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412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docx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

  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如何制定?

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的文章,欢迎借鉴参考!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务处工作将紧紧围绕县教研室、学区教科研工作计划,并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XX-2020年)》、《XX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为载体,突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以科学发展观和新教育理念为引导,关注和突出素质教育,加大教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与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教师自身发展服务。

  二、工作要点

  

(一)落实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基础。

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

  1、备课及反思。

为了不再做无效劳动和避免为了检查而备课的形式主义,这学期的备课由学校统一购买既能满足一线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又有自身特色的《小学语文(数学)常规课教学设计》,人手一册,利用书本留有的自主创新空间和反思板块,让教师把抄教案的时间用在读教案、想设计、勤反思上。

新课教学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程序调整和补充,或添加课堂板书,或新授内容细节化,或适当补充教师的关键性导语等,都可记录在“教学调整”栏目中;课后,对授课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状况、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调整效果、教学得失、学生习得能力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认真及时地进行深度的反思,并记录在“教学反思”栏目中。

  备课形式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不少于3次,每组每人主备一课时。

  2、课件制作。

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每课时的课件要与教学设计相一致,课件数量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60%。

同级段可以共享。

  3、作业。

作业布置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作业批改要做到认真、规范、及时、准确。

各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认真教育局“关于改进学生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把提高作业有效性作为提高教学质量重要工作来抓。

  4、常规检查。

本学期的常规检查将从计划、备课、课件、作业批改、案例撰写等方面进行考核。

采取抽查和期末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其分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二)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1、加强理论学习

  

(1)开展读书活动。

本学期教务处推荐书目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各位老师要潜心阅读,在书本上做批注,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写下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1000字。

  

(2)开展学科专题理论学习。

语文、数学、综合组要制定学习计划,开展专题的理论学习,及时了解教改动向,更新教学理念。

  2、抓好集体备课

  各教研组将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本学期以“有效课堂”为主题。

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要确定研究的重点,每次备课活动要定内容、定主讲。

记录要详实,重在记录如何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要点。

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电子稿要及时上传校园网电子备课栏目。

  3、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本学期研讨课语文、数学分为高段和低段进行。

活动分别由教研大组组长负责组织。

各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在组内进行研磨,力求构建“高效轻负”课堂。

课后各组要组织评课,教研组长负责做好评课记录。

每组再择优推荐一位老师,参加校级的展示课,展示集体智慧。

通过集体备课、磨课、专题研讨等形式,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浓厚的教研氛围中,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

  4、积极撰写案例

  每位教师要将自己主备的课例写成教学案例,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推荐上一级的评选,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创设平台,提高我校教师论文的获奖率和发表率,扩大学校办学声誉。

  5、严格考勤制度

  为使校本教研真正扎实有效落实,学校将严格考勤制度。

每次活动都要举行签到。

各学科教研活动由教研大组负责点名,大型的展示、观摩活动由教务处负责点名。

此外,校务成员将实行分工负责制,不定期深入教研组,了解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三)创建特色教研

  1、魅力课堂展示。

本学期将“魅力课堂”的展示和“优秀课例”展示合二为一,语文组、数学组都要在期中前完成推荐工作,在期中后进行展示。

到时将邀请专家到会指导。

  技科组初步定第8周举行教研周活动,邀请县内外专业学科的名师予以指导。

  参与“魅力课堂”的老师都要将各自教案、课件及时上传到校园网精品课例栏目,以便教务处对资料汇集整理,利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方便大家学习、借鉴、共享。

  2、七巧科技调研。

教务处将把第15周定为七巧科技调研周。

七巧科技教师要深入学习校本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案,发现并记录学生优秀作品,为学校申报的省级课题《现代智力七巧板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提供第一素材和理论支持。

  一、执行五严规定,坚持规范办学

  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五严”规定:

1、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

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

3、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4、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

5、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

“五严”规定针对当前教育的时弊,力求让教育回归本色,贴近实际,体现了三个“三”:

第一个三——“三个还给”,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快乐的人。

第二个三——

  “三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第三个三——

  “三个回归”,即教育真正回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拥护,全力落实。

  “规范”一直是我们学校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提,我们也一直强调并坚持规范管理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应该说效果比较明显,大家对规范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

本学期我们还将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也就是要严格遵守“五严”规定。

具体工作包括规范课程设置、规范课时安排、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评价与考试机制等。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不再执行长短课实验尝试。

)针对江苏省“五严”规定,在此我们重申八点要求:

1、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

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

2、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小时以内。

3、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

4、严禁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5、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6、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

7、学校课表、学生作息时间要上墙、上网公布,告之家长,接受社会监督。

8、严格加强考试管理。

每学期考试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

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

学业成绩实行等级制评价。

  希望各分部能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出贯彻省“五条规定”的具体意见和方案,并坚定不移的执行。

也希望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五严”规定的具体要求,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班级做起,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更希望所有教师就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共赢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研究。

  二、强化课程管理,打造活力课堂

  09年丹阳市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战略的最大举措,就是全市开展“活力课堂”的研究。

“活力课堂”强调从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认为课堂同生命一样拥有活力;它追求过程真实,尊重个体差异,发展个性潜能;它强调互动生成,使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生命价值,实现幸福生活。

  “活力课堂”从生命的高度,用互动生成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学校最关键的教育现场——课堂,认为课堂应该是焕发师生活力的,动态、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

  这与我校三年来坚持家常课的管理,坚持“将让课堂成为师生精彩生活的一部分”做法不谋而合,也就是说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从这样的高度,提了并且认真实践了。

现在作为全市二十五所“活力课堂重点项目”实验学校之一,我们应该更有底气。

回顾我校的家常课管理,已经经历了二个阶段,正在或者将要向第三个阶段迈进。

第一阶段,目标是达成规范。

在这一阶段我们明确统一了附小的好课标准:

规范、扎实、有效,各学科都形成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制订了一系列制度:

人人过关,月月考核,科科关注;规范了操作流程:

从推门听课,到及时反馈,到合理评估,再到考核奖惩,环环相扣,螺旋向前。

管理第二阶段:

目标是力求有效。

其一是加强备课,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研读,二是集体备课;其二是加强磨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整合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师徒结对,顾问引领等活动,坚持备、上、研、思一条龙关注,坚持一课多上,执行走课制,反复操作。

其三是加强评价,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评价中增加了当堂检测环节。

  原来我们展望的第三阶段目标是家常课要体现品位,形成品牌。

什么是有品位?

品质好,水平高,高雅而不低俗。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原则。

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有统一的风格呈现,就是能很好地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与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前瞻与引领性。

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与将家常课的管理与丹阳市的区域教育品牌工程统一起来,将第三阶段目标定位为:

形成活力,追求“规范、真实、高质”的理想课堂。

  我们应该认识到,活力课堂的提出,使我们的家常课的管理又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了更好的氛围,有了发展的空间与表现的舞台。

在经历过形成规范与力求有效后再追求品位或活力,一步一个脚印,有水至渠成的功效。

三年的家常课的管理历程,已为我们再一步追求课堂的创新与改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在活力课堂的研究中占有了先机,因为规范永远是课堂管理的第一追求,是活力课堂成为可能的保障,而有效更是活力课堂的底线标准。

当兄弟学校还在紧抓规范,高喊有效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好好地去思考

  “活力”、追求“高质”了。

  进入家常课管理的第三阶段,实践“活力课堂”,旨在改变传统课堂封闭枯燥,单一应试的教学模式,重点要做好三个层面的改变,完成五件事的尝试。

三个层面——一是观点层面,即改变课堂理念,如学生观,教学观等等;二是操作层面,即改变课堂操作,包括备课、上课与课后;三是管理层面,即改变课堂管理策略。

五件事具体如下:

  1、用“学会做人”提升“课堂效能”。

课堂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应该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阵地,课堂学习是人影响人的活动。

在课堂中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个教学者。

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人,学生也把教师当人,教学成为人与人的对话,课堂回归为育人的天堂,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经验的传承,课堂才会洋溢着教育的活力。

这解决的是观点层面的改变。

  2、用“教育思考”重构“课堂空间”。

在备课时,对怎么教我们往往不敢掉以轻心,而对“教什么、为什么教”往往缺少深刻的思索。

其实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它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轻重,还要考虑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缓急;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状况是否相符合,起始目标是否得当,这就需要教育思考来回答。

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为课堂注入了活力的基础。

  3、用“链接生活”激发“课堂情趣”。

上课需要科学的准备,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就更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能力,更需要教师自己在情趣方面的驾驭能力与表现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件艺术品,他人不可能复制,自己也不可能复制,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每位教师的生活取向与人文素养;所以课堂创新的实质,就是教师生活情趣的展现,也是教师使课堂唤醒学生活力的舞台。

  4、用“作业诊断”引领“课堂认知”。

生活中做的最多的事,往往是最低效的事,课后作业的批改就是如此。

现在的课后作业,主要成了证明教师教学态度不错、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和在众多学科中为自己学科抢到更多学习时间的工具。

其实,作业改得好的标准,是教师要对作业有所研究,要学会利用学生作业来诊断自己教学模式的适合与否,诊断学生认知模式是不是有问题。

只有这样才算是积极的作业批改,才算是课堂活力的结果体现。

用以上三件事来解决操作层面的改变。

  5、用“人文管理”保障“课堂个性”。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有上好课、评价学生的权利,有为学生群体营造良好学习秩序的义务。

因此,第三阶段的家常课管理应该趋向人文化的管理,要积极地为教师教学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对教师实施创新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

课堂教学的管理不是统一与强制,不能用管理去干涉与取代教师个性化的教学。

面对一线教师,我们的管理应该是激励、提醒、纠正、提升与推广。

这是管理层面要做的事。

  丹阳市这一次强势推出“活力课堂”,无论是学校层面到教师层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在此希望各分部,各位教师能在本次市级“教育风暴”中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力求先拔头筹,争做弄潮儿,而不是观望者,为学校赢得关注的目光,让学校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

  三、做实校本研修,引领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专业或非专业的发展道路都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1)启动阶段,或称为慢速前进阶段。

(2)发展阶段,或称为迅速前进阶段。

(3)发展的高原期,或称为慢速或近乎停止前进阶段。

(4)再发展阶段,或称为自主发展阶段。

而其中的第三阶段往往是我们专业化发展最难突破的瓶颈,能否突破也就成了名师与教学匠的分水岭。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进入高原期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

  “高原期”现象的主要表现,自我对照一下:

1、职业理想的动摇:

满足于现状,维持现状的思想严重;2、教师的成长意识淡薄,更多的是“要我发展”;3、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有厌教情绪;4、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多年来很难发展,很少主动更新,甚至出现退化的现象;5、专业角色趋于模糊和丧失,如中青年教师不愿再像新教师那样教学,失去了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耐心和耐性。

6、成绩越来越多,但自我成就感却越来越淡,激情与动力也越来越少,感到很厌倦,很茫然。

  只是目前附小,工作时间在十年内的教师越来越少,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初步“定型”,潜力巨大,可总觉得难以进一步提高。

再加上近年来,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很多,骨干老师人数也很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随着本学期9位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现全辅导区拥有近30位中学高级教师,可喜可贺,但随之而来的,让人担扰的是会有更多人进入高原期。

  “高原”现象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普遍存在与客观存在,早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如何帮教师迅速突破

  “高原期”,也一直是我们工作的要点,我们也已经做了许多的工作:

如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力求通过外在的引导来促教师发展;如着力营造“让附小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的老师文化,提出了“学会感恩、快乐工作”的口号,希望通过内在的自我调整来实现自我发展。

其实“高原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要想实现自我发展需求,早日突破,关键在自己。

一旦实破,必然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名教师,就个人成长我们应该做好五点:

  1.调整专业成长的“目标点”——不断修正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走出专业发展定位的“高原期”。

目标定位偏低是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心理因素。

大多数教师往往只将评上高级职称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一旦自己被评为高级教师,则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动机转移,抛弃原有的某种功利色彩,寻找自己的新的成就感。

比如,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培养了多少年轻教师,给年轻教师创造了多少成功机会等等问题上。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重新进行一次规划,每学期进步或提高哪么一点点,几年坚持,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要从关注教学教法的微观层面跳出来,多从宏观地去考虑教育问题,也许还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丹师附小需要名师,需要大师,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真正的的名师、大师。

让我们一起努力!

  2.明确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走出教学艺术缺乏的“高原期”。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因此我们要抓住本源,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加强文化底蕴的积淀,如教材研读,独立备课,教学机智,教学反思等等,要分析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要主动地选择不同课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进行多式化教案设计,然后大量地进行教学实践。

  3.探求专业成长的“发展点”——继续教育要终身化,走出专业知识缺乏的“高原期”。

  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跟不上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时代因素。

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不断地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目前就应该多一次相关“活力课堂”的学习与思考。

  4.寻求专业成长的“契合点”——培养合作意识,走出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的“高原期”。

  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师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教师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工作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而加强沟通,真诚相待,寻求合作,坚持团队作战,既其乐融融又事半功倍。

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以及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现在很多备课组的合作状况是不错的。

让我们记住:

一个人走太寂寞,就让我们一起闯。

  5.确立专业成长的“支撑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走出教学自我诊断缺乏的“高原期”。

教师要勤于总结,参与课题研究,让家常课课题化,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由此才能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素养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

作为在“责任田”中耕耘多年的教师,要尝试改种“试验田”,逼自己集中精力,释放潜能,重燃创业的激情,激发争先的斗志。

既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在“高原期”改种一分“试验田”,同样也能收获满园春色!

  作为学校,各分部应该就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切实做好以下6件事:

  1.创设外部环境。

学校将继续营造开放的、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氛围,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民主、人文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从情感上关心教师,在事业上支持教师,继续倡导“让附小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的教师文化。

学校还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

  2.完善评价机制。

各分部要加强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估,打破平均主义,杜绝论资排辈现象,创造合理的机制,实行公开、公平竞争。

在评价过程中,既面向全体教师,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既注重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等。

将每月家常课考核、每周重点一课、每日巡课、备课组磨课与不定期查课有机地整合,全力引导教师上好家常课。

  3.倡导终身学习。

一是不断学习。

只有回归研修,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不断反思。

反思,既为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又为寻找更佳的教育、教学方法。

反思最重要的是让教师能认识自己,促使教师尽快走出“高原”,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是不断实践。

教师应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案、认真教学、参加课题研究等来充实自己教学生活。

要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4.打造发展团队。

要让教研组、备课组成为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形成学习共同体。

应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开展教科研沙龙、听课、评课、说课、专题研讨、案例征集等教学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

充分利用好吕同德德育名师工作室、徐梦吟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些优质平台,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要将“附小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作为团队建设、团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5.加强专业引领。

行政人员要深入一线,多种渠道了解教师,帮助教师克服专业发展障碍。

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进行差异化培训,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通过实施“名师工程”,让那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渴望成为名师而且乐意帮助同伴的教师率先成长起来,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拉动效应”促进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6.搭建流动平台。

充分利用“鲇鱼效应”,继续在全辅导区实行人员合理流动机制。

(今后丹师附小教师申报中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完小工作经历。

  四、立足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品牌

  如果说前几年我们比较注重的是规范的话,那么今后一段时间我们会更多地主张特色品牌,强调文化战略。

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整体风貌,往往具有显著的育人效益。

而文化则是一种土壤,是一种氛围,它会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进行无声的熏陶和同化。

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打造鲜明的学校特色一直是我校近几年的工作重点。

  根据09年丹阳教育区域品牌战略对各校特色打造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经慎重思考,多方论证,提出了以德育特色为抓手的学校品牌打造规划。

我们的口号是“让文化德育成为新时期附小的一张名片”。

我校这一次“文化德育”地特色打造充分体现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一是在原来的“以礼立人,正则育人、武术育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校本性行动研究,二是提出了“文化德育”的新概念、新思路具有创新性。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真正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说到底是他的个性文化。

我也一直以为优秀的学校文化才是学校真正的卓越品牌,才是打造学校特色的根基。

常言道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文化才是学校竞争力之核心,是学校管理的法典,是管理好学校的金钥匙。

学校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高于经验的管理、强制性的制度管理,甚至还优于马上要实行的绩效管理。

从这一个纬度上看,文化德育特色打造作为附小最终实现文化管理的试验区或切入口,其意义不言而喻。

  所谓文化德育,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

通过积极文化的引领和有目的的组织学习,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能够主动地、有效地体验和吸收,从而达到滋润学生心灵,培育良好品质的教育目的。

其中文化与德育有机融合,文化是途径,德育的旗帜,育人是根本。

  文化德育主张“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启发学生主体的德育建构,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坚持从道德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切身感悟。

文化德育真正体现了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意义,对学生的一生成长与发展产生持久、全面的影响。

  我校“文化德育”特色的打造,目前已经形成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四级网络,六项专题。

一个目标:

这是文化德育的终极目标——

  “培育合理儿童”,把儿童当作儿童,用文化滋养和浸润,让儿童在文化中自主建构和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附小文化特征的人。

两大支柱:

一是人员平台——吕同德德育名师工作室,兵强马壮,资源丰厚;二是科研舞台——省级课题《小学校本文化德育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课题)。

四级网络:

核心组重

  “导”,专题组重“研”,骨干组重“行”,研训组重“训”,全体教师,人人参与。

五项专题:

  “礼仪文化育人、正则文化育人、课程文化育人、心育文化育人、武术文化育人。

”在今后几年中,文化德育特色的创建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