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794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第二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一、基础知识部分(28分)(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ɡ)喑哑(yīn)髀骨(bì)恬不知耻(tiǎn)

B.骊歌(lí)嫉妒(jí)炽痛(zhì)藏污纳垢(ɡòu)

C.啮齿(niè)秸秆(jiē)稽首(qǐ)伛偻提携(yǔ)

D.诘责(jí)脚踝(huái)惩戒(chěnɡ)叩石垦壤(kòu)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C.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修编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

B.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积累的飞跃。

C.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

D.翻开诗人卷著,我们处处听得雨景,看得雨声,品得雨味。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幛,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疫苗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

②接种疫苗,就是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免受疾病侵袭。

③大量实践证明,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④人类与疾病斗争,疫苗功不可没。

⑤如果因为担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绝接种,无异于因异废食,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A.④①②⑤③B.②①③⑤④C.④②①③⑤D.②①⑤③④

6.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的小茨冈是一个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为替外祖母报仇他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B.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与“自然”为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感悟。

C.《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小说中的尼摩船长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和仆人康塞尔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给读者许多海洋生物知识。

D.《三国演义》通过讲述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等故事塑造了关羽这位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一身正气的英雄形象。

7.古诗文默写(10分)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庄子》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论语〉十二章》中也有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

(6)“诗圣”杜甫心系民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安居梦”:

“,!

(7)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对前途悲观失落的句子是: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记叙文阅读(15分)

陪母亲磨面

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

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

“买的面条和馍没面味儿。

”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

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

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

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簸箩等淘麦工具。

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

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

“这是去年的麦子!

”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

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

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认识到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

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

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

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水平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1】(A.舞动B.运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

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2】(A.蜂拥而入B.鱼贯而入)到笊篱中。

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

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

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

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

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

“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

”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

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

“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⑤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

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菜蔬等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⑥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8.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为什么?

(3分)

9.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至少三点)(3分)

10.阅读第③段,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空白处。

(只填序号)(2分)

11.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3分)

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

12.探究下面一组句子,你有哪些发现?

试简要阐述。

(4分)

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

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二)说明文阅读(14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

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3.选文主体部分以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分)

14.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15.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3分)

16.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17.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分)

三、古诗文阅读(24分)

(一)诗歌赏析(7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23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9.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3.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3分)

24.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四、语言综合运用(9分)

25.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

“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请发挥想象,描述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分)

【经典里的“智慧”】《格列佛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

2)这里的“这种改革”指什么?

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3分)

【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

3)比如右图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亮’”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3分)

五、写作(60分)

26.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

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

其实用密码的地方远不止这些,成功有它的“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的沟通也得输入正确的“密码”……

请以“密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以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

1.【解析】:

C(A项中的“酿”应读“niànɡ”,“恬”应读“tián”;B项中的“炽”应读“chì”;D项中的“诘”应读“jié”,“惩”应读“chénɡ”。

2.C3.[答案] B

4.解析:

A项“说”字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锦幛”“情感”后面的逗号都应改为分号。

答案:

D5出

5.【答案】C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内容涉及人物、主题、事件、情感等。

解答本题,考生应逐项审读选项,了解考查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名著知识积累加以分析判断。

A项具有“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性格的正直少年应是阿廖沙;C项生物学家应是阿龙纳斯,币非尼摩船长;D项煮酒论英雄涉及的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7.填空:

1)归雁洛阳边2)濯清涟而不妖3)瀚海阑干百丈冰4)何日遣冯唐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云横秦岭家何雪拥蓝关马不前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答案

【答案】

8.因为淘麦子是磨面的重要环节,且最为繁重,能有力突出母亲为儿女不辞辛劳的品质,所以详写。

9.示例:

①爱子:

坚持让子女吃上自己新手磨的面,心疼儿子让他少受累,总是在子女到家前准备好菜和面等;②能干:

淘麦子程序熟悉,动作麻利;③勤劳:

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等;④智慧:

知道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10.【1】(A)【2】(B)

11.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作针尖,并用一个“刺”字,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衰老的痛惜及对母亲关心太少的内疚。

12.这三个句子依次描写了母亲搓麦、淘麦、磨面过程中的神态;生动表现了随着愿望的逐步实现,母亲的快乐与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二)说明文答案

【答案】

13.时间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14.D

15.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16.不能去掉。

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

17.结构上,呼应开关,总结全文。

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三、古诗文答案

(一)诗歌赏析答案

【答案】

18.A

19.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达自我振奋精神的决心。

(二)文言文答案

20.①吾妻/之美我者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1.①比得上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受蒙蔽而不明

22.①邹忌身高八尺,形体容貌光艳美丽②能够在公共场合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都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3.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24.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四、语言运用答案

25.

(1)春天到了,绿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分外热闹。

(2分,只是简单翻译扣1分)

(2)“这种改革”指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

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设计家废除口语的反对,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1分)巧妙点出雾霾让前途没有光亮和希望的严峻现实,引起人们对防霾的重视,令人深思。

(1分)

26.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