前搜集的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的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或相应资料,如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翻滚的麦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纵横交织的河网及密布的水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驼队,青藏高原上的绵延的雪山和冰川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别,探讨原因,提出贯穿本节内容的探究性问题:

这种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的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

学生推测:

可能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教师启示:

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由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决定,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

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差异性。

讲述新课

①南北气温的差异

a.对比阅读1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观察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方向。

b.这幅气温分布图选取的时间是1月份,代表我国的冬季。

师:

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了几种类型的地区?

生:

8种。

师:

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生:

等温线。

师:

图中划出了几条等温线?

生:

7条。

师:

每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除漠河地区以外)?

生:

8℃。

师:

我们来观察每一条等温线的分布,(可以利用事先制作的Flash课件逐一演示每一条等温线的延伸分布),要求学生按气温的高低在图上依次找到7条等温线,总体来看,这些等温线是按数值由低到高、由北向南排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这说明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越往南去,气温越高,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③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来观察7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

师:

这幅气温分布图选取的时间是7月份,代表我国的夏季。

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了几种类型的地区?

生:

5种。

□教学过程

师:

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等温线。

生:

图中划出的等温线可分为实践绘出的和虚线绘出的两种,一共有几条?

5条

师:

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每两条实线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生:

4℃;8℃。

师:

如果按照冬季气温分布图上的温差,每两条等温线之间保持8℃的温差,那图中可能绘出几条等温线?

生:

3条。

师:

对比冬、夏季气温分布图,同样的国土范围,按同样的温差大小绘出等温线时,冬季可以有7条之多,夏季只有3条,这说明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师:

无论冬夏,我国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都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递变,南方总比北方气温高,这说明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纬度因素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

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

在1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一条特殊的等温线:

0℃等温线,要求学生在课本图上找到并用彩笔描绘出来,然后再用语言描述这条等温线分布的位置。

教师小结:

0℃等温线的东段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延伸分布。

这条等温线的东段的延伸分布体现了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段的延伸很明显发生了变化,突然改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有没有同学有揭示其中的原因呢?

生答:

受青藏高原的影响。

师:

这说明地形因素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这一特点在夏季气温分布图上表现得更明显,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惟独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我国夏季的低温地区,一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8℃以下。

进一步观察:

在我国7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上,还有哪些地方气温较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⑤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分界线南北的差异:

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别?

天然的植被有什么差别?

耕地的类型有什么差别?

种植的农作物有什么区别?

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以上问题,能把主要特点回答出即可,不要求非常精确。

试要求学生尝试分析:

以上差别的产生,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⑥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及两幅气温分布图,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精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30.6℃最暖热的地方是海南省,平均气温在16℃以上;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夏季的低温地区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不足8℃。

教师小结: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夏季低温地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承转:

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的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①阅读我国的温度带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带的划分界线。

师:

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读图回答:

活动积温反映热量条件,是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师:

什么是活动积温?

生据课本回答:

(略)。

师:

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全国划分了多少个温度带?

生答(略)。

教师可作提示:

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情况复杂,不属于任何一个温度带。

师:

特别强调要注意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哪条等温线的分布基本一致?

生:

1月0℃等温线。

②观察各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和行政区的对应关系。

尝试填写表格。

……学生尝试补充更多的资料。

……学生尝试补充更多的资料。

③完成课本第34页课堂活动2。

□教学过程

承转:

我国气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的差异,纬度因素起决定作用,地形因素也有影响;而我国降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什么方向的变化呢?

又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最明显呢?

东西干湿的差异

①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和行政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哪条等温线的分布几乎重合?

可以利用事先制作的Flash课件逐一演示每一条等降水量线的延伸分布,学生可沿用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自行完成等降水量线的阅读分析。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对其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教师据学生回答做出小结:

我国降水既有南北向的差异,也有东西向的差异,总体来看,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因素的影响。

②阅读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的极值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师:

据图例说明,我国划分了哪几种类型的干湿地区?

生答(略)。

师:

观察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哪两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生答(略)。

师:

对比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提出问题:

降水越多的地方越湿润,降水越少的地方越干燥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

师:

东北这些地区的天然降水量与华北地区很接近,为什么这儿就是属于湿润地区,而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

尝试解决问题——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来衡量。

④阅读不同干湿地区相应的景观图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与景观差异。

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1、2。

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使我国两大气候要素的组合——气候更加趋于复杂,也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差异

提问:

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答:

我国东临世界最的洋——太平洋,西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师:

极为特殊的海陆位置,孕育了我国独特的季风气候。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

本地一年中关于每天风向的记录资料,并根据资料做数据处理,制作风玫瑰图,观察一年中盛行风向与季节之间的关系,说明本地的气候就是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可由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加强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季风气候显著

①观察课本第38页图2.19和图2.20,

师:

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夏季气压分布有何不同?

生:

冬季,亚欧大陆内部受高气压控制;夏季,亚欧大陆内部受低气压控制。

师:

受气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冬、夏季的盛行风向有何不同?

生:

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师小结:

这种在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就是季风。

进一步读图:

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有何不同?

生据图回答:

冬季风的发源地是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夏季风的源地是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洋面。

师:

根据冬夏季风的源地推测冬夏季风的特点有何不同?

生:

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

教师提供数据资料。

教师讲解:

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要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气温偏低,基中北方地区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更大,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从而加大了南北的温差,也就是说,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之一。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则首先归功于受夏季风的影响,再者,也与地形有关,我国东部地区是广阔的平原地形,往西地势阶梯状抬升,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较为丰沛的降水。

□教学过程

教师小结:

季风——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的变化。

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

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我国气候也相应表现出寒冷干燥的特点;在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气候则表现出温暖多雨的特点。

②观察课本第39页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与分界线,对照中国地形图上山脉的分布,要求学生逐一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组成的?

(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这也体现了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可要求学生在课本图上沿分界线把山脉名称一一注上。

师: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的界线我们明确了,那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生讨论后回答: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

师再提出质疑:

非季风区是不是受不到季风的影响呢?

生讨论后回答:

可以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师总结: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是否能够影响为标准。

生据书回答:

既然如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降水方面有什么区别?

季风区夏季降水多;非季风区全年降水都很少。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冬季风与夏季风对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带来的影响。

③思考:

夏季风为什么会带来大量降水呢?

阅读课本第39页的文字和示意图,了解有关锋面雨、梅雨及伏旱等概念的内涵。

④完成课堂活动1:

阅读图2.23季风区若干城市年内气温和降水量。

师:

图2.23选择的三个城市从纬度位置来看有什么规律性?

生:

由北向南排列。

师:

如果我们认定一个标准,每月降水量超过或接近100毫米即为降水较多的月份,观察三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分别有哪几个月降水较多?

生:

北京—7、8两月;上海—4月至9月;广州—4月至10月。

师:

结合纬度位置分析,降水较多的时间长短有什么变化规律?

降水量多少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性?

生分析后回答:

在季风区内,由南向北,降水较多的时间逐渐减少,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师:

有没有同学能解释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作说明:

越往南,距夏季风的源地越近,受夏季风的影响也越显著,因而降水也越丰富。

师:

继续观察三地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

冬冷夏热,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作说明:

这是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季节变化的共同特点。

学生据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由学生概括出季风气候的特点之一:

雨热同期。

□教学过程

讨论这种降水与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提供反例引发学生思考(提供地中海气候的气温及降水资料)。

⑤完成课堂活动2:

分析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差异。

师:

两地气候方面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据课本描述回答:

降水量的差别大。

引导学生探讨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岸,而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则处在亚欧大陆的西岸。

大陆东岸有特殊的季风气候,特别是夏季风能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很难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流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

承转:

季风气候也有其不利影响,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或自己使用搜索引擎完成以下任务。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获取的资料,利用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年制作成相应的网页或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大屏幕投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承转: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①阅读图2.26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师: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读图找找看:

我国都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答(略)。

师:

这些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

借助课本所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即可了解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我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其中一种:

看课本左上方漠河图,对照图2.26判断,漠河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生:

温带季风气候。

师:

对照气温和降水资料图,我们来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首先观察气温曲线,哪个月气温最高?

最热月气温是(7月)哪个月气温最低?

最冷月气温是多少?

生答(略)。

师:

这说明该地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冬冷夏热。

再来观察降水量柱状图的特点,哪几个月降水量多?

(超过或接近100毫米)

生:

7至8月。

师:

降水丰富的季节是当地的什么季节?

□教学过程

生:

夏季。

师:

降水稀少的月份有哪些?

是当地什么季节?

生:

冬季降水少。

师:

把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在一起,就是该地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师:

请同学们按上述思路自己尝试分析一下吐鲁番、五道梁、海南岛的气候特点,并指出它们所属的气候类型。

学生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可互相交流学习成果,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对三种气候类型的共识。

②师:

观察课本图2.27,由近及远,地表植被有何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可据回答情况适当作补充说明。

师:

引起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

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

进一步引发思考:

海拔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地表植被的变化?

生讨论后回答:

地形因素影响到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引起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地表植被的变化。

师归纳总结:

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及冬季风的影响使得我国气温分布具有南北差异:

冬季南北差异大,夏季南北差异小,根据热量条件的不同,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及一个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海陆因素、纬度因素及地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南西北内陆逐渐递减,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干湿地区;气温和降水条件的差异又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尤其是复杂的地形更增添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这些条件造就了我国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和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师小节:

到此为止,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解决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自然景观的差异不仅与地形有关,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复杂多样的气候究竟有什么优越性,我们一起来完成课本提供的问题。

③完成课堂活动1、2。

提供以下参考建议:

活动题1——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就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

活动题2——教师要充分准备丰富的资料,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无时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