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73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docx

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提能

专题提能

(一)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曰、云、言”是断句标志。

本句大意是:

(谢弘微)童年时代性格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

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因善于识人,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

“这孩子内心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才,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

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

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析:

本题主要是分析、概括文意。

B项,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要找出每一句的得分点。

第一句中,循:

顺着、合乎。

事:

侍奉。

党:

亲族、家人。

过:

超过。

第二句中,臧否:

褒贬。

以:

用。

乱:

打乱,打岔。

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

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

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

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

“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

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杀,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

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

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从谢混死后,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房屋整齐,粮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做主管教育的文学一职。

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

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为他只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

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还有数百人。

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

谢弘微说:

“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

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

皇上十分痛惜,派遣护卫军千人营办丧事。

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排除错误选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帝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

’”

答案:

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

“收考”是指拘捕拷问。

“考”是通假字,通“拷”,拷问的意思。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析: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误,原文“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并没有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解析:

(1)重点字词:

“枉”“更”“它”“复”,被动句式。

(2)重点字词:

“大”“辄”“屡”“之”,省略句。

答案:

(1)皇帝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反的,再说说其他要求吧。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

年轻时就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只有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

而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

赵熹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

回头对仇人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

”更始帝即位,舞阴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

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就征召赵憙。

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于是任命他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帝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负了伤,有了战功,回去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

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友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光武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后,光武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就大惊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

”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

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琊相,好强不守法度,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

赵憙到任后,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其奸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

京城里为他求情的达数十人,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

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想要说什么。

赵王说:

“我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留他性命。

”皇帝说:

“官吏奉行法典,法令是不可违反的,再说说其他要求吧。

”赵王没有再说话。

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头领,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都安置到颍川、陈留。

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建武二十七年,任命为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

这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光武帝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

建初五年,赵憙病重,肃宗亲自前去探视。

等赵憙逝世之后,肃宗车驾前去祭吊。

这一年他八十四岁。

谥号为正侯。

 

专题提能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

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

郡三辟功曹,并不就。

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

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

从兄顺言之太武,征为中散,谓顺曰“真卿家千里驹也”。

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

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迁北部尚书。

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

太武至彭城。

宋徐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

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骏亦使其长史张畅对。

孝伯曰:

“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

今遣赐骆驼及貂裘杂物。

”畅曰:

“‘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

”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答如流,畅及左右甚相嗟叹。

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景穆曾启太武,广征俊秀,帝曰:

“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

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

”其见贵如此。

或有言事者,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己善。

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

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咸出孝伯。

太武宠眷,有亚于浩,亦以宰辅遇之。

卒之日,远近哀伤焉。

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

“北有李孝伯,于卿远近?

”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D.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以从判断四个选择中不同的停顿点入手,然后使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比如“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与“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从前文的“曰”和后文的“何为”分析,“不”是反问太尉、安北是不是臣子的,由此判断“不”后要停顿,排除A、C;再如“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与“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屏人”“却仗”是两个并列的动作,“出”前要停顿,故排除D,选B。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即堂伯,从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山东省所在区域,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授予,可世袭。

解析:

“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本文指太行山以东,与作为省份的“山东”不同。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

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通各家著述;担任赵郡太守,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

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左右很是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德典雅方正。

李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也不加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

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解析:

“担任赵郡太守,丁零不敢入境骚扰”错误,担任赵郡太守的是李曾,原文有“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惮不入境”,意思是知道他的父亲李曾能使百姓效力,丁零不敢入侵。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答案:

(1)太武帝把统军治国的机要大事交付给他,他很受亲近宠爱,谋划机密事宜,当时的人没有谁能够知道。

(关键点:

“委”“谋谟”)

(2)李孝伯气度恢宏高雅,通晓政务,朝廷民间不论地位尊贵还是卑下的人,都推崇敬重他。

(关键点:

“明达”“推重”)

【参考译文】

李孝伯,高平公李顺的堂弟。

父亲李曾,年轻时以教授郑氏注释的《礼》《左氏春秋》为业。

郡府三次征召他为功曹,他都不去就任。

道武帝时,出任赵郡太守,令行禁止。

并州丁零多次祸害太行山以东地区,知道李曾能使百姓拼命效力,畏惧不入其境。

李孝伯少年时就继承父业,博通各家著述,风度仪表美好,行为有规矩。

堂兄李顺在太武帝面前推荐他,便征召他为中散,太武帝对李顺说“真是你家门之中的千里马”。

升任秘书奏事中散,转任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位魏昌子。

太武帝把统军治国的机要大事交付给他,他很受亲近宠爱,谋划机密事宜,当时的人没有谁能够知道。

后又升任北部尚书。

因为他频繁跟随征战有规划谋略的功劳,晋封爵位寿光侯。

太平真君末年,宋文帝听说太武帝南伐,派自己的弟弟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马赶赴彭城。

太武帝到彭城。

刘宋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人奉献二器酒、一百挺甘蔗,并请求送给他一些骆驼。

太武帝第二天早上派李孝伯到小集贸市场大门,刘骏也派他的长史张畅来应对。

李孝伯说:

“皇上有诏诏令太尉、安北,可暂出城门,想与他们相见。

现在赐予骆驼和貂皮制作的裘衣及杂物等。

”张畅说:

“关于‘有诏’的说法,怎么能如此称呼?

”李孝伯说:

“你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是?

纵然是邻国之君,为什么不能对邻国的臣子称诏令?

又何至于关闭城门,断绝桥梁?

”便打开城门,张畅屏退旁人放下武器,出城接受赏赐的东西。

李孝伯风采仪容娴静文雅,应答如流,张畅以及身边随从大加赞叹。

太武帝大为高兴,晋封爵位宣城公。

李孝伯气度恢宏高雅,通晓政务,朝廷民间不论地位尊贵还是卑下的人,都推崇敬重他。

景穆曾经启奏太武帝,要求广泛征选杰出之才,皇帝说:

“朕有了一个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何须那么多?

即使再求访,像这样的人才又怎么能得到?

”他被重视就像这样。

或有谈政事的,李孝伯听凭他陈述,即使有过错,始终不压制指责;等到他见到皇帝后,便言说其人的长处,从不隐瞒人家的姓名,来当作自己的美善。

所以士大夫们,都佩服他的典雅方正。

自从崔浩被杀之后,军国谋略大事,都出自李孝伯之手了。

太武帝对他的恩宠关注,虽比不上对崔浩的,但也把他当作辅政的大臣任用。

他死的那天,远近之人都十分哀痛悲伤。

李孝伯的美名,远近闻名,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问他:

“北面有李孝伯,与你的关系怎样?

”他被远方之人所知到如此地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

幼聪悟,喜读书。

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

以忧去。

服阕,除费县簿。

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

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

丞相尝谓曰:

“后代我者必汝也。

”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

“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

万公言:

“劳民非便。

”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

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

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

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

御史台言:

“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

”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

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

明年,章再上。

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

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

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

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

上皆从之。

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

泰和七年,薨。

命依宰臣故事,烧饭,赙葬。

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

比如第一处断句,动词“言”的内容应该是“秋山之乐”,所以“言”后不能停顿,排除B、C。

“辅政八年”的主语是张万公,故在“辅政”前断开。

排除D。

答案:

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盐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