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621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1229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docx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概览】

第29讲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②“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③儒、道、法、墨各家的思想主张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汉初“无为而治”;②董仲舒新儒学;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影响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基础落实】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

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

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

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

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1)政治:

①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

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

(2)伦理: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三 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2.法家:

韩非子

(1)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

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墨子

(1)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深化】

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

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

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典例剖析】

典例1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

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典例2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

[概念解读]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真题在线】

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D

【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9·商丘模拟)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并未出现法治,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高低,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4.(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24)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法不阿贵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B

【解析】材料列出天下大害的表现“大国之攻小国”“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和(贱人)“以交相亏贼”,说明该学派认为应该实现无等级、无差别的大爱,即实现兼爱,是墨家学派的观点,故B项正确。

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答案】B

【解析】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

6.(2019·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7.(2018·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A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8.(2017·湖南永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沈联涛)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15分)

【答案】 

(1)认识:

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法、术、势相结合。

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

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

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解析】第

(1)问,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

(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基础落实】

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深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典例剖析】

典例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限田的方式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典例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A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涉及到废弃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总结提升]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真题在线】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针对训练】

1.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崇“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

2.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

“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