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94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上册9月月考试题_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承宗,高阳人。

貌奇伟,须髯戟张。

与人言,声殷墙壁。

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

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

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

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

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

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

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

承宗上疏曰:

“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

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

承宗图大举,奏言:

“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

”帝命所司给之。

兵、工二部相与谋曰:

“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

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

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

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

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

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

明日城陷,被执。

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谥文忠。

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

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殷:

震动B.饷足,渠即妄为渠:

C.文移往复稽缓之稽:

可笑D.忠贤由是大憾憾:

仇恨,怨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

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

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

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

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

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8.说说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9.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说说何处用了对比?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后之视今,,悲夫!

(王羲《兰亭集序》)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

(4),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寻梦?

撑一只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

(6),问苍茫大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

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

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

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

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

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

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

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

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

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

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

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

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

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

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

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

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

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

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

到了一家宾馆。

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

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

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

亲家,都来了。

很亲热的声音。

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

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

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

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

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

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

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

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

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

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

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

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

距离一米远时,张

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

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

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

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

张婶流着泪点点头。

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

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

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2)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

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25分)

“四余作家”宗璞

陈洁

我和宗璞接触越多,越少将她当做“一”个人来理解。

想到她时,总下意识地连带想到某种关系或群体:

冯友兰的女儿、冯老太君吴清芝的孙女、任继愈和张岱年的姻亲、河南唐河的冯家人……

之所以这样,或许与她的族人有关。

要理解宗璞其人,首先要理解她的家族。

南阳地区有“冯家三兄妹”:

哥哥哲学家冯友兰;弟弟地质学家冯景兰,“丹霞地貌”的命名者;妹妹五四时期作家冯沅君,古典文学专家。

一个堂妹是张岱年的夫人。

其中,兄弟二人共育有五男五女,都各有成就,其中一个是任继愈的夫人。

这样一个家族长大的宗璞,在一般读者眼里,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认识她的人却往往淡忘这些身份,而说,她是个孝女——她在父亲生前照顾他身体,在父亲身后维护他声誉,完全不遗余力,奋不顾身。

这或许是一种家族传统,冯沅君就曾将200万稿费以母亲的名义,在河南大学设立“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奖励豫籍女生。

冯友兰病中,宗璞放下一切全力照顾;到宗璞生病时,老家的子孙辈来人照顾,也是络绎不绝。

他们都是唐河冯家的一分子,瓜扯藤蔓,休戚相关。

中国旧式家庭是纵向的家族网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这个角度说,宗璞颇有古风,她的亲情、乡情观念很重。

中国传统社会看重家族郡望,传统学术的治学则讲究道统、学统、家学、师承。

宗璞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她出生在校园,在校园里成长,接受高等教育,在报社和学术单位工作,生活范围一直限于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受着淳厚的文化学术熏陶,作品也大多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就连写作风格也是她本人的折射:

细密从容、优雅温婉,有大家风范,但有些细节,很死磕,较真得过分。

一半因为身体不好,一半因为生性温和,宗璞说话总慢悠悠的,绵软柔和,但一旦关乎父亲和家族的声誉,她会突然变得犀利尖锐。

她曾找过何兆武老先生的“麻烦”,也曾与自己的老师杨绛对峙。

这种争斗有时让人惊讶,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是颠倒是非的名利之争。

其实,她是出于亲情和家庭(族)荣誉感而战斗。

宗璞一个多年好友私下里感慨说,宗璞本是聪明人,可在维护家族问题上,有点痴,做得太过;她护得那么厉害,反而让人不相信她的公允和理性。

这个简单的道理,宗璞不是不知道,一般的事,她也确实“很好说话”。

可但凡知道文化圈谁说冯友兰不是了,她忍不住挺身而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父亲过世后,宗璞又用很多时间精力整理父亲的书稿,推进学界对父亲的研究。

学界有人评价说,冯学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宗璞功不可没,但是,冯友兰的名声在社会上纷争很大,也未必不是宗璞越描越黑的结果。

冯友兰去世后,宗璞最大的心意和志向,本是写完“野葫芦引”四部曲:

以抗战前后的西南联大师生为原型,计划写南、东、西、北四部长篇小说。

宗璞小时并未立志当作家,15岁发表散文,也不过兴之所至。

她在业余、事余和病余开始写作,所以是“三余作家”,现在又加一条:

维护父亲形象和家族荣誉之余。

所以,她是“四余作家”。

宗璞偶尔感慨,读小说是乐事,写小说却是苦事。

现在,《南渡记》、《东藏记》和《西征记》都已出版,让人担心的是她的健康。

宗璞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年轻时贫血,不期然就会晕倒,还因为肺结核休过学。

做过多次手术后,达观的她笑称自己是“挨千刀的”。

从写《东藏记》开始,她视网膜脱落,眇一目,左眼视力仅0.3,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不能间断吸氧。

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成一书,写作的过程异常艰辛。

现在,她的几位好友如资中筠、文洁若,都还活跃在学术文化圈,著作不断,她却已经行动困难,写作几乎停顿。

朋友们都希望她能坚持将《北归记》写完。

事实上,正如她的“自度曲”所言: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沅君曾捐赠200万稿费设立“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奖励豫籍女生,可见冯氏家族向来有热心公益的传统。

B.宗璞的作品大多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写作风格细密从容、优雅温婉,折射出她本人的鲜明特点。

C.文章题目为“四余作家宗璞”,“四余”指“业余、事余和病余”,以及“维护父亲形象和家族荣誉之余”,行文中有意突出的是“病余”和最后一“余”。

D.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视网膜脱落,眇左目,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不能间断吸氧,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

E.要完成“野葫芦引”四部曲中的《北归记》,宗璞面临着比撰写《南渡记》《东藏记》和《西征记》更大的困难,因为她已行动不便,暂时停止写作。

(2)宗璞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文章分析。

(6分)

(3)“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你如何理解?

(6分)

(4)结合全文,探究宗璞性格形成的原因。

(8分)

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越是‘漫着怀疑、焦虑、矮化的时候,越需要理想让我们挺直腰杆。

带着理想,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

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无与伦比的,可是真正“无与伦比”的人又有几个?

谁又能做到_呢?

寥寥无几。

③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的写作姿态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倍受瞩目。

A.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出类拔萃

B.出类拔萃卓尔不群鹤立鸡群

C.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

D.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14.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久前我到南京采访,垂询接待我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先生健康并且在学术上仍很活跃。

B.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C.别看他现在风光,以前要是没有我的鼎立相助,他至今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D.这次世界杯足球赛各个强队厉兵秣马,觊觎桂冠。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放纵未成年人的任性,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位面对“熊孩子”唯唯诺诺的老师,绝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把老师当作服务业者,以某种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来构建师生关系,会严重消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秩序与权威,从而在根本上瓦解教学中的指导与服从。

A.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仅是责任所在,而且是行使权力。

B.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是行使权力,而是责任所在。

C.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仅是行使权力,而且是责任所在。

D.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是责任所在,而是行使权力。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岛国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传说中颇为神奇的面包树就生长在这里,萨摩亚人把这种树上结出的“面包”切成片,再烤一烤就成了他们盘中的美食。

因为面包树易成活,又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所以。

18世纪中叶时,西印度群岛生活苦,特别是粮食不够,英国殖民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并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饥荒。

不仅如此,,面包树建的房子可以住50年,面包树做的小船是萨摩亚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17.下面是2016年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标识图案。

请写出除下方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人在行走,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后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途中,有一个人心想:

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

他作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块。

砍掉之后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又走了很久,很久,他又砍去了两块。

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

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

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但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请理解材料内涵,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1.A

2.C

3.B

4.C

5.C

6.D

7.

(1)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

(“重”,重视,加重;“节钺”,符节和斧钺,指权力;“用”,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

一处1分,句意1分)

(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皇帝。

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

(“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

整顿;“竟”,最终。

一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孙承宗,高阳人。

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

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

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

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

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

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

“心灵开悟。

”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

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

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

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

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

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

孙承宗上疏说:

“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

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