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309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docx

病理学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I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由普通病理学(GeneralPathology)和系统病理学(SystemicPathology)两部分组成。

病理学以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同时又是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根据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病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第7版教材编写。

总教学时数为88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实习30学时。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眼视光、法医、麻醉、影像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二、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疾病的病因与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学习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法医学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要求

1、基础理论方面,病理学总论的学习总体上要求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病理变化及病变的转归;在病理学个论的学习中,除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概念之外,还强调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

2、基本技能方面,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3、了解尸体解剖的目的、意义及操作方法。

了解临床病理标本的正确处理方法。

了解病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及相关问题说明如下:

⒈大纲的每章节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

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分为核心(下划实线标示)、重点内容(下划虚线标示)和一般内容。

⒉教师在保证讲授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专业的要求适当的调整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

⒊教学参考学时88学时,理论与实习比例是58:

30;即理论课时58学时,实习课时30学时。

 

II正文

绪 论(1学时)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4学时)

一、教学目的:

认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和损伤性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掌握适应、变性和坏死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以及类型,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

⒉掌握常见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⒊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⒋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⒌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⒍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教学内容: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形态变化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

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2学时)

一、教学目的:

认识和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的方式,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肉芽组织。

⒉熟悉再生、修复的概念,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

⒊熟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⒋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教学内容: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潜能。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功能,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学时)

一、教学目的:

认识和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的概念、形态特点和后果。

理解和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

1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

2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条件3栓塞概念和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及其后果。

2.熟悉:

淤血的原因及其后果;熟悉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熟悉梗死的形态学特征;熟悉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

3.熟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的相互关系、熟悉栓子运行方向、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

三、教学内容:

  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出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方向,栓塞的类型。

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病变。

                                     

第四章 炎症(5学时)

一、教学目的:

认识炎症的本质、炎症的基本病变。

熟悉掌握炎症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类型、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掌握炎症介质的概念

3.熟悉各种炎症细胞。

4.熟悉炎症的结局、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5.熟悉急性炎症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6.了解炎症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炎症的概念,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急性炎症过程及其发生机理,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

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 肿瘤(7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

良性瘤与恶性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⒉掌握肿瘤的形态特点、异型性。

⒊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⒋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

⒌掌握癌与肉瘤的区别。

⒍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

⒎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

⒏熟悉肿瘤的分类、分级、分期和常见肿瘤形态特点。

⒐了解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

⒑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癌与肉瘤的区别。

常见肿瘤的举例:

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5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该章内容的基本病理改变、病变发生发展及后果。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

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⒉掌握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变及临床表现;心肌梗死形态特点,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⒊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

了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⒋熟悉风湿病的基本病变,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后果,了解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和关系;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⒌熟悉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⒍了解冠状动脉性猝死、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⒎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

三、教学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5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熟悉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⒉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熟悉矽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

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⒊熟悉肺癌和鼻咽癌的形态特征。

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三、教学内容:

肺炎的类型;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6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肠道肿瘤)和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病变特征以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

⒉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

⒊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

⒋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原发性肝癌的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

⒌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胃肠道肿瘤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

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三、教学内容:

  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胃癌、大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二、教学要求:

熟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类型,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及常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临床特点。

了解淋巴结良性增生、髓系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三、教学内容:

 恶性淋巴瘤的概念,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淋巴结良性增生、髓系肿瘤的分类。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变特点及病因发病,了解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变特点及病因发病

2.了解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三、教学内容: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变特点及病因发病以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4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⒉熟悉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肾盂肾炎的病因和感染途径;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3.了解肾小球肾炎病因、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

  肾小球肾炎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4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生殖系统及乳腺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宫颈癌、乳腺癌和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特征。

⒉熟悉子宫颈癌、乳腺癌和滋养层细胞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⒊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

三、教学内容: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和蔓延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卵巢肿瘤类型,上皮性肿瘤、性索间质、生殖细胞肿瘤的病变特点。

乳腺增生性疾病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

⒉熟悉甲状腺肿的分类、病理变化。

3了解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三、教学内容:

  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

⒉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⒊了解常见神经系统肿瘤的形态特征。

三、教学内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常见神经系统肿瘤的病变特点。

  

第十五传染病(5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结核病、伤寒、细菌性痢疾、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病因发病、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⒈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⒉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病变特点;各类传染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及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结核病、伤寒、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

三、教学内容: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

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

十六章寄生虫病(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肠阿米巴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要求:

熟悉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病理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肠外阿米巴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血吸虫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

三、教学内容:

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

肠外阿米巴病

血吸虫病病因及感染途径,基本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第十七章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自学)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

由温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3、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自学为辅,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

实验类型以自我观察为主,实验提供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和病理学网络实习课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3)辅导形式:

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4、考核办法:

(1)考试目的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程的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考试督促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消化掌握,为进入临床医学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复习考试对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常见的重要疾病的名词概念、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等知识要点均能较清楚地掌握。

(3)考试内容与范围

考题内容以教学大纲重点内容为主,一般内容为辅,不超出病理学课程内容范围。

(4)考核分理论和实习考试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采用理论闭卷笔试(期末占80%);实验标本考试(占10%);平时成绩(占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