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5904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docx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50篇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

(1),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

(2)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或夜昏怠[dài](3),辄[zhé]以水沃面(4);食不给[jǐ],啖[dàn](5)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chán]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zhé]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译文】

(1)孤:

幼年丧父;

(2)每:

常常;(3)或夜昏怠:

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

有时;(4)辄以水沃面:

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

洗。

(6)乃至被谗受贬: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

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决心努力刻苦读书,有时读书读到夜晚疲惫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使自己头脑清醒。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点。

①啖粥而读。

(吃)②辄以水沃面。

(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

(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

(说别人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④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他经常朗诵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答:

《岳阳楼记》;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

“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

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

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

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

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

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京师②鲁③私④殁⑤既⑥涕⑦盖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

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

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

“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

”苏轼回答说:

“他们是天上的神仙?

那么我不敢知道。

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

”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诉他了。

并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

”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

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

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

苏轼读完碑铭。

痛哭流涕,说:

“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参考答案】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

“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

”高阳应曰:

“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

【注释】①室家:

房屋,房舍。

②匠:

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

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

泥。

⑤挠(náo):

弯曲。

⑥败:

毁坏。

⑦缘子之言:

按照您的话。

缘,顺着,按照。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

更加,越发。

⑨枯:

干。

⑩劲:

坚固有力。

⑾任:

担负。

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

“不行啊!

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

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

“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

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

(造)②以:

(用)③善:

(好)④益:

(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

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

“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

“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

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

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

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

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

“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

“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

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译文】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

“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

“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

孺人②止之日:

“君勿须复尔!

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

”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

“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

”答曰:

“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

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

妻子。

③台阁:

宰相。

④以肉鼓吹:

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

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

私心。

⑦穆如者:

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

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

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

‘‘显”是个多义词。

一、指“明显”、“显著”。

成语有“显而易见”。

二、指“高贵”。

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

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

三、指“显出”、“表现”。

如“大显身手”。

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

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

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

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妻子劝止他说:

“你不要再这样干了。

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

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

(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

蒲松龄笑着问:

“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

”(她)回答说:

“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

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

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参考答案】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郑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①欲伐胡②,故先以其女妻③胡君,以娱④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

“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⑤之,曰:

“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郑武公:

春秋时郑国的国君。

②胡:

北方少数民族国家。

③妻:

嫁。

④娱:

使高兴。

⑤戮杀,这里指责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2)以郑为亲己()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3.请概括一下郑武公的性格特点。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地,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地的君主,以此来使他心里高兴。

于是问大臣们说:

“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

”大夫关其思回答说:

“可以讨伐胡地。

”郑武公大怒并且责骂了关思其,说:

“胡说,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什么意思?

”胡地君主知道了这件事,把郑国君主当作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攻打胡地,占领了它。

1.

(1)讨伐或攻打

(2)当作

2.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

3.(阴险)狡诈,善谋(工于心计),无情。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

(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

(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5)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7)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

”(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1)患:

担心,害怕;

(2)群居讲习: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

已经;(4)游息:

游玩休息;(5)迨:

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

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

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

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担心)②迨能倍诵乃止。

(等到)

  ③迨能倍诵乃止。

(才)④咏其文。

(吟咏)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

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

争吵。

[文言知识]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

“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

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参考答案】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

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

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

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

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日: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

“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

同“猪”。

③轭(è):

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

烂泥。

⑥服田:

驾牲口耕田。

⑦牧:

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

(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说“以”。

“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

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

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

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

“你错啦!

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日: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

“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

“《诗经》不是有云(说)吗?

‘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

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

“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