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612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docx

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散文阅读专题汇编

(2011•南充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4题与一只蝶不期而遇王小玲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的立于我的颈项之侧。

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③轻轻侧过脸,与一只蝶对视,与一朵花的灵魂对视。

④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分明是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我的心不堪美艳一击,在此时竟是如此的脆弱,强烈的痛感让我的目光也A(灼伤、灼痛)。

⑤那一袭紫黑的蝶衣,是上好的丝绸的质感,晕着点点的黄,若隐若现,不可碰触,不敢碰触。

那般的高贵神秘那般的典雅脱俗。

⑥破茧,是为了寻找生命的花朵,用一身的美丽,用一生的痴情,短暂的生命不曾放弃过。

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美,为了寻找美,为了展示美。

来源:

学考频道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⑨那么是谁,安排我在阳光的花影间与一只蝶相遇,让我灵魂的尖端随蝶的纤纤细足舞出春天的芬芳?

⑩你从哪里来?

你又到哪里去?

为着怎样一段生命的轨迹,在这一刻,神奇的静栖于我的肩头?

⑪静是禅。

⑫净是禅。

⑬仿佛冥冥命运中赐予我一瞬得天独宠的美丽,让我的心静在蝶翼的翩然中,让我的魂净在蝶衣的绮梦中;使我的生命经的住岁月最苛刻的吟读,让我在清晨花瓣的露珠上B(构筑、构造)水晶的房屋,安置我们的芳香的邂逅。

⑭不期而遇的蝶啊。

⑮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⑯我将以心为桥,走进春天的脉络,将一朵最美的花融入生命。

⑰由此住进幸福的春天,永远的春天。

8、结合文意,在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B()9、“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为什么“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

答:

10选文中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作用。

答:

11、选文⑪⑫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为什么单独成段?

答:

12、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赏析:

13、选文中“我”只是“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吗?

想一想,“我”实际上遇到的是什么?

答:

14、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答:

(2011•内江市)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黎明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

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

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

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

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

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

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

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

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

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

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

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

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

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答: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011•内江市)阅读下文,完成6―8题。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

我是想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

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  老妇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一句话便走了。

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

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

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

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指的是什么?

答:

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守墓人觉得夫人寄钱买花是“可惜”的,他认为怎样才“不可惜”呢?

答: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8.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单的分析。

答:

(2011•内江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①那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时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都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夜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10、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

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

答:

11.“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2.第2段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据说”?

引用他人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

13.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答:

1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B.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作者对它怀有深情,但它最终却遭受人类的算计。

  C.那树虽然很久以来一直为人类默默奉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早晚必然引颈受戮。

文章既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用语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感情,如“屹立不动”“炸开的火焰”“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E.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011•内江市)阅读下文,完成6―8题。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

我是想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

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  老妇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一句话便走了。

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

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

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

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指的是什么?

答:

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守墓人觉得夫人寄钱买花是“可惜”的,他认为怎样才“不可惜”呢答: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8.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单的分析。

答:

(2011•资阳市)水磨镇的微笑文/范宇四川盆地是一个多雨的地方,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到达水磨镇时,绵绵的细雨正好如一层薄薄的面纱,把小镇朦胧得像一个温婉的梦。

白脊青瓦,雕梁画栋,青石长街……这一切都太美丽了,美得让我以为是不是走岔了路,乘错了车,误闯入了王剑冰先生笔下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周庄。

只是寻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周庄的乌篷船,这才让我清醒过来,这里不是江南的周庄,这里是汶川的水磨。

唐宋的街道、明代的台阶、清代的灯笼……没有哪一样能够让我们把眼前这个小镇与地震、与废墟联系在一起。

越是温婉的梦,越容易让人迷失,走进烟雨中的水磨,谁还会记得三年前的那场地崩山摧的大地震呢?

可是那些破败的废墟以及废墟之前的那些迷烟,又与水磨镇无法分开。

虽然细雨朦胧,但是蜿蜒的禅寿老街上依然是游客不绝。

大多都像我一样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长长的街道上悠悠的徘徊。

从繁华的现代缓慢走向静谧的古代,却又在似浓度不高的高粱小酒的雨中,我们都醉了。

融合了羌、藏、汉三民族精髓的建筑风情,更是让我们不自然地想到了援建者们的良苦用心。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如江南周庄那样的小镇,而更多的是民族间的和谐乐章与当地居民们一个温暖的梦。

我想,游客们醉在其中终究还是会醒的,而当地的居民却不会醒来,也不再愿意醒来,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永远的梦,永远的家。

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

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

虽然他没有称我们为客官,也没有着上一套唐宋元明清的服装,但是古色古香的桌凳、宋元的柜台和那些挂着的清朝的灯笼,不得不让我把他和“掌柜”这个遥远的词汇联系起来。

我不懂茶,也不会品茶,只是慕名要了一碗这里的名茶“高山羌牙”。

我是品不出茶的神韵,只是觉得茶水进到舌尖时很舒服,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出那句关于茶的广告词:

“天堂甘露山里来,九寨神茶雾中生。

”正好今天有些雨雾,又喝了此“神茶”,这水磨小镇也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据茶铺的老板说,这里的居民都把新水磨镇叫做“乡巴啦”,而“乡巴啦”在他们的语言词汇中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

你看,不只是匆匆路过的游客们视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为天堂,就连当地的居民也毫不谦虚地称它为“乡巴啦”。

所以,今日的水磨镇的确很难与从前的那个污染重镇联系起来,你看,就连那臭水横流的寿溪河也都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

那么,2010年全球人居论坛把“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授予水磨镇,也就毫无一点夸张的成分了。

对于这一世界级的荣誉称号,水磨镇没有感到丝毫的惶恐,而是从从容容地接受了。

今日的水磨镇,也绝对有这个资格。

春季的细雨总是难以停息,水磨镇的雨雾是越来越朦胧了。

越是朦胧越是像一个清远而温婉的梦,越是像梦也就越是让人联想到烟雨中的江南,联想到江南,就让人联想到了泼墨的山水画。

流水潺潺的寿溪湖畔,黄墙青瓦、雕廊飞檐的吊脚楼,怎么不是一幅掩映在烟雨朦朦中的泼墨山水呢?

雨在画中下,人在画中行,而画中的水磨古镇就变成了一个梦,一个愿意永恒的梦。

我觉得水磨镇,也可以是“水墨”镇,亦真亦幻,梦与现实就在水磨与水墨之间来回,而烟雨还在继续。

每每走进一家店铺,接待的老板或是服务员都是面带着微笑。

我已经看不出,面带着微笑的他们就是三年前从废墟里走出来的幸存者。

灾难中的忧伤已经隐没在了水磨的烟雨之中,这里流淌着的是一派祥和的生命气息。

水磨镇的居民们都在微笑,烟雨中的水磨镇也在微笑,这微笑就是水磨镇真真实实的幸福写照。

12.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3.“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

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

”作者叙写茶老板的“一脸微笑”目的是什么?

14.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5.根据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链接: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根据近期调查评估,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死亡人数超过87000人,倒塌房屋10万余间。

截止2010年12月,灾后重建已完成95%,灾民全部搬入了新家。

【材料二】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和间接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

至今有的灾民还住在临时安置房。

【材料三】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截至3月1日遇难人数已经上升至750人,同时有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据智利政府预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1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

灾后重建方案至今仍在酝酿之中。

(2011•达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1题。

【甲文】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乙文】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7.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9.【质疑探究】:

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

为什么?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答: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

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11.【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

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

因为他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

我选第句。

我的理解是(2011•广安市)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完成14-18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