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568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5 大小:20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5页
亲,该文档总共2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2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1课

课文题目:

《沁园春∙雪》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积累∙欣赏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了人世间春天的景色。

玉龙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身上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身鱼腹。

你千年的功劳罪过,究竟是何人曾经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对你说昆仑:

不要这么高峻,也不要堆这么多的雪。

我想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截呢?

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予美洲,一截留给中国。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同样感受到凉爽与火热。

(写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到陕北,毛泽东登岷山西望之时。

【赏析】《念奴娇•昆仑》主题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

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

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

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

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一首词轰动了陪都山城,连蒋介石都读出了其中的王霸之气,你知道这首词的名称吗?

▲▲▲基础练习:

1、注音。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今朝(zhāo)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无边无际。

风流人物: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X|k|b|1.c|o|m

折腰:

鞠躬,倾倒。

这里是称颂、赞美。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化、思想统治。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思考练习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指出来。

①上阕部分。

②“余”、“失”写静景;“舞”“驰”写动景。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由一个“望”字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②极为传神地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和高原写活了。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①虚景。

②“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③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意境。

④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①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②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进行分析品味。

“惜”。

“惜”字有丰富含义:

①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③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④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探索:

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中国共产党,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智力练习

比较品读: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

请各写出一句。

毛: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

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

谈谈自己的理解。

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

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①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

②联想到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

③联想到梅花。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①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②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

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大笔挥洒的诗句如:

“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

“狐裘不暖锦衾薄”等。

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①因“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②因“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

③因朋友归京而羡慕;④因自己归期未卜怀乡思亲而惆怅。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同上)

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同上)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同上)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20、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上阕写景,江山多娇:

①总写雪景;②具体实景;③想象虚景。

下阕议景,英雄折腰:

①承上启下;②评论古代;③歌颂当今。

写景议论抒情水乳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巧用比喻拟人对偶借代,描写北方雪景,评议历代帝王,歌颂当代英雄,表现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创作园地:

独立创作一首咏雪的小诗。

 

教师学生批注栏:

下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

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

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

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

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1.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2.《沁园春∙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 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 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3.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2课

课文题目:

《雨说》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积累∙欣赏

《如梦令》南宋·李清照·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

唉,你知道吗?

知道吗?

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

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雨说不是作者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

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

▲▲▲基础练习:

1、注音。

田圃(pǔ)   禁锢(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雨的到来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雨的来意第四部分:

(九节)雨的祝福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思考练习

5、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7.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8、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雨说:

“谢谢你,春雨。

我会将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礼。

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

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智力练习

呵,有一只鹰(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5、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16、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第一幅画面:

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

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17、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18、全诗押什么韵?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押“an、ang”韵。

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

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20、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21、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第一部分:

在企盼中来临(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第二部分:

对孩子的絮语(第2—9节)爱心鼓励快乐希望

想象丰富,节奏感强,借春雨拟人化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温柔亲切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地亲近自己,快乐地面对生活。

▲▲▲创作园地:

独立创作一首咏雨的小诗。

 

教师学生批注栏: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作者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3课

课文题目:

《星星变奏曲》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星星”的象征意义。

▲▲▲积累∙欣赏

《嫦娥》唐代·李商隐·七绝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星星怎么能奏出曲子,又怎么能奏出变奏曲呢?

请读课文。

▲▲▲基础练习: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