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763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docx

20高考语文复习之三十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类试题整理

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唯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选自苏洵《辨奸论》)

20.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我们高中时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分)

21.试指出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

(2分)

19、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20、《六国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唯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译文】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

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

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

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

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

苟思所变计,唯有出游一法。

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选自张潮《幽梦影》)

20.“诗必穷而后工”由宋代文学家________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

他性喜奖掖后进,晚年自号________。

(2分)

21.除了“穷而后工”,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写出好作品?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每处1分)

20.欧阳修 六一居士(各1分)

21.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

(2分。

意思对即可,仅答“出游”得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人说:

“诗人一定要在经历困窘之后才可以写出精妙的诗歌。

”这是因为经历困窘之后的话语饱含无限感慨,容易表达内心真实动人的感受。

像富贵中生长的人,既不能为贫穷担忧又不能为贫贱慨叹,所谈论的不过是风云月露罢了,诗又怎么可能写得好呢?

如果想有所改变,唯一的方法只有外出游历。

游历所看到的风土人情,或者正当兵火破坏之后的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景象,或者正遇干旱、洪水、天灾人祸之后所见的悲惨景象,没有一件不可以在诗中表现出来。

借用别人的困窘忧愁来给自己提供歌吟咏叹的材料,那就不用在经历困窘忧愁之后才能写出精妙的诗歌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0.《诗品》与刘勰的《____________》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

《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____________合称为“六义”。

(2分)

21.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每处1分)

20.文心雕龙 风、雅、颂(每空1分)

21.赋和比、兴要结合起来使用(相济为用)。

(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

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

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弘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

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莫过读书也。

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颜氏家训》,有删减)

20.《六经》指的是《诗》《书》《礼》________________《春秋》六部经书。

(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段材料的观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每处1分)

20.《易》(或《易经》) 《乐》(每空1分)

21.读书能提高德行,能培养一技之长。

(每句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猎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淳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

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

喜欢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认识了宇宙之下的多少人,见识了宇宙之下的多少事,看到了人类的成败与好恶,这些本来就不用说了,就连天地万物,鬼神之事也都能通晓(或不能隐藏)。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对曰: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选自《孟子》)

20.写出一个世间流传的与孟子求学经历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

(2分)

21.依据文意,说说孟子认为滕这样的小国谋求自保的方法。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每处1分)

20.孟母三迁(2分)

21.构筑工事(自力更生),与民共守(团结百姓)。

(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滕文公问道:

“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

“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

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

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

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20.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每处1分)

20.诗余、乐府、乐章、琴趣、歌曲、曲子词等。

(2分,答对任意两个即可)

21.反对给诗词加上难以尽意的题目。

(2分,答成“反对给诗词加题目”得1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

有作用人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敛方寸巨刃摩天金针刺绣一以贯之者也圣人用行舍藏,可伸可屈,于诗亦可一贯。

余尝规蒋心馀云:

“子气压九州矣,然能放而不能敛,能刚而不能柔。

”心馀折服曰:

“吾今日始得真师。

”真虚心如此。

(选自《随园诗话》)

20.请问“余尝规蒋心馀云”句中的“余”是指谁?

晚年自号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段文字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作用人/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敛方寸/巨刃摩天/金针刺绣/一以贯之者也/圣人用行舍藏(每处1分)

20.袁枚;(1分)仓山居士。

(或“随园主人”“随园老人”,1分)

21.诗歌创作当收放自如、(1分)刚柔相济。

(1分)(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

“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

20.《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分)

21.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每处1分)

20.北宋 司马光(各1分)

21.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

(2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

乃亡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柳宗元《敌戒》)

20.写出柳宗元的朝代及“古文运动”的另一著名倡导者的姓名。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柳宗元在本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

乃亡/敌存而惧(每处1分)

20.唐朝,韩愈。

(一点1分)

21.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一点1分,用自己话概括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人人都知道敌人有作为自己仇敌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益的一面;人人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危害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利的一面。

秦国有六国为敌,因此能够兢兢业业,使国家强盛起来;六国已经除灭之后,秦朝骄傲自得,不久就灭亡了。

敌人存在,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可以免除祸患;敌人不存在了,思想懈怠,反而会招致错误。

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光大,名声就会远扬。

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才能够长寿;自恃强壮的人,容易死于暴病;纵情逞欲而不知警戒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混乱。

我写下这篇《敌戒》诗,能够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可以免除过错和灾祸。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敻矣。

夏歌曰:

“陶乎予心。

”楚谣曰:

“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选自《〈诗品〉序》)

20.写出《诗品》的作者和朝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

(不超过1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每处1分)

20.钟嵘,南朝梁。

(2分)

21.诗歌最能感天动地。

(2分,答“诗歌可以感天动地”等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

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

至宋人,殆不齿矣。

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__《三百篇》__亦不肯悉安于是矣。

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三百篇》又称什么?

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三百篇》/亦不肯悉安于是矣(每处1分)

20.《诗经》(《诗》或《诗三百》);(1分)风、雅、颂。

(1分)

21.①写作诗文不必囿于前人的标准,要有所超越。

(1分)②写作诗文要追求平易朴实的文风。

(1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唯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选自苏洵《辨奸论》)

20.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我们高中时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分)

                                                                          

21.试指出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

(2分)

                                                                          

19、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20、《六国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唯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译文】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

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

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

“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

20.《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分)

21.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每处1分)

20.北宋 司马光(各1分)

21.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

(2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寄吴中曲论良是。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此语大可轩渠。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

20.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   ”。

《牡丹亭》

  塑造了   (填姓名)这一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出生入死的不朽艺术形象。

(2分)

21.用原文的词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12字。

(2分)

 

 

 

 

 

 

 

 

 

 

 

12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

   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评分建议】6分。

画对1处得1分。

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20.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杜丽娘

   【评分建议】2分。

每空1分。

21.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评分建议】2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

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

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

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

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选自张潮《幽梦影》)

答案:

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20.“诗必穷而后工”由宋代文学家  ▲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

他性喜奖掖后进,晚年自号  ▲  。

(2分)

答案:

欧阳修;六一居士

21.从文中看,除了“穷而后工”,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写出好作品?

(2分)

答案:

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

(意思对即可,仅答“出游”得1分)

参考译文:

古人说:

“诗人一定要在经历困窘之后才可以写出精妙的诗歌。

”这是因为经历困窘之后的话语饱含无限感慨,容易表达内心真实动人的感受。

像富贵中生长的人,既不能为贫穷担忧又不能为贫贱慨叹,所谈论的不过是风云月露罢了,诗又怎么可能写得好呢?

如果想有所改变,唯一的方法只有外出游历。

游历所看到的风土人情,或者正当兵火破坏之后的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景象,或者正遇干旱、洪水、天灾人祸之后所见的悲惨景象,没有一件不可以在诗中表现出来。

借用别人的困窘忧愁来给自己提供歌吟咏叹的材料,那就不用在经历困窘忧愁之后才能写出精妙的诗歌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20.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

(2分)

21.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9.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20.《诗经》《九歌》《九章》或其他作品名均可

21.以新文体替代已成俗套的旧文体,在变革中求新意。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