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990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高三联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年长望浏宁高三调研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Na-23S-32Fe-56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的不同性质

B.把石灰浆喷涂在树干上可消灭树皮上的过冬虫卵

C.用高锰酸钾溶液、酒精、双氧水的强氧化性进行杀菌消毒

D.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

【答案】C

【解析】A,血液属于胶体,血液不能透过半透膜,“血液透析”利用了渗析原理,“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的电泳,A项正确;B,石灰浆为Ca(OH)2悬浊液,虫卵含蛋白质,强碱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把石灰浆涂在树干上可消灭树皮上的过冬虫卵,B项正确;C,KMnO4溶液、双氧水能杀菌消毒的原因是它们具有强氧化性,酒精能杀菌消毒的原因是酒精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C项错误;D,硅胶具有吸水性,可防止食物受潮,铁粉具有还原性,可防止食物氧化,D项正确;答案选C。

2.以下是从中国古代著作中摘取出来相关涉及化学叙述的解说,其中错误的是

A.“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是应用了焰色反应区分硝石与朴硝(Na2SO4)

D.“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Na2CO3

【答案】D

【解析】A,“洧水可燃”,石油是多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可燃,“洧水”指石油,A项正确;B,“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指铁与可溶性铜盐作用置换出铜,发生的反应为:

Fe+Cu2+=Fe2++Cu,“曾青”是可溶性铜盐,B项正确;C,硝石(KNO3)与朴硝(Na2SO4)灼烧时,分别呈现K、Na的焰色反应,可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和朴硝,C项正确;D,烧薪柴之灰为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K2CO3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衣服,文中碱是K2CO3,D项错误;答案选D。

3.已知

互为同分异构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的二氯代物有三种

B.x、y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x、y、z中只有x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D.x、y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

【答案】B

【解析】A,z为立方烷,z中只有1种H原子,z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z的二氯代物有3种(2个氯分别处于立方烷的邻位、面对角线、体对角线),A项正确;B,x中有5种H原子,x的一氯代物有5种,y中有3种H原子,y的一氯代物有3种,B项错误;C,x中所有碳原子都为sp2杂化,结合单键可以旋转、苯和乙烯的结构,x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y中含2个饱和碳原子,z中8个碳原子都是饱和碳原子,y、z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C项正确;D,x、y中含碳碳双键,都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D项正确;答案选B。

点睛:

本题涉及两个难点:

烃的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和分子中原子的共面问题。

烃的氯代物种类的确定:

(1)一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常用等效氢法:

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同一个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氢原子等效,处于对称位置的氢原子等效;

(2)二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常用“定一移二”法(如z的二氯代物种类的确定)。

确定分子中共面的原子个数的技巧:

(1)三键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直线(联想乙炔的结构),苯环上处于对位的2个碳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直线;

(2)任意三个原子一定共平面;(3)双键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联想乙烯的结构),苯环碳原子和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联想苯的结构);(4)分子中出现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5)单键可以旋转;(6)注意“可能”“最多”“最少”“所有原子”“碳原子”等限制条件。

4.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

某学生拟用下图装置做草酸晶体的分解实验并验证部分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A中的大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是因为加热草酸晶体时会产生水

B.装置B主要作用是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中,干扰CO2的检验

C.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本实验能证明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有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项,草酸晶体的熔点101℃小于其分解温度,装置A中的大试管口应向上倾斜,错误;B项,由于草酸晶体易升华,分解产物中混有草酸蒸气,草酸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干扰分解产物CO2的检验,检验CO2之前必须排除草酸的干扰,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冷凝水蒸气、草酸等,正确;C项,草酸分解生成CO2、CO和H2O,CO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装置C中有气泡冒出,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D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分解产物有CO2,正确;答案选A。

5.最新报道:

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B.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过程

C.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D.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答案】D

【解析】A,根据图示,在该过程中,CO中化学键没有断裂,A项错误;B,根据题意,状态I→状态III表示CO与O反应过程,B项错误;C,由于状态I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状态III具有的总能量,CO和O生成CO2是放热反应,C项错误;D,CO2的结构式为O=C=O,CO2中含极性共价键,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项正确;答案选D。

6.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或离子共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磁性氧化铁溶于氢碘酸:

Fe3O4+8H+=2Fe3++Fe2++4H2O

B.用肥皂(主要成份C17H35COONa)检验含有较多钙离子的硬水:

2C17H35COO-+Ca2+=(C17H35COO)2Ca↓

C.常温下,在

=0.1的溶液中:

Na+、K+、AlO2-、HCO3-能大量共存

D.在NaClO溶液中:

SO32-、OH-、Cl-、K+

【答案】B

点睛: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和离子共存,掌握物质的性质、离子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反应是否尊重客观事实(如A项),

(2)各物质的拆分是否正确,(3)离子方程式是否守恒(原子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是否守恒等),(4)反应是否符合配比要求。

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如D项)、双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方面全面思考,同时注意题干附加条件(如C、D项)。

7.25℃时,将浓度均为0.1mol·L-1,体积分别为Va和Vb的HA溶液与BOH溶液按不同体积比混合,保持Va+Vb=100mL,Va、Vb与混合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a(HA)=1×10-6

B.b点时,c(B+)=c(A-)

C.c点时,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a→c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始终增大

【答案】B

【解析】A,根据图像,当Va=100mL,Vb=0时溶液的pH=3,即0.1mol/L100mLHA溶液的pH=3,溶液中c(H+)=1

10-3mol/L

0.1mol/L,HA为弱酸,溶液中c(A-)=c(H+)=1

10-3mol/L,c(HA)=0.1mol/L-1

10-3mol/L=0.099mol/L,Ka(HA)=

=

=1

10-5,A项错误;B,根据图像,25℃时b点Va=Vb=50mL,HA和BOH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7即c(H+)=c(OH-),说明等浓度的HA和BOH的电离程度相同,b点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

c(B+)+c(H+)=c(A-)+c(OH-),则b点c(B+)=c(A-),B项正确;C,c点溶液由BA和BOH组成,A-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H2O

HA+OH-,该水解平衡的水解平衡常数Kh=

,盐类水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水解,水解平衡常数Kh增大,

增大,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项错误;D,a→b过程中过量的HA电离的c(H+)减小,反应生成的BA增多,BA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b点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水的电离程度最大,b→c过程中过量的BOH电离的c(OH-)增多,反应生成的BA减少,b→c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减小,a→c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酸碱反应的图像分析,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明确各点数据的含义、溶液的成分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确定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时巧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易错选D,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可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三、非选择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8.实验室制备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的反应如下:

2NH3(g)+CO2(g)

NH2COONH4(s)

该反应在干燥条件下仅生成氨基甲酸铵,若有水存在则生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

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一般来说,可判断此反应为:

____(填序号)

A:

吸热反应B:

放热反应

⑵写出生成碳酸铵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

按图所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

在相应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在三颈烧瓶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恒压滴液漏斗中装入浓氨水。

步骤3:

滴加浓氨水并搅拌,调节反应速率,在反应器中得到产品

……

①干燥管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

②对比碳酸盐和酸反应制CO2,该实验利用干冰升华产生CO2气体的优点有___

③以恒压滴液漏斗代替分液漏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④反应后期CO2气流量下降时,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是________

⑷该实验装置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2NH3+CO2+H2O=(NH4)2CO3(3).固体氧化钙(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4).不需净化和干燥处理;提供低温环境,提高转化率(5).使氨水顺利滴下(使恒压滴液漏斗上部和三颈烧瓶气压相通,液体顺利滴下)(6).调节恒压滴液漏斗旋塞,减慢氨水滴加速度(7).产品易堵塞导管;或没有防倒吸装置,稀硫酸会倒吸;或反应器与稀硫酸之间没有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器的装置

【解析】

(1)2NH3(g)+CO2(g)⇌NH2COONH4(s),该反应为熵减的过程,若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故答案为:

小于;

(2)水会和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NH4HCO3;故答案为:

NH3+CO2+H2O=NH4HCO3;

(3)①由于制备氨基甲酸铵的原料氨气必须是干燥的,以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因此生成的氨气必须进行干燥,因为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干燥氨气应该用氧化钙或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故答案为:

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

②碳酸盐和酸反应制CO2,则生成的CO2必须进行净化和干燥处理,而直接利用干冰制备CO2,不需要干燥;又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提供低温环境,可以提高转化率,故答案为:

不需要干燥;提供低温环境,提高转化率;

③和普通分液漏斗相比,恒压滴液漏斗上部和三颈烧瓶气压相通,可以保证恒压滴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故答案为:

使氨水顺利滴下;

④反应后期,由于二氧化碳的气流下降,导致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此时可以通过调节恒压滴液漏斗旋塞,减慢氨水的滴加速度,故答案为:

调节恒压滴液漏斗旋塞,减慢氨水的滴加速度;

(4)依据装置图中流程分析,安全问题主要是堵塞导气管,液体发生倒吸;依据反应过程中的产物分析,不能把污染性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需要放倒吸,实验装置存在安全问题产品易堵塞导管,稀硫酸会倒吸,故答案为:

产品易堵塞导管,稀硫酸会倒吸。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实验的设计应用,涉及氨气的制备方法,氨基甲酸的制备实验装置分析判断。

本题的易错点为干冰升华产生CO2气体的优点分析,要注意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比较。

9.利用工业冶炼硫酸铜(含有Fe2+、AsO2-、Ca2+等杂质)提纯制备电镀硫酸铜的生产流程如下:

已知:

①Fe3+、Cu2+开始沉淀的pH分别2.7、5.4,完全沉淀的pH分别为3.7、6.4。

②Ksp[Cu(OH)2]=2×10-20

③AsO2-+H2O2+H+=H3AsO4,H3AsO4+Fe3+=FeAsO4↓+3H+

⑴溶解操作中需要配制含铜32g·L-1的硫酸铜溶液2.0L,需要称量冶炼级硫酸铜的质量至少为____g。

⑵测定溶解液中的Fe2+的浓度,可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取用KMnO4溶液应使用____(“酸式”或“碱式”)滴定管,其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

若要检验调节pH后溶液中的Fe3+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⑶氧化后需要将溶液进行稀释及调节溶液的pH=5,则稀释后的溶液中铜离子浓度最大不能超过________mol·L-1。

⑷固体Ⅰ的主要成分除FeAsO4、Fe(OH)3外还有____,由溶液Ⅰ获得CuSO4·H2O,需要经过蒸发浓缩、____、过滤、____、干燥操作。

(5)利用以上电镀级硫酸铜作为电解质溶液,电解粗铜(含锌、银、铂杂质)制备纯铜,写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60

(2).酸式(3).MnO4-+5Fe2++8H+=Mn2++5Fe3++4H2O(4).取少量溶液Ⅰ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出现红色,则说明Fe3+已经除尽(5).2×10-2(6).CaCO3(7).冷却结晶(8).洗涤(9).Zn-2e-=Zn2+、Cu-2e-=Cu2+

【解析】

(1)溶解操作中需要配制含铜32g·L-1的硫酸铜溶液1.0L,需要称量冶炼级硫酸铜的质量至少为m(CuSO4)=

=80g;

(2)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取用KMnO4溶液应使用酸式滴定管;MnO4-将Fe2+氧化为Fe3+,同时MnO4-被还原为Mn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4-+5Fe2++8H+=Mn2++5Fe3++4H2O;若要检验调节pH后溶液中的Fe3+已除尽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Ⅰ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出现红色,则说明Fe3+已经除尽;(3)溶液pH=5,c(OH-)=10-9mol/L,则稀释后的溶液中铜离子浓度最大不能超过

mol/L=2×10-2mol/L;(4)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I的主要成分除FeAsO4、Fe(OH)3外还有CaCO3,操作I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5)电解粗铜(含锌、银、铂杂质)制备纯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Zn-2e-=Zn2+、Cu-2e-=Cu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和流程分析应用,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掌握、阅读题目获取新信息能力、对工艺流程的理解等,易错点为调节PH=5时,可生成FeAsO4、Fe(OH)3、CaCO3沉淀,过滤后溶液Ⅰ主要含有Cu2+、Na+,将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以此解答该题。

10.对机动车尾气中的N元素、C元素进行处理,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汽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

N2(g)+O2(g)

2NO(g)△H>0,NOx在铑(Rh)的催化下最终转化为无毒的产物,其中NO与CO的反应过程中经历如下两步(已知:

1kcal=4.18kJ):

反应Ⅰ:

NO(g)+CO(g)+Rh(s)

RhN(s)+CO2(g)△H=-8kcal·mol-1

反应Ⅱ:

RhN(s)+NO(g)

Rh(s)+N2O(g)△H=-76.4kcal·mol-1

则由NO生成1molN2O的△H=____kcal·mol-1。

若Ⅰ比Ⅱ的反应速率大,下列能正确表示反应2NO(g)+CO(g)

N2O(g)+CO2(g)△H在有催化剂(a)和无催化剂(b)时反应进程的能量变化图的是_____

⑵在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g)+2CO(g)

N2(g)+2CO2(g),有关物质的量如下表: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物质的量/mol

NO

CO

N2

CO2

CO2

0.2

0.2

0

0

a

①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

②若达到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为开始时的0.875倍,则a=______

⑶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减少NOx的排放,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耐高温试剂Ag-ZSW-5催化,测得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在n(NO)/n(CO)=1条件下,最佳温度应控制在_____左右。

②若不使用CO,温度超过775K,发现NO的分解率降低,其可能的原因为___

③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为什么加入CO后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增大?

______

【答案】

(1).-84.4

(2).B(3).

(4).0.1(5).870K(860~880K范围都可以)(6).NO直接分解成N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进行(7).加入的CO与NO分解生成的O2反应,使NO分解平衡向生成N2的方向移动,因此NO转化率升高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和化学平衡的计算,图像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应用盖斯定律,反应I+反应II得2NO(g)+CO(g)=CO2(g)+N2O(g)ΔH=(-8kcal/mol)+(-76.4kcal/mol)=-84.4kcal/mol。

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反应I、反应II以及总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反应I、反应II以及总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相应生成物的总能量,符合题意的为B,答案选B。

(2)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写出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②用三段式,2NO(g)+2CO(g)

N2(g)+2CO2(g)

n(起始)(mol)0.20.200

n(转化)(mol)aaa/2a

n(平衡)(mol)0.2-a0.2-aa/2a

达到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为开始的0.875倍,0.2-a+0.2-a+a/2+a=0.875

(0.2+0.2),解得a=0.1。

(3)①根据图像n(NO)/n(CO)=1条件下,反应温度为870K左右时NO还原为N2的转化率已经很大,继续升高温度NO还原为N2的转化率增大不明显,最佳温度控制在870K左右。

②若不使用CO,则NO直接发生分解反应:

2NO(g)

N2(g)+O2(g)ΔH

0,温度超过775K时NO分解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NO转化为N2,NO的分解率降低。

③加入的CO与NO分解生成的O2反应,使NO分解平衡向生成N2的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升高,所以加入CO后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增大。

(二)选考题:

(共4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1.[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到71的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如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钪(Sc)为21号元素,位于周期表的____区,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

⑵离子化合物Na3[Sc(OH)6]中,存在的化学键除离子键外还有________

⑶Sm(钐)的单质与1,2-二碘乙烷可发生如下反应:

Sm+ICH2CH2I→SmI2+CH2=CH2。

ICH2CH2I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1molCH2=CH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________。

常温下1,2-二碘乙烷为液体而乙烷为气体,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⑷PrO2(二氧化镨)的晶体结构与CaF2相似,晶胞中Pr(镨)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

则PrO2(二氧化镨)的晶胞中有____个氧原子。

⑸Ce(铈)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晶胞参数a=516pm。

晶胞中Ce(铈)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列式表示Ce(铈)单质的密度:

_______g·cm-3(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不必计算出结果)

【答案】

(1).d

(2).

(3).共价键和配位键(4).sp3(5).3.01×1024或5NA(6).二碘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相对较高(7).8(8).12(9).

【解析】

(1)钪为21号元素,核外电子层排布为2、8、9、2,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4s2,则钪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图为

(2)离子化合物Na3[Sc(OH)6]中含有羟基与Sc的配位键,羟基中的氢氧元素之间的共价键;

(3)在ICH2CH2I分子中碳原子只形成了单键,有四个单键,故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sp3;1个CH2=CH2分子中含有5个σ键,故1molCH2=CH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5NA,由于二碘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相对较高,所以常温下1,2-二碘乙烷为液体而乙烷为气体;

(4)在晶胞

中,Y为镨原子,X为氧原子,可以看到氧原子在晶胞的内部,故此晶胞中应有8个氧原子;

(5)Ce(铈)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以晶胞顶点的铈原子为例,与之距离最近的铈原子分布在经过该顶点的所有立方体的面心上,这样的面有12个,晶胞中铈原子位于顶点和面心,数目为8×1/8+6×1/2=4,该晶胞体积为a3,该晶胞的质量为4M/NA,根据ρ=

可知,密度为4M/NA×a3g•cm-3,即为

=

g/cm3。

12.[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化合物M是二苯乙炔类液晶材料的一种,最简单的二苯乙炔类化合物是

以互为同系物的单取代芳香烃A、G为原料合成M的一种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⑴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

⑶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反应⑥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⑷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