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673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解读

翻开第一组课文,充满生气的山村学校,热情地迎接我们去沐浴大山的晨曦,去欣赏山里校园的美景,去认识山村孩子,去感受山村孩子学习的快乐。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学校》向我们展现的画面。

本单元以引领学生走进儿童世界,多角度、广视野了解丰富的儿童生活,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抒发情感为目的。

在课文《雪儿》里,让学生目睹“我”与白鸽“雪儿”相互关心、相互安慰的一段难忘经历;在《小萝卜头》中,了解“小萝卜头”的生活环境,重点体会他对自由无比向往的感情;走进《一座铜像》,认识比利时的民族小英雄——于连,看看他是怎样机智、果敢地护城,由此对其产生敬重、爱戴之情;还要与《日记两则》中的孩子热情相识,跟随他观察孵小鸡的过程,分享他学到的知识,从而激起写日记的欲望。

学习本组课文,要会读生字,会写生字。

要多读书,抓住语言文字好好品读,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读懂课文。

1.我们的学校

教材简析

《我们的学校》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坐落在大山里的一所学校。

先介绍了学校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描绘了学校的美丽;然后描写了孩子们上课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写山里的孩子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通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较多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读来琅琅上口,能让读者感受到山里学校环境的优美,以及山里孩子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导学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新词;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1.揭题,读题。

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你最想了解我们的学校的哪些方面?

(我们的学校在哪儿?

学校美吗?

学生在学校是怎样学习的?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回忆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抽生读、齐读。

4.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说出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先写了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文接着讲了什么?

你觉得山里的孩子学习怎样?

(3)课文最后讲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反馈。

3.抽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翠竹掩蔽山溪跳跃书声琅琅茁壮成长

4.默读课文,理解填空。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________,坐落在____。

,飘着歌声。

,荡着笑语。

响起,同学们“飞”进教室。

山间的新笋,_____________,山里的孩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

【重点难点】

1.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所学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入新课。

二、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品读感悟我们学校的“环境美”

(1)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

(2)这部分你从中了解了学校的哪些情况?

(3)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方位、环境等。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校很美?

(5)从第3、4自然段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启发: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

(6)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4自然段,抽生读,学生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学生互评。

2.品读感悟我们的“学习勤”

过渡:

在这样美丽的学校里,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有什么收获呢?

(1)自由小声地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

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你从哪儿感觉到孩子们的学习很认真?

抽生回答,抓住“探求、谛听、对话、絮语”等词语理解孩子们抓紧一分一秒认真学习。

(3)我们还从哪句话感受到孩子们学习的愉快?

同桌讨论,用笔作上记号。

出示句子:

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

这里把比作,写出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飞”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子用“像”写一句话吗?

(4)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5)教师小结:

学好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3.品读感悟我们“成长乐”

(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6~9自然段。

展示你读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理解“拔地而起”。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我们的成长和春笋的生长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

“春笋”“闪闪的红领巾”指谁?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话的?

三、总结全文,背诵积累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在全班展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自主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学校也很美丽,你能学着文中的样子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让学生说一说。

2.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雪儿

教材简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

“我”的腿跌伤了,孤独地待在家里,此时,爸爸带回了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

从此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人与鸟其乐融融。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

《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以及“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与雪儿给“我”带来的快乐等关键词句。

2.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教法学法

启发导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鸽子图片多媒体课件轻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雪儿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作者对雪儿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设疑激趣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

雪儿。

(板书:

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

3.通过抽读、抢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自由轻声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说出初读课文后的感受,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着“我”和雪儿的故事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师总结。

四、精读体会,奠基情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1)你能了解“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2)“明媚的春光”是什么意思?

你见到明媚的春光是什么样子的?

(3)“我”为什么非常向往明媚的春光?

2.交流反馈。

(体会作者的孤独。

3.指导朗读,读出此时作者的心情。

4.过渡:

那么是谁陪“我”度过这孤独、寂寞的日子呢?

(是“雪儿”。

)请同学们预习后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以及“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用课件展示飞翔的雪儿画面。

)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

如果它受了伤,你会怎么样?

孤独的“我”又会怎样对待它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

边读边思:

“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画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2)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

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在它的伤口上敷了药,看见它又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思考:

从这句话我们体会到“我”和爸爸拥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齐读句子,读出关爱的情感。

出示:

“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思考:

“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4)听了爸爸的介绍后,你觉得雪儿是一只怎样的白鸽?

(抓住“艰难险阻”“千山万水”体会雪儿的勇敢。

(5)看到这只忠实、勇敢的鸽子,你们喜欢吗?

读一读。

(读出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

(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

)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

(4)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

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5)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

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

“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

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5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

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雪儿

原因:

“我”受伤在家

经过:

白鸽相识、相知

结果:

和白鸽分离

3.小萝卜头

教材简析

《小萝卜头》这篇课文是从《红岩》这本书中节选的。

讲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一个真实故事。

小萝卜头从小被关押在这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失去自由,失去快乐的童年,但是却磨灭不了向往自由的童心。

课文记叙了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故事,表现了小萝卜头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他期盼解放,渴望自由的心情。

文章语言浅显,描写生动,极富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弄懂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

2.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导学法朗读感悟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初步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

3.小萝卜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萝卜头”是谁?

他为什么叫“小萝卜头”?

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的哪些事情呢?

2.介绍背景:

这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

当时,许多革命者被国民党军队逮捕,秘密关押,而“小萝卜头”因在狱中营养不良,脑袋大大的,身子极为瘦小,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

狱中的战友们经过与敌人的抗争,终于为“小萝卜头”争取到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他向一些狱友学文化。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出大意即可。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勾画出新词,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学习,学会生字新词。

4.检查字词的认读。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扩词、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检查字词的认读。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廊”“概”“缓”。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交流总结,明确文章的思路。

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下课时在白公馆的走廊上捉住了一只长着翠绿翅膀漂亮的小虫,当他发现关在盒子里的小虫因失去自由而不安地爬动时,便把小虫重新放飞的事。

从小萝卜头的行动和语言中,体现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

3.根据提示,给课文分部分。

第一部分:

小萝卜头下课后在走廊上玩耍。

(第1~5自然段。

第二部分:

小萝卜头发现并捉了一只小虫,又把它给放了。

(第6~12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弄清起因

1.指名读第1~5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2.交流,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当时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出示句子:

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1)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

(2)画出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放、抓、踮、看),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萝卜头的愿望。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萝卜头的愿望。

2.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承接前课、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萝卜头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最渴望什么?

(自由。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就是吸引小萝卜头的小飞虫。

(课件出示。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飞虫的段落,勾画出描写小飞虫美丽可爱的语句。

2.抓住重点句子“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3.“蝉翼”是什么意思?

你看见过“蝉翼”吗?

4.这一段话抓住哪些方面写了小虫子的美丽?

5.你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吗?

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自读第6~12自然段。

(1)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

(2)用“”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6.全班交流,讨论。

老师启发引导。

7.指导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内心的感受。

8.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你读懂了这句话吗?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他把小虫放飞了,让小虫重新获得自由,寄托了小萝卜头的愿望,他也想获得自由,他梦想着解放了坐飞机回去。

9.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

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

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0.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

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2.带着这种新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拓展延伸,强化巩固

1.课后阅读《红岩》这本书。

2.准备“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演讲展示会。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3.小萝卜头

渴望自由

盼望解放

4.*一座铜像

教材简析

《一座铜像》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布鲁塞尔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隐蔽的敌人企图点燃市政厅地下室的火药库,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不到十岁的小于连急中生智,撒了泡尿浇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全城及全城的百姓,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小英雄,塑造了这座铜像。

这个故事表现了小英雄于连的勇敢、机智,教学时应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面对危急情况,小于连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语句,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于连的聪明、机智、勇敢。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及当时情况的紧急。

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自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画有铜像的图画。

观察画面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给你什么印象。

2.设疑揭题。

他是谁?

他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4.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1.带着问题读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

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铜像的?

从中悟出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对小男孩的喜爱。

4.自由读第2、3自然段。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5.勾画出相关语句:

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时心里想些什么?

怎么做的?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小于连立下了大功,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7.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感激和敬佩读最后一自然段。

8.小结。

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用他的机智勇敢赢得了比利时人民的感激和敬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仰。

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为他的机智喝彩,为他的勇敢叫绝!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小于连的做法让你想到了什么?

和同学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3.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4.一座铜像

           

5.日记两则

教材简析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

第二天他仔细而有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本文属于批读课文,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写日记。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根据文旁的批注,尝试自主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批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保持一颗好奇心。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了解写日记的好处,产生写日记的愿望和兴趣,试着写一则日记。

重点难点

1.理解日记的内容,并学习写日记的格式。

2.感悟批读方法,试着自己批读。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导学法感悟批注法合作学习法观察实践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感悟批读方法,学习日记的格式。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感悟批读方法,学习日记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讨论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导入新课:

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感悟批读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里有几个生字。

想一想,你怎么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们。

2.出示生字卡,挑学生认读,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3.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想办法解决。

明媚:

阳光明亮、美好、可爱。

好奇: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又感兴趣。

硬喙:

本课指小鸡的嘴。

注视:

集中所有注意力认真地看。

4.再次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在形式上与前面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要边读边思考。

我们就把这种在正文旁边写上阅读者的感受、体会或疑问等叫批注。

而这类课文就叫做“批读文”。

学习批读文的方法一般有读、想、批。

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符号批注,文字批注可以批注感想、疑问、收获等。

三、借助批注,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旁边的批注,看看日记与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充分学习后交流总结:

(1)日记不必写题目。

(2)在文章的第一行写事情发生的日期、星期、天气。

(3)内容是记一天之中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3.默读全文,了解小作者每一天的日记都写了什么内容。

(1)第一则:

“我”到外婆家玩,看见母鸡孵小鸡,想亲眼看看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2)第二则:

“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两则日记,巩固写日记的格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