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520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诗十八.docx

阅读与鉴赏诗十八

阅读与鉴赏诗十八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注)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躞蹀(xièdié):

缓缓地移动。

1.“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清人张玉穀评“凄凄复凄凄……白首不相离”四句时,认为其“最为灵警”,你认为这四句有何妙处?

【答案】

1.起兴。

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上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光明永恒,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为下文控诉丈夫的“不一”张本。

2.这四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变两意为一心,与自己白头相守的强烈愿望。

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的心愿出发,而是借他人之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委婉含蓄。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考生要先明确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位置,本题中这两个句子在诗歌的开头,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再看这两句诗与下面内容的关系。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意思是“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这里使用两个比喻句,将爱情的美好纯洁比作高山上的白雪、云间的月亮。

结构上用到了古诗通常会采用的比兴手法。

内容上来看,开头先说爱情要纯洁光明,这与下文所控诉的内容——“闻君有两意”形成反差。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清人张玉穀评‘凄凄复凄凄……白首不相离’四句时,认为其‘最为灵警’,你认为这四句有何妙处”,考生要先理解这四句诗的意思,分析使用的技巧,明确其效果。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四句诗意思是“凄凄啼哭,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回心转意,和自己白头相守的强烈愿望,这明明是诗人的心愿,但诗人却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借他人的心愿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情感的表达显得极为委婉含蓄。

【点睛】

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

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

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

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

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经》中的诗歌,回答问题。

谷风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①。

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②!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忘我大德③,思我小怨。

(注)①颓:

旋风。

②遗:

遗弃。

③大德:

指能共患难。

3.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答案】

3.起兴的手法。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

4.诗歌的一、二两章,在特定的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

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直接指向“第一章”,考生要分析第一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看使用什么表现手法。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意思是“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

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

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前两句以“谷风”起兴,表现女子对遗弃自己的丈夫的控诉。

这种风雨的描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生活艰难境况的暗指,表现在过去的风雨中,有许多的不安和恐惧,但是他们在苦难中能够相亲相爱;苦难过后,丈夫却把妻子遗弃了。

考生可以围绕“起兴”进行分析。

起兴,又叫“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变化”一词,由此可知,诗歌中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生要借助诗歌的语言分析这种变化。

从诗中来看,诗歌的第一、二章写女子被丈夫遗弃,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

此时的女子是满腔幽怨而又是满怀控诉。

第三章写女子的态度变化。

如从“转弃”“弃予如遗”等可以看出女子遭受遗弃;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看到女子思想的转变,女子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现在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①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②贤主人,览③取为吾

④。

夫婿⑤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注)①宕:

同“荡”。

②赖得:

幸亏。

③览:

同“揽”。

即“绽”,缝补。

⑤夫婿:

丈夫。

5.诗歌一、二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作用是什么?

6.这首叙事诗突出刻画了什么矛盾?

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案】

5.诗歌的一、二两句使用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用燕子作比,写燕子知道四季的变化,春来冬归,反衬游子流落异乡,不得归家的悲凉。

6.诗歌刻画了疑心重重、忿然不平的丈夫、心清如水但含冤负屈的主妇和胸怀坦荡、为人正直而处境难堪的兄弟几人,三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冲突。

流落他乡的几个兄弟衣服没有人缝补,幸亏女主人善良热情,帮助几个兄弟;但被从外回来的女人的丈夫看到,产生猜忌;几个兄弟只道“水清石自见”,并不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一、二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作用是什么”,考生要先分析一、二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从诗中来看,这首诗歌写了“兄弟两三人”流浪他乡时所经历的一个尴尬场面,开头却写的是堂前之燕冬去夏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这是先言他物,再引出要写的事物,一般放在诗歌的开头,这是起兴的手法,本诗开篇两句用“堂前燕”起兴,堂前之燕,冬去夏来,有一定之时,而我“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久出不归,长为他乡人。

这两句概括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的凄苦生涯。

以堂前燕来反衬游子流落异乡的悲凉。

至于作用,可以围绕结构(引出下文、铺垫、烘托等)和内容(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两个方面分析。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叙事诗突出刻画了什么矛盾?

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要解答本题,考生要先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哪些形象之间产生矛盾,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从诗中来看,诗歌主要叙述了流落在外的兄弟,旧衣无人补、新衣没人做的情况,幸亏女房东善良、热情,帮忙缝补;但是从外归来的男房东看到这些情况,十分气愤。

由此分析,矛盾主要集中在丈夫、妻子、几个兄弟上,分析他们的表现即可。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

新衣谁当绽”,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旧衣要补无人补,新衣当缝无人缝,由无人补缝衣服之事,遂引出下文所写一段情节。

“赖得贤主人……”,这家的女主人,很是贤惠,见流浪汉衣衫破烂,乃主动为之缝补。

这当然是求之不得之事,流浪汉内心之欣喜可想而知。

但正在流浪汉内心欣喜之际,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

从门来,即从门外来。

夫婿见此情景,作出了一个异常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映——“斜柯西北眄”,他不是与妻子欢叙,也不是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

他外出归来,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故才在瞬间表现为如此情态。

由此可知,此处容纳了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

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请您不必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清水白石,不必多心。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思考作答即可。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

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蜀山的什么特点?

尾联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

【答案】夸张。

陡峭、高峻。

运用典故,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使用这种手法艺术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本题题目是“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蜀山的什么特点?

尾联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本题有三个问,前两问,第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蜀山的什么特点,仔细阅读第二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意思是: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这是对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这是运用夸张手法通过“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第三问,尾联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仔细月尾联和注释②,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意思是: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

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

注释②说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李白这是hi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点睛】

鉴赏诗歌的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一般集中体现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就具体题目而言,分析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③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④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

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

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

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

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

”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D.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

8.C

9.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慑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解析】

8.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错误,应是他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毫无民族气节。

故选C。

9.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答题时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词句逐联(句)分析,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老柴荆”“拜故京”“谁使”“可堪”“牛羊践履”“冠盖雍容”“歌泣不成”“悲风”分析情感的气——愤怒——憎恶怨恨——悲愤的变化过程。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又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生可答同意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也可答不同意。

如答“同意”,就要结合诗句鉴赏精卫这一形象,分析诗句突出了精卫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精卫怎样的愿望。

如答“不同意”,就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诗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精卫什么样的态度等。

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

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这里介绍两种观点:

观点一:

同意。

原因有:

(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原因有:

(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

“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D

12.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1.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错误,“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虽然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但在这首诗中没有或不典型。

诗中写碧池芙蓉,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诗中主要是写实,“想象”一说不当;从修辞来看,诗中使用拟人的修辞,“夸张”一说不当。

故选D项。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且指明是“咏物诗”,故考生要关注诗歌中所写之物,所写之物的特点,“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

考生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同时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这首咏物诗,以荷为喻,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美,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以“空”“凋”写荷之不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