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63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期中试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编辑推荐]多做题,多巩固知识点,大家的成绩才能有所提高。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

  1.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该诗中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凋零的直接原因是

  A.程朱理学束缚B.僵化的科举制c.中西文化不交流D.专制政治

  2.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B.贸易主权   c.关税自主权D.外交主权

  3.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4.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受农本思想的影响B.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使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已成社会风气

  5.“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唯凭通事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得”,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新现象①上海成为通商口岸②出现买办阶级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④中外贸易状况有所改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6.“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下走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B.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7.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例如“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甲午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

不是该批留学生被派去美国的目的是

  A.学习西方军事B.学习制造等技术

  c.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D.学习基督教文化

  9.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

  175********0186018801900

  欧洲

  中国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0.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

“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

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②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③按照《临时约法》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④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其中有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上海南京路上的石库门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②④

  12.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对美国的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13.美国史学家说:

他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

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他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这个人的历史成就主要是

  A.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向西方学习B.推翻封建王朝,开创中国民主进程

  c.实现中国统一,提高中国国际地位D.提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现代化进程

  14.“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

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

专此布臆。

敬祝健康!

并致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根据材料判断,

  此信写于

  A.北伐战争时期B.国共十年内战后期c.抗日战争时期D.重庆谈判后

  15.某一群同学对口述史学比较感兴趣,下列哪个历史事件不适合口述史学研究的是

  A.中共一大会议实情B.“一五计划”c.农村土地改革D.工商业公私合营

  16.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化

  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18.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19.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20.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1.美国人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

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主要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B.责任内阁制的确立c.殖民扩张加剧D.工业革命扩展

  22.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B.牛顿创立近代力学体系

  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23.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世界经济:

历史与展望》中统计:

“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上述统计数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积极效果

  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优势

  D.德国的侵略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24.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

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银行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5.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

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

下列组织的建立属于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2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

  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材料充分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原则B.联邦制的原则c.自由平等的原则D.分权制衡的原则

  27.在代议制度下,议会是重要的政治机构,各国大多实行两院制。

下列对近代各国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上院支持成为惯例

  B.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由每州2名组成

  c.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8.“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

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

”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c.有利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29.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

  进行实践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30.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建立苏维埃政权D.获得“面包”与“和平”

  31.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

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世纪30年代初世纪40年代中期

  世纪70年代初世纪80年代末

  32.下列文艺作品中创作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3.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请回答

  材料一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你认为造成材料三所述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据材料四归纳,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变化?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34.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

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

  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

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

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

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

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

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

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5.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中国英国西班牙

  15801:

  16351:

101:

131:

  16371:

131: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

  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

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

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

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

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

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据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

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四:

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

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

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据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

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

  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材料四中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BBA6~10:

BcDAc11~15:

DDBcA16~20:

DABBD

  21~25:

cDDBc26~30:

BDcBD31、32:

BB

  二、非选题题

  33.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上从主张改良变为主张革命;目的上从维护清政府统治变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要原因: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重大发展:

思想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政治上改组国民党并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方针政策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34.措施:

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

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

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5.变化:

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政治上:

英国17世纪后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此后,不断发展完善,政局较为稳定。

经济上:

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殖民扩张,初步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军事上:

英国具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尤其是海军力量。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条件: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国经济实力衰落,英镑黯淡退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赞同“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这种观点。

  理由:

一方面美国具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为稳定。

  赞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种观点。

  理由:

一方面可以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态势减弱的角度分析,美国经济较欧洲经济体缺乏增长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从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欧元的强势等。

  xxxx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BBA6~10:

BcDAc11~15:

DDBcA16~20:

DABBD

  21~25:

cDDBc26~30:

BDcBD31、32:

BB

  二、非选题题

  33.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上从主张改良变为主张革命;目的上从维护清政府统治变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要原因: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重大发展:

思想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政治上改组国民党并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方针政策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34.措施:

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

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

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5.变化:

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政治上:

英国17世纪后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此后,不断发展完善,政局较为稳定。

经济上:

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殖民扩张,初步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军事上:

英国具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尤其是海军力量。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条件: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国经济实力衰落,英镑黯淡退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赞同“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这种观点。

  理由:

一方面美国具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为稳定。

  赞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种观点。

  理由:

一方面可以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态势减弱的角度分析,美国经济较欧洲经济体缺乏增长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从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欧元的强势等。

  解析:

本题以货币为主题,考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切入点小,但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