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82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必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2)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时间建立者意义,井冈山会师时间部队意义)

(33)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4)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

(35)西安事变★(背景目的过程中共作用意义)

(36)七七事变★(经过影响)

(37)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时间主力指挥意义识记地图)

(38)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原因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概况意义识记地图)

(40)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时间意义识记地图启示)

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4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地点行业短暂春天原因)

(4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时间,第一家运输公司)

(43)社会习俗的变化△(时间表现实质认识)

(44)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特点历史地位)

(45)魏源和严复★(海国图志内容目的评价影响严复译著观点影响)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

(4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认识)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基本任务成就意义劳模)

(48)三大改造★(范围形式实质意义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内容意义,转折会议)

(5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地区内容特点意义启示;

城市改革重点)(我国改革开放实质目的启示)

(51)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提出建立特点作用窗口;

对外开放的过程;

扩大开放过程;

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过程;

对外开放形成的特点作用;

认识)

(52)邓小平南方谈话★(概况内容意义地位)

(拓展:

中国三次巨变)(邓小平评价总设计师)

(53)“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的回归△(提出含义成功实践回归原因意义)(拓展:

认识台湾问题对台关系有利条件认识)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5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人物内容意义)

(55)万隆会议★(时间地点特点周恩来倡议)

(56)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背景原因过程影响)

(57)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时间意义建交时间影响认识)(中日建交时间)(外交成就总结认识中日关系梳理)

科技、教育与文化

(58)“两弹一星”△(时间名称地位)

(59)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贡献称号)

世界古代史

上古亚非文明

(60)金字塔与象形文字△(国家用途价值识别文字)

(61)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国家实质地位识别文字)

古代欧洲文明

(62)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机构评价)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

(63)大化改新的影响△(时间仿效国家意义)

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64)文艺复兴★(时间地点背景实质指导思想代表影响)

(65)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主要活动★(时间航线贡献)

(66)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认识)

(67)三角贸易★(最大奴隶贩子路线货物影响)

(68)《权利法案》★(时间机构内容意义)

(69)《独立宣言》★(时间机构内容意义)

(70)《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内容意义)()三大文件总结)

(71)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评价△(事迹评价)

两次工业革命

(72)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实质各项发明)

(7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影响启示认识)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7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和影响△(时间内容解决问题影响)

(75)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时间口号内容影响)(改革总结启示)

马克思主义诞生

(7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时间2位思想家意义对俄国和中国的影响)

近代的科学和思想文化

(77)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自然科学总结表格)

(78)启蒙运动和伏尔泰★(时间中心代表影响)(欧洲2次思想文化运动总结)

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9)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地点指挥意义)

(80)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目的时间领导内容特点影响)

(81)斯大林体制的功与过★(背景内容特点成就弊端评价)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8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特点现象解决手段)

(83)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及影响★(时间目的领导内容特点影响)

(8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背景时间国家内容意义)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

(85)“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含义美国冷战表现高潮认识)

(86)欧共体的建立△(背景建立发展地位影响)

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87)经济全球化的趋向★(时间原因表现格局影响)

(88)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国家、影响、发展趋势)时代主题、认识)

现代科技

(89)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代表成就)(三次科技革命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目的是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受封者是周王的子弟、

亲戚、功臣、古帝王后代。

(主要分封有血缘同姓)。

封国统治者称诸侯。

秦朝时,被郡县制度取代。

2、春秋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仁”。

教育上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

3、战国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根本原因是社会经历着深刻变化。

4、战国最重要的变法是前356年开始的商鞅变法。

①最有利于改变秦国社会性质的是改革土地制度;

②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提高战斗力、得罪旧贵族的是奖励军功。

④影响当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推行县制;

⑤严明法令。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

5、秦朝巩固措施

(1)秦始皇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③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统一的字体,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是统一的货币)。

6、西汉汉武帝统治时实现了大一统。

(1)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目的是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问题(3)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统一铸币,盐铁官营,为汉武帝文治武功打下基础。

7、古代欧亚文明交流的桥梁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

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往西亚和欧洲。

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北魏政权实行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核心措施实行汉化政策。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四、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

9、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科举制。

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完善于唐朝。

特征: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科目:

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影响公平公正有利选拔人才。

10、唐朝对外关系:

(1)与日本,遣唐使来华;

“唐风洋溢奈良城”指高僧鉴真东渡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2)与古代印度,高僧玄奘西行到天竺学习佛法。

五、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11、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最主要原因北人南迁。

13、宋朝城市生活丰富,北宋都城东京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

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是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

15、明朝对外交流:

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扩大了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

1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684年,康熙设立台湾府,加强东南海防。

17、清朝采用闭关锁国政策。

乾隆时,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

评价:

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是中国社会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启示:

开放交流带来繁荣,闭关锁国导致落后。

7、古代文化

18、汉字演变过程:

商朝:

甲骨文→商周:

金文→秦朝:

小篆、隶书→汉朝:

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汉字的发展趋势:

由繁到简。

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19、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

②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南宋出现罗盘;

④唐朝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三大不平等条约

20、总结表格

战争爆发年代

侵华战争

条约

影响

1840年

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年)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庚子年)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1、特别强调:

①《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②《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马关条约》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侵略势力深入我国内地。

③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1898年《时局图》)④最伤害中国民族工业的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是《辛丑条约》中的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组织。

⑤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⑥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打开大门,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条约《南京条约》。

二、近代化的探索

22、总结表格

阶段

史实

性质

阶级派别

时间

思想口号

代表人物

地位影响

生产技术

洋务

运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

自强

求富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

戊戌

变法

资产阶级

改革

维新派

1898年

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爱国政治运动,加快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民主共和

辛亥

革命

革命派

1911年

三民

主义

孙中山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先进的

知识分子

1915年兴起

民主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规律特点

从学习生产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3、鸦片战败后,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是洋务运动。

①前期军用,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最齐全)。

②后期民用,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出国。

④近代海防起步是创办北洋、南洋、福建等3支海军。

24、甲午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了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

后办报纸和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5、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革命首义是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都城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意义。

政治影响:

结束了封建帝制(最主要历史功绩)思想影响: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影响:

废除陈规陋习,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

2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前期宣传民主科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影响了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7、中西方近代化进程的不同:

西方是思想文化先导(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政治又促进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

中国相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历史经验: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学生是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新在无产阶级领导)(3)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3)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9、“开天辟地、焕然一新”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立标志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先在上海,后在浙江嘉兴南湖。

(新在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性质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

30、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也叫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

主战场两湖地区。

叶挺的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31、建军节是8月1日,是为了纪念1927年的南昌起义。

书记周恩来,总指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3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称为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8年,创建者毛泽东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8年,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部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中心。

33、“生死攸关、走向成熟”指的是1935年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

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四、十四年抗日战争(1931年至1945年)

34、1931年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地点沈阳,标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35、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逼蒋抗日,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第二次国共合作)

3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著名战役:

1938年正面战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

1940年敌后战场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37、1942年,中国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8、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

意义:

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

洗雪了近百年的民族耻辱,捍卫中华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五、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

39、“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指的是1947年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也叫千里跃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0、三大战役统称为战略大决战。

①使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是辽沈战役战役。

②规模最大,歼敌最多,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是淮海战役。

③解放华北全境,北平和平解放的是平津战役。

④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1、战略决胜——“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蒋介石败逃台湾。

六、中国近代经济、生活

4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为曲折发展,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集中于轻工业。

(地区和轻重都不平衡)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是指一战期间。

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43、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44、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变化表明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45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主持建造者詹天佑。

46、鸦片战争时期,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是地主阶级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47、甲午战败后,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著作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戊戌变法。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历史经验: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8、“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指新中国成立,礼炮鸣28响(象征共产党1921年至1949年奋斗历程)意义:

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标志新民族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6年——1978年)

49、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

①主要任务:

以苏联援建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集中在东北地区。

②意义: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50、迈向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运动(1953年至1956年)。

①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进行改造。

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在中印双边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52、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美关系: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同意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

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②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5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54、改革:

(1)农村改革: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厂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最早地区:

安徽凤阳、四川。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改革: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55、对外开放:

(80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90扩大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

邓小平提出。

1980年设置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

1988年增加海南岛经济特区。

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建设。

(3)90年代扩大开放:

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长江地区经济龙头。

(4)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我国先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56、改革开放第二个春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57、统一大业: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最早针对台湾提出的,成功运用在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