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951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复习提纲1Word格式.doc

需求、供给、供求平衡)1.收集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战略的信息2.确定期限,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准备资料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供求预测4.制定计划,提出调整措施5.评价与修正

S1.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十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3.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十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作用:

1.对组织方面:

(1)满足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提高组织竞争力(3)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

2.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实施管理的依据

(2)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十六、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局限性:

(1)代价昂贵

(2)知识匮乏(3)环境不确定(4)企业内部抵制

&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十七、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

(1)现实人力资源预测

(2)未来需求预测(3)未来流失预测分析

S1.3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十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程序:

1.准备阶段:

(1)构建预测系统:

总体经济发展预测、总量与结构预测、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SWOT、竞争五要素分析法(3)岗位分类(4)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2.预测阶段:

(1)确定职务编制与人员配置,即定编(标准)

(2)盘点人力资源,统计缺编超编人数(存量)(3)讨论得出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量(标准-存量)(4)统计退休、辞职等未来人员流失状况(未来流失)(5)根据企业发展统计未来需求量(未来需求)(6)汇总得出整体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

3.编制需求计划

S1.3.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十九、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原理:

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惯性原理

二十、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1.定性方法:

描述法、经验预测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25个问题)

2.定量方法:

(1)转换比率法(短期需求预测)

(2)人员比率法(3)趋势外推法:

y=a+b•t(4)回归分析法:

y=a+∑bi•xni(5)经济计量模型法:

y=f(x1,x2x3…xi…xn)(6)灰色预测模型法(7)生产模型法(8)马尔可夫分析法

(9)定员定额分析法:

工作定额分析法(N=W/Q•(1+R))、岗位定员法、设备看管定额法、劳动效率定额法、比率定员法(10)计算机模拟法

S1.4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二十一、人力资源外部供给预测影响因素:

(1)地域因素

(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4)社会就业意识与择业偏好

二十二、人力资源外部供给来源:

(1)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二十三、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步骤:

(1)盘点现有人力资源

(2)分析历史数据,得出调整比例(3)向各部门主管了解人事调整状况(4)汇总得出内部供给预测(5)分析外部因素,得出外部供给预测(6)综合内、外部预测,得出供给预测

二十四、内部供给预测方法:

1.人力资源信息库

(1)技能清单:

①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②员工的能力、学历、责任

③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的评价④对员工最近一次的工作表现的评价

(2)管理才能清单

2.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2007年

例:

高层

(-)

1

中层 2+1

(3)

8

直接主管 7

一般24

2+2

高层定员6人=年初5人+内部提升1人

中层定员20人=年初16人-向上提升1人-流失3人+下层提升8人

直接主管定员35人=年初29人-向上提升8人-流失1人+下层提升8人+外部招聘7人

一般定员130人=年初118人-向上提升8人-流失4人+外部招聘24人

3.马尔可夫模型

二十五、应付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方案:

1.将富余人员调往空缺岗位(调整)

2.高技术职位:

内部培训、外部招聘(晋升与招聘)3.延长工作时间,增加报酬(延时)4.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效率)5.聘用非全日制临时工(临时用工)

6.聘用全日制临时工(临时用工)

二十六、应付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方案:

1.永久辞退一些不适合的员工(辞退员工)2.合并组织机构(机构合并)3.鼓励内退或提前退休(退休)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留一部分人在培训中)5.加强培训,掌握多种技能,自谋职业(培训)6.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水平(减时)

7.多个员工分担以前一个员工的工作,降低工资水平(降低效率)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S2.1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1.个体差异原理2.工作差异原理:

工作任务差异、工作职权差异3.人岗匹配原理:

岗位与岗位匹配、员工与员工匹配、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1.选拔性测评(用于选拔人才)特点:

(1)强调区分功能

(2)指标灵活(3)过程客观(4)标准刚性(5)结果为分数或等级

2.开发性测评(用于员工培训)以员工素质开发为目的

3.诊断性测评(需求层次调查)了解现状查找根源,特点:

细致全面、系统性强、结果不公开

4.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

特点:

概括性强、要求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想结合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4.素质与综合相结合5.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四、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1.一次量化:

序数词:

实质量化;

基数词:

一次完成

2.二次量化:

形式量化;

二次完成

3.类别量化、模糊量化(为形式量化)

4.顺序量化、等距量化、比例量化(二次量化)

5.当量量化:

用于对不同类别的对象进行综合(概念、方法)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三要素:

1.标准:

表现为对行为特征的描述与规定

(1)按内涵分:

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主观半客观

(2)按表示形式分:

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3)按操作方式分:

测定式、评定式

2.标度:

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1)量词式标度,如:

多、较多、一般、较少、少

(2)等级式标度,如:

优、良、中、差;

1、2、3、4、(一般5-9级)

(3)数量式标度,如连续区间型、离散点标式

(4)定义式标度

(5)综合式标度

3.标记:

对应于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

通常以甲乙丙丁、ABCD、1234表示。

六、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1.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静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动态(工作性质、组织背景)

(3)工作绩效要素

2.纵向结构:

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指标

七、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飞行员

2.常模参照性标准体系——国家公务员

八、1.品德测评,方法:

FRC品德测评法、问卷法、投射技术(目的隐蔽、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反应的自由性)

2.知识测评:

记忆、理解、应用

3.能力测评:

(1)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验:

个别、团体

(2)特殊能力测评——文书能力、操作能力、机械能力

(3)创造能力测评——托兰斯、威廉斯、吉尔福德

(4)学习能力测评——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测验

九、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3)制定测评方案:

确定对象、目的;

设计指标;

编制参照标准;

选择测评方法

2.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3)测评操作程序:

宣读测评指导语、实际测评、回收测评数据

3.测评结果的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

文字描述、数字描述

(2)员工分类:

调查分类标准、数学分类标准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要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

S2.2.1面试的基本程序

十、面试的类型:

1.按标准化程度分:

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

2.按实施方式分:

单独面试、小组面试

3.按进程分:

一次性面试、分阶段面试

4.按题目内容分:

情景性面试、经验性面试

十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1)制定面试指南

(2)准备面试问题(3)评估方式确定(4)培训面试考官

关系建立阶段:

可预料的问题、封闭式问题

导入阶段;

有准备的问题、开放性问题

核心阶段:

核心胜任力问题、行为性问题

确认阶段:

开放性问题

结束阶段:

开放性问题和行为性问题

3.总结阶段:

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反馈、面试结果存档

4.评价阶段

十二、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面试目的不明确;

面试标准不具体;

面试缺乏系统性;

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面试考官的偏见

十三、面试的实施技巧:

(1)充分准备

(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带有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10)创造合谐的面试气氛

十四、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不能代表本人

2.工作经历重于学历

3.让应聘人员更多地了解组织

4.给应聘人员更多的表现机会

5.注意特殊员工

6.注意不忠诚和缺乏诚意的应聘者

7.慎重的做决定

8.注意自身形象

9.不要忽视应聘者的个性特征

S2.2.2机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十五、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1)背景性问题、

(2)知识性问题、(3)思维性问题、(4)经验性问题、(5)情境性问题、(6)压力性问题、(7)行为性问题

十六、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2.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

3.探测行为样本

十七、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star:

s:

情境、t:

目标a:

行动r:

结果

十八、选拔性面试的步骤:

1.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组建小组,选择样本,总结素质,列出表格,建立模型

2.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

分解模型,设计问卷,预先测试,编写大纲

3.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4.培训面试考官,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考官要求:

有知识、有经验、有技术、有品德)

5.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6.决策

十九、招聘的程序:

1.组建招聘团队:

高层、用人部门主管、用人部门有经验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2.员工初步筛选:

对简历进行筛选,决定要面试的人员

3.设计测评标准

4.选择测评工具:

(1)无领导小组讨论

(2)文件筐(3)结构化面试(4)心理测评

5.分析测评结果

6.作出最终决策

7.发放录用通知

S2.3.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二十、无领导小级讨论的优、缺点:

优点:

1.具有生动的人际互动效应

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

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

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

5.测评效率高

缺点:

1.题目质量影响测评质量

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

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

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有伪装的可能性

二十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程序:

1.前期准备:

(1)编制讨论题目

(2)设计评分表(3)编制计时表(4)培训考官(4)选定场地(5)确定讨论小组6-9人

2.具体实施阶段:

(1)宣读指导语:

任务、时间、注意事项

(2)讨论阶段:

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的体现

3.评价与总结阶段:

应着重评估:

(1)参与程度

(2)影响力(3)决策程序(4)任务完成情况(5)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

二十二、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类型:

1.开放式问题2.两难式问题3.排序选择型问题

4.资源争夺型问题5.实际操作型题目

二十三、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原则:

1.联系实际工作2.难度适中3.有一定冲突性

二十四、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流程:

1.选择题目类型2.编写初稿:

团队合作、广泛收集资料3.调查可用性4.向专家咨询5.试测:

题目的难度、平衡性6.反馈、修改、完善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S3.1.1员工培训规划的制定

一、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

系统性、标准化、有效性(指可靠性、针对性、相关性、高效性)、普遍性

二、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11个):

培训目标、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培训范围(个人、基层、部门、企业)、培训规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的费用、培训的方法、培训的教师、计划的实施

三、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

1.培训需求分析2.工作岗位说明3.工作任务分析4.培训内容排序5.描述培训目标6.设计培训内容7.设计培训方法

8.设计评估标准9.试验验证

四、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依据:

(1)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2)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3)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2.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

实施过程、时间跨度、阶段、步骤、方法、措施、要求、评估方法等

3.分配培训资源

4.进行综合平衡:

(1)培训投资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平衡

(2)企业正常生产与培训项目的平衡(3)员工培训需求与师资来源的平衡(4)员工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衡(5)培训项目与培训完成期限的平衡

S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五、教学计划的内容及设计原则:

1.内容:

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教学时间安排

2.设计原则:

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创新性原则

S3.1.3培训课程的设计

六、培训课程要素(11个):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教学组织、课程时间、课程空间、培训教师、学员

六、培训课程设计原则

1.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识规律

3.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七、培训课程设计程序:

1.培训项目计划:

企业培训计划、课程系列计划、培训课程计划

2.培训课程分析:

课程目标分析,培训语言环境

3.信息资料的收集:

咨询客户、员工、专家,借鉴现有的资料

4.课程模块设计

5.课程内容的确定:

内容的选择(相关性、有效性、价值性)、内容的制作、内容的安排

6.课程演练与试验

7.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八.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相关性2.有效性3.价值性

八.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

P165/6点

八.不同企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

P166

S3.1.4企业培训资源的开发

八、外聘教师的优、缺点:

1.选择范围广,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2.可以带来全新的理念3.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4.提高培训档次,引起企业各方面的重视5.对学员的吸引力大

1.企业对教师缺乏了解,加大培训风险2.教师对企业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降低培训的适用性3.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可能会纸上谈兵4.培训成本高

九、内部开发培训师的优、缺点:

1.对各方面了解,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提高效果2.与学员相互熟识,交流顺畅3.培训相对易于控制4.培训成本低

1.不易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的参与态度

2.选择范围小,不易开发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看待问题受环境限制,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十一、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2.学员的差异性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十二、开发培训教材的方法:

培训课程教材应符合学员的实际需要2.资料包的使用3.利用一切学习资源组成活的教材4.开发一切能利用的信息资源5.设计视听材料

十三、培训教师的选配:

P170

S3.1.5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设计

十、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内容:

1.知识补充与更新;

2.技能开发;

3.观念转变;

4.思维技巧

十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目标:

1.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所必需的经验、知识、技能

2.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使其能够宣传和深化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价值观和管理文化

4.培养个别骨干分子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接班人

十二、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1)在职开发

(2)替补训练(3)短期学习(4)轮流任职计划(5)决策模拟训练(6)决策竞赛(7)角色扮演(8)敏感性训练(9)跨文化管理训练

S3.2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S3.2.1评估系统的设计

十二、培训效果与培训评估的含义

十三、培训评估的作用:

1.培训前评估的作用

(1)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

(2)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

(3)帮助实际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4)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2.培训中评估的作用

(1)保证培训按计划进行

(2)有利于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

(3)找出不足,归纳教训,加以改进,发现新的需求,为下一轮培训提供依据

(4)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

3.培训结果评估的作用

(1)对培训效果评估,以便了解某一项目是否能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

(2)员工的能力提高或行为改变是否直接来自培训本身

(3)可以检查出培训的费用效益,有助于合理配置资金

(4)可以客观地评价培训工作者的工作

(5)可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

十四、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

1.培训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2.培训效果效益综合评估

3.培训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

十五、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

1.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

2.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十六、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步骤:

1.做出培训评估的决定2.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3.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4.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5.撰写培训评估报告6.技师反馈评估结果

S3.2.2培训评估标准的建立

十五、培训成果的层级体系:

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

十六、培训效果四级评估:

1.反应评估:

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综合座谈、电话调查

2.学习评估:

测试、模拟、技能训练、教师的评价

3.行为评估:

观察、主管评价、客房评价、同事评价4.结果评估

十七、制定评估标准的要求:

相关度(标准干扰、标准缺陷)、信度、区分度、可行性

十八、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

1.认知成果——学习评估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笔试、工作抽样、访谈、口试)

2.技能成果¬

——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现场观察、工作抽样、专家评定)

3.情感成果——反应评估(问卷调查、访谈)

4.绩效成果——结果评估

5.投资回报率——结果评估

S3.2.3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十九、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适用于调查面广、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调查

2.访谈法:

适用于调查面窄,以开放式问题为主的调查

3.观察法:

花费时间长,不能大范围使用

4.座谈法//

5.内省法6.笔试法7.操作性测验8.行为观察法

十九、定量评估方法:

成本节约、成本收益分析

二十、S3.2.4评估报告撰写要求:

1.注意接受调查的受训者的代表性,避免不充分归纳

2.实事求是,切忌过分美化和粉饰评估结果

3.综观培训的整体效果,避免以偏概全

4.以圆熟的方式论述消极方面,避免打击培训者的积极性

5.评估方案持续1年以上时,要作中期评估报告

6.注意文字表述和修饰

二十一、撰写评估报告的步骤:

1.导言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3.阐明评估结果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5.附录6.报告提要

第四章绩效管理

S4.1.1绩效考评方法

一、绩效考评效标的类别:

特征性效标、行为性效标、结果性效标

二、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1)排列法

(2)选择排列法(3)强迫分布法(4)成对比较法(5)结构式叙述法

2.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1)强迫选择法

(2)行为观察法(3)行为定位法(4)关键事件法(5)加权选择量表法

3.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1)短文法

(2)成绩记录法(3)直接指标法(4)绩效标准法(5)劳动定额法(6)目标管理法

4.综合型考评方法

(1)日清日结法

(2)图解式量表法(3)合成考评法(4)评价中心法

结构式叙述法:

简便易行,但信度和效度受考评者文字水平、实际参与考评的时间和精力限制

强迫选择法:

能避免趋中倾向、过宽倾向、晕轮效应等偏误,结果不反馈

成绩记录法:

适合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们采用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有广泛适用性,但效度取决于考评因素及项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以及考评人评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极易产生晕轮效应和集中趋势等偏误。

日清日结法:

设定目标、控制、考评与激励(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

评价中心技术:

(1)实务作业或套餐式练习:

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授权技巧、应变能力

(2)自主式小组讨论:

人际关系技巧、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语言表达感染力、个人魅力和影响力(3)个人测验(4)面谈评价

(5)管理游戏:

策略思想、谋划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个人报告

三、绩效考评误差:

1.分布误差:

(1)宽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