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99105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ppt

一、命题指导思想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011年考试说明,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变化的考点,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原:

秦朝的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中央官僚机构包括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

基本结构: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中国古代史,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

小农经济的含义1)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内容: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具有落后性。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4)不利条件: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历史地位: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3、重农抑商原:

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它与封建制度相始终,这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2)演变:

战国商鞅变法提出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政策,如: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明太祖、雍正帝)3)评价,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原: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背景: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仕者亡”的说法。

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C,政治与文化上的礼崩乐坏,代表人物:

A、儒家:

孟子、荀子,注意荀子观点:

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B、墨家:

墨子,墨子的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2)主张“尚贤”“尚同”,政治思想,(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墨子思想的影响,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C、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1、庄子:

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与老子合称“老庄”。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3)天与人“不相胜”,

(1)“齐物”: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2、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美学,反政治的人格导向是隐逸的文化心态。

即“出世”。

D、韩非与法家,1、韩非的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道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含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世界古代、近代史,6、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原: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

1世纪后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统治不同的民族。

为了维护庞大的帝国统治,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公民法与万民法的本质区别:

适用范围不同,7、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历史背景:

1、必要性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对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

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出现“寻金热”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造成上路不畅直接原因4)宗教因素:

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精神动力),2、可能性(条件):

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造船技术的提高,多桅帆船;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地圆学说等),意义:

积极影响:

1)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地理大发现,结束世界孤立状态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发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

一方面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的联系;另一方面开始了和美洲的交往;贸易数量和种类增加,出现了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区,4)引发“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欧洲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远远超过了商品交换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结果引起价格的高涨)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影响:

对殖民地而言是空前的灾难;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8、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

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工厂所需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必修二P32地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迅猛更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汽车、飞机的出现,火车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亚非拉的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掀起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原:

中共一大背景:

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国际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1921年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南湖游船上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决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

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近代史,10、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

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防御阶段);潘家峪惨案(河北省;1941年相持阶段);石井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等;,11、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

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防御阶段:

1946.6-1947.6反攻阶段:

1947.6-1948.9决战阶段:

1948.9-1949.1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军挺进中原,主力打到外线,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内线作战,意义:

战略反攻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时机成熟;,12、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原:

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背景:

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奠定思想基础3)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有识之士惊醒,这是“开眼看世界”的直接原因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

林则徐:

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各国律例,魏源海国图志作用:

1)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思想准备;3)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3、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严复:

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批判君权,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动摇君权论基础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他抨击顽固势力,他的思想被成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梁启超:

变法通议抨击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必然,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背景:

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国外资本主义列强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影响:

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世界现代史,15、新经济政策原: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背景:

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内容:

1)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工业方面:

解除了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3)在经济管理上: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由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4)在贸易方面: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5)在分配方面: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实质: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有限度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市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积极作用:

1)符合苏联当时国情,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为以后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经验。

评价:

1)是列宁对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后来过早的终止了。

16、“斯大林模式”原: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背景:

落后的经济和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首创,没有经验、模式可供借鉴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评价1、历史功绩: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奠定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大量各方面专家2、主要弊端政治:

高度集权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1)经济: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排斥市场,忽视客观规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挫伤了农民的生严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总括: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来严重阻碍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源。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革适应。

17、赫鲁晓夫改革原: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背景:

1)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苏联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3)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4)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目的:

直接目的:

医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本目的:

发展苏联经济内容:

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和评价:

1)失败原因:

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评价: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一味否定斯大林,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经济上:

农业(种植玉米运动)和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1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原: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呈衰退趋势;目的:

为扭转苏联经济发展的衰退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主要内容: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经济改革结果: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但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政治改革的结果:

苏联国内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更加严重。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1988年,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19、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原:

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新变化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盛行“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出现了“新经济”表现:

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快速增长“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复苏,低速的持续增长“混合经济”20世纪90年代繁荣,20、“冷战”局面的形成原:

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冷战局面的开始: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最初信号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2)美苏冷战的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

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北约的建立:

1949年,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加剧了“冷战”的程度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苏联倡导成立华约的建立:

1955年,苏联倡导成立。

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原: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欧共体:

1951年4月建议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称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签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欧元问世:

欧元特点:

体现欧洲的文化特色;体现个成员国之间的开放与合作欧元作用: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2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原: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背景: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搞建设。

依赖美国保护和扶持,发展对外经济外向型经济重视教育。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基。

表现:

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两极格局解体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等,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初步建立(1949年):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职能改变(1954年):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中国现代史,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创立的标志:

1954年9月、北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性质:

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规定了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3)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是人民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表现,2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原: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间30年真正的停火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3)20世纪90年代初,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大陆)相继成立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5)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连握手”,2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最有利于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地位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致于孤立。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27、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国际维和、国际裁军、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等)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共识”2001年,中、俄、哈、吉、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8、中共八大原: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背景: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建立2)内容:

分析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确立党的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

(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邓小平恢复工作,全面整顿组织政治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2)内容:

结束“两个凡是”的错误标准,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的“左”倾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1)确立过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1992年十四大)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2)意义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