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518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4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最新

文言文是中考一大重要题型。

课内文言文较为简单,平时掌握好课文背诵、识记注释、

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即可。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

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

慌张只会自乱阵脚,

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

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方法

/

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

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

从而帮助题

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

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

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

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

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

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

接到课

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

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

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

、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

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

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检验,

经检验意思通顺,

则为正确答案。

2

、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解释出来

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

整。

3

、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

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

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

1

)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

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

文章,

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

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是肯定还是否定,是

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

)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

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

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注意事项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

读懂文言文

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

项”则除外)

2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

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

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

2

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

4

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

6

表恢复的:

复、还

7

表兼代的:

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

署(代理);

8

表辞去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10

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

彼渠厥)

2

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

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

修辞词句:

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

兼词:

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

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

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

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

从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

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

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

读懂文言文

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

项”则除外)

2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

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

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

2

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

4

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

6

表恢复的:

复、还

7

表兼代的:

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

署(代理);

8

表辞去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10

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

彼渠厥)

2

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

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

修辞词句:

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

兼词:

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

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

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

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

从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

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

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

、选择题:

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

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

"

情有独钟

"

,一般以

"

选择与下

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

"

等方式加以提问。

2

、翻译题:

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

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

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

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

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

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

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

至对一些重点字词

"

刻骨铭心

"

,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

"

正确的一项

"

还是

"

不正确的一项

"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

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

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

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

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

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

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

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

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变化,句式也会适当发生改变。

在实际考查中,一般要求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希望达到信(真实)

、达(流畅)

、雅

(优美)的目标。

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大体有

增补、删略、调整、保留、扩展、整体、替换

七种方法,需要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反复操练,方能真正掌握。

句式是文句翻译中的又一大重点,因为它牵涉到词句翻译顺序、语气表达等要素,特别

是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

些特殊的句式。

它们大体有四种基本类型,即: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它们一

般都有鲜明的语言标志,结合上下文,可以轻易地识别出来。

文言文简答题一般从文脉梳理开始。

这需要学生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理

清文意;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表达。

再上一台阶,则开始关注

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写作技法。

阅读文本时,首先需明确写作对象,写人还是写景?

写人

则重性格分析,写景则重情感表达。

性格提炼、情感把握可从选材剪裁角度、结构安排角度、

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语言运用角度等切入,精炼分析。

另外答题不能过于空泛,

问题中往往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忠于原文,有理有据,思维缜密的进行演

绎与归纳。

课外文言文进入考察范围后,有可能采用比较阅读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组合,

综合甲乙选文,就人物性格、情感特质、写作技巧等,进行异同点的概括分析。

三、答题策略

由上观之,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虽在课外,但工夫牢牢的渗透于课内的每个角落。

潜心积

累、反复实践、注重思考、总结规律,是应对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门。

1

、强化记忆,增加积累。

注重日常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

"

"

"

"

"

、 

我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我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五、断句题答题技巧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

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

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

d

ò

u

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

给文言文断句,是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一种题型。

 

真题解析

 

1. 

2008

年广东省课改卷)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

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解析】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强者绥之以德”和“弱者抚之

以仁”是对偶句,应分别在“强者”和“弱者”前断开,在“仁”字后断开。

“恣”是一个动

词,作谓语,

“所安”作“恣”的宾语,应在“安”字后边断开。

所以该题的断句为:

老父在

太邱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2. 

2008

年大连市课改卷)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

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

令。

令行于民期年,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

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

①孝公:

秦孝公。

②卫鞅:

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

古代的一种肉刑。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解析】

“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

“刑”和“刑”是两个相同词语连用,第一

个“刑”是名词,作动词“施”的宾语,意思是“刑罚”

,第二个“刑”是动词,意思是“处

刑”

“刑刑”

不属于形容词、

名词的重叠形式,

应当从中间断开。

“傅公子虔”

是名词,

“刑”

的宾语,应在“傅公子虔”后断开。

“黥”

,名词作动词,

“师公孙贾”作“黥”的宾语,

“黥

其师公孙贾”不能断开。

所以此题的断句为:

太子(

/

)君嗣也

/

不可施刑

/

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

 

答题技巧

 

1.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

方便。

遇到“曰”

“云”

“言”等字,应考虑这些字的后面点断。

 

2.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其”

“盖”

“唯”

“盍”

“夫”

“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

“嗟乎”

“呜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

“矣”

“耶”

“哉”

“乎”

“焉”

“兮”

“耳”

“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断

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乃”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前

面可以断句。

 

 

3. 

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如„„何”

“唯„„是„„”

“非唯„„

抑亦„„”

“不亦„„乎”

“何„„之为”

“无乃„„乎”

“可得„„欤”

“得元„„乎”等,可

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

若”

“至于”

“足以”

“得无”

“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

 

4. 

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

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若名词、代词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

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5.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

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6.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

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温馨提示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钥匙,有了它还不能确保就完全具备了断句的能力。

真正的断句能

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课外

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另外,还要像古人说的那样,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

而后晓声”

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断句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运用中提高。

 

热身训练

 

1. 

阅读下面语段。

请用“

/

”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

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足囹

 

 

 

虚。

 

2. 

阅读下面语段,请用“

/

”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

 

赵襄子饮酒,

五日五夜不废酒,

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

而殊不疾。

优莫曰: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吾亡

乎?

”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

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西汉·刘向《新序·刺奢》

 

 

 

 

 

 

 

 

 

 

 

 

 

 

 

 

 

 

 

 

纣并

 

 

 

 

亡?

 

3. 

请用“

/

”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三处)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

“无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

③而已矣!

益④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

“海大鱼。

”因反走⑤。

君曰:

“客有于此⑥。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

“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

网不能止⑦,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荫,奚

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注:

①将城薛:

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

②无为客通:

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

③三言:

个字。

④益:

增加。

⑤反走:

撒腿就跑;⑥有于此:

留于此。

⑦止:

捕获。

 

 

 

 

 

 

 

 

 

 

 

 

 

 

 

 

 

 

 

 

城薛。

 

六、比较阅读

 

看考点、明范围

 

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篇来讲,包括段与段的比较、段与篇的比较、篇与篇的比较、课

内与课内的比较、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文章与文章的比较、文章与诗词

的比较等。

题型设置包括以下几方面:

 

) 

结合文意,理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涉及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

考察形式

 

以翻译为主,兼有选择,特色之处在于有的省市考察文言文中词语与常见成语中该词含义异

同。

 

(二)

划分句子停顿,通常采用直接标注或选择的形式。

 

断句考查我们的语感,日常反复诵读是十分必要的。

把握句子内部的语意停顿,看似灵

活,其实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我们可以以中考中

"

节奏划分

"

试题为例,对语意停顿略作归

纳。

 

(三)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重点句子,通常兼顾两篇文章。

 

(四)

正确领会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如:

概括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

 

(五)

比较文章写法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如:

描写角度、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六)

比较两篇阅读材料中作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