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268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docx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

1.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1、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由于教学设计是事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末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

它建立的一系弄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

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

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

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3、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

如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

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教学设计领域内,研究者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也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

既然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而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也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等到反映。

同样,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需要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

下面简要谈谈对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的认识。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得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差距"的资料和数据,由此可形成教学系统设计的总目标(即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

有了总目标,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达到目的的手段(解决"如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后继工作都难免陷入盲目。

可见这个总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后续步骤(如内容分析、目标编写、策略制定、媒体选择以及评价等)的重要依据。

所以,学习需要分析的成功与否,总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系统设计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质量。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论证了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解决问题。

这就避免了只需较少投资和人力,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和开发教学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也避免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教学但在现有条件限制下不能实施,甚至设计的是学生已经具备而不需要教学的情况。

所以说,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

3.教学内容分析方法(资料)

一、归类分析法

适用范围: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类学习内容,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

对言语信息最有效的分析法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

确定分类方法后,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表达方式:

组合或组成图示(分层,或分簇),或者列提纲

范例:

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以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以由上向下,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分类;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按元素组成和化学物组成分类,如下图所示。

说明:

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二、层级分析法

适用范围: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分析的过程。

分析方法:

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要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依次类推。

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越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层的,难度越大。

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

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表达方式:

层级依赖关系图示

范例:

“整数减法”学习内容的层级分析,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11)的学习以(7)、(8)、(9)和(10)四项从属技能的学习为先决条件,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三、信息加工分析法

适用范围: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了教学内容。

分析方法:

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骤,写出每步要做的事情,包括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和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表达方式:

过程图示或步骤罗列

范例1:

求算术平均数的解题过程,如下图所示。

范例2:

刻纸拓印的教学内容分析。

刻纸拓印过程为:

(1)画稿——用单线画出稿样轮廓;

(2)复印——将画稿分别印在图画纸上;

(3)剪形——将所印的图样逐个剪下;(4)刻纹——用刻刀按印稿将结构刻出;

(5)衬贴——将剪下的图样分别贴在底板纸上;(6)印刷——用滚筒等用具使底板吃足油墨,然后把印纸覆上,压印成画。

四、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适用范围: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当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使用ISM分析法比较合适。

分析方法:

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这个步骤由于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很容易转换成计算机的算法,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去实现。

换句话说,ISM分析法的第三个操作步骤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从而使教学目标分析的效率得以提高)。

范例:

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如果学生对教学目标Gi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教学目标Gj,则称i与Gi之间有“直接关系”,并称为Gj为Gi的直接子目标。

各子目标的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以横轴表示某级的教学目标,以纵轴表示各级的直接子目标。

令某级子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对应的位置为“1”,其余位置为空白。

这样就得到直接关系矩阵,也称目标矩阵。

观察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对应

(1)、(3)、(11)和(12)等四个目标的列均无“1”出现,表示

(1)、(3)、(11)和(12)不存在直接子目标,即它们处于目标形成的最底层(预备知识),我们把这类预备知识称作第1层目标。

将目标矩阵纵轴上

(1)、(3)、(11)和(12)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得到剩余的目标矩阵。

(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观察剩余目标矩阵可知,除

(1)、(3)、(11)和(12)外,目标

(2)和(13)所在的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

(2)和(13)称作第2层目标。

将表中的纵轴目标上目标

(2)和(13)所在的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

以此类推,得到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表:

分析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分析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1.归类分析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例如:

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由上向下,按头、颈、躯于、上肢、下肢分类等。

确定分类方法后,或用图示、或列提纲,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

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2.图解分析法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教学内容的分析。

图解分析的结果是一种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教学内容的一套图表或符号。

如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几条带箭头的线段及简洁的数字、符号来剖析一次著名战役的全过程,其起因、时间、地点、参战各方人数、结果等都被反映在图解之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分析者容易觉察内容的残缺或多余部分以及相互联系中的割裂现象。

3.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

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依次类推……。

可见,在层级分析中,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愈低(愈容易),愈是在上层的难度愈大;而在归类分析中则无此差别。

下面是对"整数减法"教学内容进行层级分析的实例:

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

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教学内容。

例如求算术平均数的解题过程即反映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

图1.8显示的是求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可以看到,用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够清晰地说明当学习者掌握了教学目标规定的技能以后,将能够做什么。

在许多教学内容中,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不是按"1→2→3→…→n"的线性程序进行的。

当某一步骤结束后,需根据出现的结果判断下一步怎么做。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流程图表现该操作过程。

流程图除直观地表现出整个操作过程及各步骤以外,还表现出其中一系列决策点及可供选择的不同行动路线。

信息加工分析不仅能将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显示出来,也适用于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为了说明如何利用信息加工分析来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我们来看刻纸拓印的教学内容分析:

刻纸拓印过程为

一.画稿--用单线画出稿样轮廓。

二.复印--将画稿分别印在图画纸上。

三.剪形--将所印的图样逐个剪下。

四.刻纹--用刻刀按印稿将结构刻出。

五.衬贴--将剪下的图样分别贴在底板纸上。

六.印刷--用滚筒等用具使底板吃足油墨,然后把印纸覆上,压印成画。

 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的工作细致复杂,常有必要对分析结果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一些内容。

因此,需掌握一种计划技巧,较有效的计划技巧是使用卡片。

具体方法是,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点分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安排,经讨论修改后,再转抄到纸上。

使用卡片的主要特点是灵活,便于修改及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特点是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

下面是使用卡片时的一些具体技巧:

1.每张卡片写一个要点(如一个单元目标或一项从属技能),便于增删内容、调整位置。

     2.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层次或同类的内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这有助于分类。

例如,概念用白色、规则用黄色等。

     3.制作一种专用的展示板,用于辅助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使参加讨论者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结果一目了然。

磁性白板就是一种有用的展示工具。

     4.建立一套卡片编号系统,便于理顺各张卡片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分析结果定稿后的记录整理。

例如:

一、二、三、四……(第一层次)

1、2、3、4……(第二层次)

(1)、

(2)、(3)、(4)……(第三层次)

 ①、②、③、④……(第四层次)

  6.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ralModellingMethod简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当我们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ISM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第一,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这一步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或该学科的教学专家通过主题分析和技能分析把实现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众多的知识元素(即"知识点")。

这些知识元素可以是某个概念或原理,也可以是某项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

显然,对这些知识元素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即是为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各级子目标。

表1。

1所示就是由教学专家围绕"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目标,而从教材中抽取出来的有关知识元素及相应的教学子目标。

表1.1 知识元素的抽取及教学子目标的确定示例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概念)

(9)

同分母真分数的加减(掌握同分母真分数加减法)

(2)

真分数(了解真分数)

(10)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3)

分数线(了解分数线)

(11)

约数(了解什么是约数)

(4)

带分数(了解带分数)

(12)

倍数(了解什么是倍数)

(5)

假分数(了解假分数)

(13)

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了解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14)

通分(掌握通分方法)

(7)

大小相等的分数(理解大小相等分数的含义)

(15)

约分(掌握约分方法)

(8)

约分和通分的概念(理解约分和通分的概念)

(16)

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第二、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作出目标矩阵。

这一步也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或学科教学专家来完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在对目标Gi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目标Gj,则称Gi与Gj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可用图1。

9所示的有向图表示),并称Gj为教学目标Gi的直接子目标。

以表1。

1为例,其中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图1。

8所示。

根据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按照下述方法可以作出相应的目标矩阵:

以横轴表示某级的教学目标,以纵轴表示各级的直接子目标;

令某级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对应的位置为"1",其余位置为空白。

这样就得到图1。

10所示的直接关系矩阵,也称目标矩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

 

 

 

 

 

 

 

 

 

 

 

 

 

 

(2)

 

 

 

1

 

1

 

 

1

 

 

 

 

 

 

 

(3)

 

1

 

1

 

 

 

 

 

 

 

 

 

 

 

 

(4)

 

 

 

 

1

 

 

 

 

 

 

 

 

 

 

 

(5)

 

 

 

 

 

1

 

 

 

 

 

 

 

 

 

 

(6)

 

 

 

 

 

 

1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6)

 

 

 

 

 

 

 

 

 

 

 

 

 

 

 

 

第三、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观察图1。

10所示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对应⑴、⑶、⑾和⑿等四个目标的列均无"1"出现,这表示⑴、⑶、⑾和⑿不存在直接子目标,即它们应处于目标形成关系图的最底层(预备知识),我们把这类预备知识称作第1层目标。

将目标矩阵纵轴上⑴、⑶、⑾和⑿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剩余的目标矩阵,如图1。

11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1

 

1

 

 

1

 

 

 

 

 

 

 

(3)

 

1

 

1

 

 

 

 

 

 

 

 

 

 

 

 

(4)

 

 

 

 

1

 

 

 

 

 

 

 

 

 

 

 

(5)

 

 

 

 

 

1

 

 

 

 

 

 

 

 

 

 

(6)

 

 

 

 

 

 

1

 

 

1

 

 

 

 

 

 

(7)

 

 

 

 

 

 

 

1

 

 

 

 

 

 

 

 

(8)

 

 

 

 

 

 

 

 

 

 

 

 

 

1

1

 

(9)

 

 

 

 

 

 

 

 

 

1

 

 

 

 

 

 

(10)

 

 

 

 

 

 

 

 

 

 

 

 

1

 

 

 

(11)

 

 

 

 

 

 

 

 

 

 

 

 

 

 

 

 

(12)

 

 

 

 

 

 

 

 

 

 

 

 

 

 

 

 

(13)

 

 

 

 

 

 

 

 

 

 

 

 

 

 

 

 

(14)

 

 

 

 

 

 

 

 

 

 

 

 

 

 

 

1

(15)

 

 

 

 

 

 

 

 

 

1

 

 

 

 

 

1

(16)

 

 

 

 

 

 

 

 

 

 

 

 

 

 

 

 

观察图1。

11的横轴可知,除⑴、⑶、⑾和⑿以外,目标⑵和⒀所在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⑵和⒀称作第2层目标。

将图1。

11纵轴上目标⑵和⒀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为空白,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

观察这个新的剩余目标矩阵的横轴可知,除目标⑴、⑶、⑾、⑿以及⑵和⒀以外,目标⑷、⑹和⑼的所在列也无"1"出现,我们就把⑷、⑹和⑼称作第3层目标。

表1。

2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图1.12关于"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层次

教学目标

1

⑴⑶⑾⑿

2

⑵⒀

3

⑷⑹⑼

4

⑸⑽

5

(7)

6

(8)

7

(14)(15)

8

(16)(给定的教学目标G)

 

如此继续下去,可以得到关于"掌握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类如表1.2所示。

有了表1.2,再结合图1.10给出的各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就可以进一步作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具体作法如下:

按照表1.2所示的层次分类将所有目标由下而上排列成8个等级;再根据图1.10,用有向弧线标出各级目标与其直接子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最终得到了图1.12所示的关于"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一教学目标的形成关系图。

ISM分析法的第三个操作步骤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从而使教学目标分析的效率得以提高。

4.论述根据学习风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资料)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信息技术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