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419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哲理 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理 诗词鉴赏.docx

《哲理 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理 诗词鉴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理 诗词鉴赏.docx

哲理诗词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

一.【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

(1)从事物普遍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

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

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诗中深刻地说明了: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

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

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

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

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

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

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一针见血地指出:

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

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

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

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

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

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

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

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

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

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

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练习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化

7、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1)(4)B、

(2)(3)C、

(1)(3)D、

(2)(4)

8、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化D、只见相互化,不见相互依存

9、杨万里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11、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12、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13-14题。

13、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14、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15-16题。

15、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16、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普遍B、变化发展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20、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21、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2、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23、毛泽东诗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6、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27、毛泽东诗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8、清代赵翼有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

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字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9、原上草变成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3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B、

C、

D、

32、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