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717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docx

09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

风舞龍吟舒笙出品

前言:

历史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的记忆是不可或缺的。

对历史的见解、思维的角度和分析的风格可能因人而异,然而立论的根本前提都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源于史实。

没有弹药怎可上战场?

何况历史高考很大程度上刻意强调要检验考生的记忆能力,注重回归基础、植根书本。

对吾辈而言,时日无多,情势严峻。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登高振臂而呼:

众生,奋起,将书本吞入腹中,将知识凿刻入骨!

此战必收雁门关,此战必斩古楼兰,此战必勒燕然山!

龙书生

09.3于客舍南冠渊

考试目标相关条目:

1.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概念和评价

1.2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1.3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2.1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

2.2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

……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导言P1

1、人类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

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产生

2、人类社会最初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金属工具出现后)

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3、人类早期文明类型:

(地理环境的制约下、早期人类社会大分工中、不同民族、地区)

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1课金属工具

题记:

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极大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青铜器P2-3

1、三大时代: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金属工具的意义:

从石制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是人类工具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变,是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

3、青铜时代相关时间:

两河流域公元前4000年(最早);中国公元前2000年(夏)

4、青铜的价值与影响:

人类开始进入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青铜时代;青铜的制造和使用,促进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是手工业最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但产量有限,主要用于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不能完全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铁器P3-4

1、铁器时代相关时间:

小亚细亚中部的赫梯最早发明和使用冶铁术,公元前1300年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公元前800年

2、铁器的价值与影响:

作为后起之秀,由于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广泛、较易提取,所以大量用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取代石器和青铜器,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工具;各种铁质手工业品的生产,也使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第2课文字

题记:

象形文字的发明,腓尼基文字的产生,希腊、拉丁、斯拉夫字母的演变,使文明的传承具备了最重要的手段,扩大了文明的传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世界古文字P7-9)

1、文字的意义: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交流信息的工具,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

2、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

创造区域、民族

文字名称

大致时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楔形文字

最早、约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

埃及古埃及人

象形文字

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影响周边民族的文字发展

印度

印章文字

中国

甲骨文

商代成熟

中美洲

玛雅文

腓尼基字母文字P9-10

1、创造史实:

古代腓尼基人是地中海东岸著名商业民族。

在埃及象形文字影响下,他们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

2、历史地位:

腓尼基字母是迄今为止已经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世界各地的拼音字母大多由它演变而来。

3、演变及传播过程:

腓尼基字母—>希腊加入元音,形成24字母希腊字母系统—>罗马人改造,形成26个拉丁字母

9世纪,希腊字母为基础—>斯拉夫字母

随着近代欧洲人殖民扩张,拉丁字母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3课国家

题记:

国家有两大显著特征,(与氏族社会相比)如“國”字。

一是按地域划分居民;二是设有军队、法庭、监狱和官僚等统治机构。

国家的产生P13-14

1、产生过程:

军事民主制时代,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军事首领权力随之增大,职位逐渐世袭,破坏了军事民主制度。

出现统治阶级,将战争中的战利品(财富与奴隶)攫为己有,甚至压迫、奴役本氏族或部落的成员。

于是,氏族社会走到尽头,最终为国家取代。

2、中国特色:

夏朝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大规模部落联盟基础上建立,因此幅员辽阔。

(其余不少地区则是在城邦基础上建立的。

4、评价:

国家产生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国家机器建立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通过征收赋税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同时履行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安全事务的重要职能。

国家的产生,提高了人类对社会和环境的控制管理能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文明与地理环境

第4课大河文明

题记:

大河文明代表——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的农耕文明

中央集权P18-19

1、中央集权产生原因:

分散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加上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2、东方文明古国先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共同特点:

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设有庞大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或国君直接委派。

3、具体操作:

为维持庞大国家机器和建造公共工程,统治者需要向民间征发赋役,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承担。

分散小农有时无法承受国家横征暴敛,逃亡他乡、流离失所;或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第5课海洋文明

题记:

(以希腊半岛为例)

“希望你能在路途中得到一杯水”寻找生存空间的动力

子邦的独特地位决定独特政治制度

海洋文明自由开放的精神、民主法制的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海外殖民P21-22

1、腓尼基人:

史实:

公元前3000年代末,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以西,建立一些城邦。

特点:

位于海路和陆路贸易的交汇点,海上贸易和航海业十分发达。

2、希腊人:

原因:

地中海东部希腊半岛,山地较多、土壤贫瘠;爱琴海诸岛与小亚细亚西海岸,岛屿密布,海岸曲折;人口压力。

史实: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古希腊因人口压力展开大规模海外殖民,范围达到黑海沿岸并扩展到地中海西部地区。

手段:

贸易、移民、武力征服。

特点:

子邦深受母邦影响,但在政治上完全独立。

评价:

希腊人在海外殖民过程中,广泛接触域外民族文化,开阔了视野,并能融合其他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成果。

同时,又传播希腊文化,促进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罗马人:

史实:

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半岛,此后依靠军事力量不断对外殖民扩张。

到公元前1世纪,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特点:

在殖民地设立行省,委派总督统治。

经济繁荣,文化深受外来尤其是希腊文化的影响。

城邦政治P23-24

1、城邦的形成:

在广泛的航海、贸易和对外殖民过程中,地中海沿岸兴起了许多商业发达、易守难攻的城市,成为经济、政治活动的中心。

如希腊,形成城邦多中心的政治格局。

2、城邦的特点: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人口不多、疆域不大。

3、城邦的政治体制:

僭主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4、雅典民主政治史实: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伯里克利统治时代,发展至鼎盛阶段

5、雅典民主政治具体制度: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雅典全体公民参加,职能是审议通过法律法令。

雅典一切公职人员皆由民主选举产生,取消终身制。

6、雅典民主制度评价(拟):

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充分扩大公民权力,非凡的创举。

然而由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无法保障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非公民的权利,只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与利益。

第6课草原文明

题记:

游牧民族为生存,辗转迁移,驰骋于亚欧大草原,15世纪前,建立过几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在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路途。

匈奴人P26-29

1、草原文明概论:

(与题记相近)

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游牧民族时代生息于此,逐水草迁徙,形成别具一格的草原文明。

游牧民族以和平交流或暴力冲突的方式与农耕民族接触交往,促进不同文明的融汇。

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征服亚欧广大地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匈奴史实及政治组织形式:

公元前3世纪,匈奴兴起于黄河河套及阴山一带。

冒顿自立为单于后,建立世袭的游牧军事政权。

单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各级官吏即为军事首长,统领数量不等的军队,适龄壮丁都被编为骑兵,骁勇善战。

强盛时,称雄于亚欧大陆东部草原地带。

3、匈奴经济与艺术:

经济:

畜牧业为主,畜群是最重要的财富。

进入铁器时代,匈奴人与邻族互市更加频繁。

艺术:

多以草原动物为题材,典型艺术品是刻有马、牡鹿的金属牌,风格对中原艺术有一定影响。

4、匈奴与其它民族的关系:

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时战时合,但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公元初,内部纷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入塞,与汉人杂处,转向定居农耕生活。

北匈奴退居漠北。

东汉时,北匈奴败于中原王朝,西迁,引发亚欧民族大迁徙,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5世纪后,随着其势力瓦解,匈奴人逐渐融入亚欧其他民族。

蒙古帝国P28-29

1、蒙古兴起及政治制度:

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被尊为“成吉思汗”。

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国家政权。

2、蒙古扩张:

大蒙古国建立后,为掠夺财富,很快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三次西征,历时近半个世纪,建立起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其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亚欧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3、蒙古西征与帝国建立的评价:

在客观上打破了因东西方国家林立而产生的交通阻隔,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尤其是宋末元初中国三大发明的西传,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主题二人类生活

导言P32

1、人类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

争取生存与发展,争取平等与幸福

2、社会结构:

婚姻形态、人口数量与分布、等级与阶级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3、社会结构基本特征:

等级与阶级

4、社会结构影响社会生活与风俗变化,此变化也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社会结构

第7课(婚姻和)家庭

姓氏与家族P34-35

1、姓氏的产生及演变:

中国,氏族社会阶段就已产生。

根据母亲所在的族姓而取姓。

父系氏族时期,一些氏族开始使用所在地方的地名命名“氏”。

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以封邑命氏的习惯。

(故有氏者多为贵族)

秦汉以后,姓氏逐渐融合为一。

2、家族与家庭:

家族定义:

一夫一妻制基础上,由父系祖先繁衍而形成的聚居血缘团体

变迁:

氏族社会瓦解后,家族不再成为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位,为家庭取代

中国特色: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仍然重视家族关系

家族制度:

财产分配等事务,由族长根据家族利益决定

大家庭定义:

以父亲为中心,由儿、孙乃至曾孙等多个家庭构成的共同生活的血缘团体。

数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方式出现原因:

为保持财富和社会地位。

特点:

传统社会中,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的现象十分常见

现代家庭制度: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经济的发展、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妇女地位的提高,现代家庭制度正在经历巨大变化,以爱情为基础的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小百科——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

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

联合家庭,由父母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组成

古代,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父母去世)瓦解为若干核心家庭第8课种族与人口

题记:

三K党,南北战争以后出现,抵制《解放黑奴宣言》实施,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组织

三大人种P38-39

1、不同人种的形成:

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不同地域的人群;不同的可遗传体制特征

2、人类三大人种及其主要分布区域:

黄种,蒙古人种,亚洲

白种,高加索人种,欧亚

黑种,尼格罗人种,非洲

3、评价:

人类与生物界适应自然环境有本质的不同,生物完全依赖遗传分子的改变来适应环境,而人类则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独特的文化以适应和改造环境。

人口增长P39-40

1、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

2、附表:

世界人口大致增长情况

时期

大致时间

全球人口

旧石器时代初期

距今300万年

12万`

旧石器时代后期

距今1万年

500万以上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五、六千年

5000万左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

17世纪上半叶(1640前)

5亿左右

现代信息革命开始初

20世纪80年代

50亿

人口激增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

人群迁移P40-41

1、大规模人群迁移的影响:

或带来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或与战争结合在一起

2、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生存、生态移民;战争、灾害移民;种族移民;探险、淘金、殖民移民;技术、投资、教育、就业;经济建设

3、迁移史例:

蒙古高原北部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迫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不得不大规模迁移。

匈奴西迁,蒙古大帝国的建立,都伴随着长期的征服战争,震撼了古代世界。

欧洲人开辟美洲、澳洲航线后,在那里建立殖民地并展开大规模移民。

在带去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给当地土著居民造成灾难。

(承上条)为开发殖民地,殖民者还在世界各地进行黑奴、苦力买卖。

直到20上半叶,帝国主义扩张和法西斯种族灭绝政策造成大批群体性移民和难民。

二战以来,因技术投资教育就业等因素而进行的个体移民开始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占据经济、技术和教育高地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会动员大量人口迁徙。

第9课(等级与)阶级

中产阶级P44-45

1、中产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

11世纪后,欧洲的许多城市开始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权。

在城市中,设有市政机构、议会,并设有海关、税收等机构,市民逐渐形成独立与僧侣、贵族之外的一个特殊阶层。

2、中产阶级主体及其性质的演化:

11世纪后,市民特殊阶层的主体是商人、作坊主、店主、银行家以及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早期中产阶级)

2.5、插入内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形成,两大阶级为各自的阶级利益而互相斗争,但在反对封建主和君主专制的斗争中仍保持联合。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突破等级、行业和地域局限的阶级斗争逐渐展开了。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曾经震撼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政治舞台。

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9、(续2)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中产阶级的主体是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他们主要通过控制生产资料以剥削劳动者而发家致富。

(近代中产阶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依靠知识和科学技术发明而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中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是近几十年来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现代中产阶级)

二、社会生活

第10课服饰:

题记:

衣冠楚楚,仪容仪态之描绘;衣锦还乡,对事业成功的形容;满门朱紫,家族地位显赫;冠冕堂皇,表面上的庄重。

可见,服饰不仅有缤纷色彩,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而多彩。

服饰的起源P48-49

1、原始服饰:

远古时期,人类穴居在深山密林、能够用以蔽体的,不外乎是采集所得的树叶、茅草和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等。

人类最初只会采用围、披、套等最简单的穿着方式,昼披夜卧,未尝离身。

骨针、骨锥的发明使得兽皮的缝缀成为可能,逐步适合身体形状,这成为了衣服缝制的滥觞。

2、新材料应用:

兽皮的供不应求刺激人们寻找更多天然物,野麻、葛以及一些有韧性的树皮逐渐被利用。

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前,土耳其人的祖先最早学会利用亚麻作物。

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利用野蚕,进而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丝绸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公元前3000年,人们开始懂得利用羊毛。

3、新技术应用:

人们采用浸泡、击打、梳理等各种方法将动植物纤维取出并搓捻成线,这是人类发明纺织与服装制造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此后,人们又学会了从动植物种获取天然染料。

服饰的发展P49-51

1、服饰的组成:

服饰由头衣、体衣、足衣、佩饰等基本部分组成

2、影响服饰形成、发展、类型的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与地形的不同

不同经济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原料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面料、样式、工艺始终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4、服饰的功能:

护体、御寒实用功能

装饰功能

包括审美风尚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服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群体的审美趣味使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类型。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又使服饰在互相模仿、渗透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结构。

标识功能

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逐渐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冠服制度逐步完备,服饰被纳入“礼治”的范围,其标识作用被统治阶级充分利用,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官服不仅有祭服、朝服、常服等具体规定,连颜色、质料、花纹、佩饰等也是不同等级的标志。

在欧洲,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同样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4.5、新时期服饰功能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洪流冲垮了清王朝,也废除了以服饰别贵贱的冠服制度。

新的冠服制令仅不同时间和场合所穿的礼服,而没有规定必须因人而异,这体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等级制度废除后,服饰的标识作用更多地应用到社会分工上。

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人们多利用服饰作为职业的标志。

“蓝领”、“白领”成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代称。

各行各业还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设计服装,突出行业特殊性,以便公众识别。

第11课饮食

题记: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与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方式密切相关

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发展P55-57

1、各民族饮食结构巨大差异的原因及示例: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人们的经济生活;生产活动提供食物,也对饮食结构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中国汉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饮食结构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蔬菜为辅、外加少量肉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多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辅以蔬菜和粮食。

2、饮食方式:

中国,筷子;西方,刀叉。

唐宋以来,中国基本实行聚餐制;西方,分餐制。

不同饮食文化不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

3、饮食文化的变迁:

随着文明交流不断拓展,各民族的食物品种和饮食风尚互相影响,互相吸纳,饮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经济和科学水平的发展,也使饮食内容日益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近代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饮食观念,烹饪和消费场所逐渐由家庭向社会转移,快节奏生活使用餐方式日趋简单、方便。

各民族烹饪方式具有明显差异,西方较理性,强调营养均衡,满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作用,口味变化不大。

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形,烹饪手段多样。

社会发展使饮食文化向综合化发展,烹饪科学化、社会化。

第12课居住

居住的产生和发展P60—61

1、居住概论: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居住形式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反映,人类的居住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原始的“夏庐冬窟”到今天的高楼大厦,都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历程。

2、居住演变的原因、条件及形式:

人类的不断繁衍使天然洞穴逐渐难以满足需要,生产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又刺激、增进人类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能力,人们开始营造居室。

中国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居住形式:

构木为巢、凿穴而居,发展成南北方传统的干栏型和洞穴型居室类型。

游牧民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帐篷型居室;定居下来的农业民族则营造土木结构的上栋下宇型居室。

经济发展使城市人口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向高空发展居住空间;近代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高楼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兴建了第一幢有钢铁承重框架的摩天大楼;之后,高层建筑逐渐风靡于世界各地。

居住格局(与设施)P62-63

1、概论:

居室的建造离不开人类的生产、社会活动。

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常可通过居室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室内装饰等表露出来。

2、居住格局:

在古代,居住格局往往与家族制度相联系,父家长制的长期延续使古代中国人习惯以家庭为单位聚族而居。

宗法制度上尊下卑的人伦关系影响着建筑的形制和起居方式。

(代表,北京四合院)

随着核心家庭逐渐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早就了新的居住格局,形成了新的居住习俗。

3、对居室的要求:

1保障人身安全(最基本要求)

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祸患。

示例,传统中国民居墙高、窗严。

社会发展逐渐打破人们自我封闭意识,高墙深院的营造风格正成为历史陈迹

2方便与舒适

第13课交通

题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人类早期交通的写照。

从无到有、从原始到现代化的过程,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交通设施P65-66

1、交通设施概论:

交通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地形、物产、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对交通有着直接的影响。

陆路和水路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设施。

2、早期陆路交通:

人类最古老的交通方式——步行。

随着交往日益频繁、形成便利路线、出现原始的路。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及部落联盟间的兼并战争,使铺路开道成为人类的主动行为,从而促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

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开始组织修筑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以加强政治统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2、早期水路交通:

人们沿着江河行进,逐渐懂得借助水势顺流而下之理。

攀藤过涧—>索桥,树木横架两岸—>梁桥,树木拥塞于河面—>浮桥

建桥工艺的进步—>拱桥等其他桥型。

3、近现代交通革命

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交通设施迅速发展。

铁路和公路里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战后,高速公路、城市轨交

海上交通不断发展、航空线路逐渐开辟,人类在地球上构建了一个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交通工具P67-68

1、代步工具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徒步行走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早期代步工具:

畜力——牛、马、骆驼

人力——肩舆和轿子

3、代步工具的革新:

机械的发明和车辆的制作,使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几千年来,人们对车辆的动力和速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车的改进和创新从未停止过。

4、水上交通工具

自然漂浮物—>竹、木、皮筏;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揭开人类制造船舶的历史)>—>加装舷板成为“三板”(舢板)—>桨、橹、帆等推进设施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利用人力和风力控制船行。

5、新式交通工具

火车、汽车、轮船,使传统交通工具作用日渐下降,汽车和火车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飞机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6、附表新式交通工具

时间

国别

人名

成就

1814

英国

斯蒂芬森

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

1886

德国

本茨

研制了世界第一辆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