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714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docx

八年级下册重点课文阅读题

阅读《藤野先生》节选片段,回答9---13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9.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C.“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10.“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的原因是()

A.日本青年无视课堂纪律,“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时事片的兴趣,所以我觉我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D.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1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用“所以”一词表达了对日本人的观念深表赞同。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这是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过敏的愤怒和无奈。

12.作者说“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变化”指的是()

A.从仙台回到东京继续学医B。

由学医转向从事文学活动

C.由学医而转为学生物学D.离开日本回国

13.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B.“呜呼,无法可想!

”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D.“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阅读《藤野先生》选文,回答10-12题。

每小题2分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0.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11.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

A上野的樱花。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花下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D.花下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精心打扮”的“丑态”。

13对文中句子的含意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句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B.文章写了留学生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羡慕之情。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含义是:

只不过 表达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D.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2-25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D.作者为自己能如此勤奋好学而感到高兴

2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2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22-25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2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2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录毕,走送之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

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阅读《藤野先生》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不包括()

A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B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

C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D 讲堂里的我  

15.作者觉得“这一声特别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力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6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正确的是()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17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这两句话有没有因果联系?

这是谁的看法?

()

A没有某些日本人B没有鲁迅

C有全体日本人D有某些中国人

(二)《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走:

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

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15.对文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16.“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D.每天吃多次饭

17.“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D.作者认为书中有足够多取乐的事

18.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1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下列句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1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随意东西。

B、争高直反指,千百成峰。

译:

山峦争相向上,笔直地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

峰。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

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

会平息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流

连忘返。

1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

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

务的叙述,而是在文间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B、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之势湍急,与《三峡》中的“有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早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所描写的水势特点完全不同。

C、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

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D、全文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然的崇尚,

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名利之人的鄙弃,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22-25题。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3.本文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富复杂。

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侧重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以“高”状山,以“寒”写树,照应一“奇”字。

C.文中“千百”“千”“百”等词都是虚指,极言其多。

D.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先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最后总结,揭示主旨。

25.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大自然,从侧面衬托富春江的魅力。

B.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淡泊人生、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C.作者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鄙夷蔑视之情。

D.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应付了事、不思进取的厌世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诗表达了作者忧伤悲苦的情怀。

作者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B、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C、“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但诗人

很悲观失望,只好饮酒赋诗,聊作宽解。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两个典故,写出了诗人一再遭到贬谪的凄凉心境。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下列选项立意相似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雪》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B以暖国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

C大家手笔,信手写来,其实可有可无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2、下面是对本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文并没有用到的一项是()

A托物言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形成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暖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之可爱

3、对“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体会最准确的一项的是()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B蛹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雪的精神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D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而又残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的是“江南的雪”。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