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594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docx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

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

电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

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

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

信息和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

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使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

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

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

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

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

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基础。

(2)小型化。

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和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

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使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5)系统化。

将分散的信息产品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产品,方便使用,提高效率,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使用的另一个趋势。

有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概括为“3C”革命,即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

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集成使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即“3A”革命。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使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科学化。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中,科学理论和实践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科研成果渗透到技术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

(2)群体化。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愈加深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愈带有综合性,涉及范围就愈广、难度就愈大,这就必须依赖多学科、多技术形成的技术群来解决。

(3)智能化。

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语音处理、图像识别、软件代理、搜索引擎技术等。

(4)高新性。

信息革命的高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高驱动,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二是高增值,信息技术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

三是高智力,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技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智力。

四是高战略,信息技术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区域或行业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

五是高风险,信息技术的探索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任何一项开创性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风险。

六是高时效,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市场竞争激烈,时间效益特性突出。

二、信息化

“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关注并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源于信息技术发展波浪的两次高潮。

其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和迅速普及。

其二就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和活动。

我国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国家信息化的内涵: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使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并提出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国家信息化建设24字指导方针;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6大要素;提出了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开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由此可见,信息化是一个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揭示了由信息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

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以信息技术制造、信息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

信息化使得一些新的行业产生并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信息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革命。

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形态所改变。

最后,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信息化使我们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它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非物质性。

在信息社会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物质重要性在减轻或消失。

人们会花钱买创意、娱乐、式样、便利、速度、创造性和美观。

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代理服务、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

(2)超时空性。

由于网络的存在,到处都是以光速传输的信息,它们无视空间和地域,时空距离被消除,地球变成了“村”。

(3)可扩展性。

因为信息可以共享且便于传播,所以信息社会具备某种“无限可扩展性”,传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等都受到重要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在给人类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许多问题,从而对人类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结合信息化实践,对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系统探索,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探讨一个具体组织在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策略和方法,从而诞生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学科。

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第2节信息

信息是当前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大多数人把它和消息、情报等同看待。

但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解释。

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科学内涵却极为丰富和复杂,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

一、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通信科技工作者,他们关心在利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如何将发信者所发的信息进行编码;如何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电磁波信号准确地传输到遥远的接受者;如何将电信号回译成接受者可理解的信息等。

他们关心的如何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而不是信息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深入研究通信问题,他们必须研究信息的本质及其度量方法。

1928年,美国人Hartley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最早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和“信息量”的概念。

指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信息量的大小。

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Shannon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以概率论为工具,深刻地阐述了通信工程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熵)程度的减少。

Shannon认为:

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两个通信者之间不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没有必要通信了。

通信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正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并用概率建立起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而控制论的奠基人Wiener则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并指出“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适应外界环境的偶然性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有效生活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全信息”理论,第一次把信息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无约束的本体论层次和引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层次。

从本体论客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

而从认识论主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二、信息的性质和分类

1、信息和物质、能量的关系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中物质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

信息和物质和能量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信息来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信息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另外的物质中,相对独立地存在。

承载信息的物质被称为媒体或介质,媒体可以是源物质,也可以是其他物质。

信息和能量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又需要信息来引导。

但信息和能量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而能量是事物做功的本领,为事物的运动提供动力。

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物质、能量、时间或其他。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表达的就是这种转换关系。

正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开发或节约更多的能量,节省更多的时间。

2、信息的性质

(1)信息是普遍的和无限的。

信息的普遍性体现在它无处无时不在。

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事物发生变化,就有信息。

而客观事物是无限的,所以它所产生的信息必然是无限的。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实在信息是无限的。

对于具体的认识主体而言,实得信息不仅有限,有时甚至是稀缺的,所以有了信息资源的概念。

(2)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于源事物。

信息产生于物质且必须依附于媒体。

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象、气味、形态等形式来表现。

信息是内容、媒体和形式的统一体。

(3)信息可以共享。

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内容可以游离开媒体被无数个使用者多次分享使用。

共享性是信息不同于一般物质的本质特性,这种天然的本质特性使信息很容易被非法使用。

所以,信息产品的产权保护是当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

(4)信息可以变换。

信息的可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以被转换成其他的形式存储在媒体中。

信息变换是最基本的信息处理手段,信息的可变换性被广泛使用于信息编码、压缩、加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

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可以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

时间性上的传递称为存储或转储;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

信息的传递性使得人类知识得以积累和传播,人和人能够信息交流。

但信息传递并不增加固有的信息量,相反,由于噪声干扰的影响,信息量还可能减少。

(6)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

信息的动态性是指信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失去效用。

(7)信息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

信息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是非常具体的,可以被感知和处理。

人们可以利用其感觉器官或借助传感装置,实现对事物状态及其变化的感知,并根据需要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存储、传输、提取、变换、加工、检索、显示和利用等处理活动。

3、信息的分类

(1)按存储信息介质划分

按照记录存储信息的介质类型,信息可分为:

书写介质信息、磁介质信息、电介质信息、光介质信息、声介质信息、实体介质信息等。

(2)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上看,信息可分为:

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气味信息、形态信息等。

(3)按信息记录方式划分

按照信息的记录方式,信息可分为:

实物型信息、记录型信息、智力型信息。

(4)按信息源顺序或信息效用层次划分

按照信息源的顺序,信息可分为:

原始信息、再生信息。

其中再生信息按信息的加工处理深度又可分: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按照信息的效用层次,信息可分为:

迹象信息、事实信息、知识信息、智能信息等。

(5)按信息生成的范围划分

从信息的生成范围看,信息可分为:

宇宙空间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脑信息等。

(6)按使用领域划分

按照社会的分工原则,信息可分为:

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商业信息、科教信息、文化信息等。

4、相关概念

(1)消息和信息

消息和信息无大区别,都有“音信”的含义。

一般把消息当做信息的俗语,信息看做消息的学名。

但消息只有定性描述,而信息有定量计算。

(2)情报和信息

情报是对某人(或组织)有特殊意义的情况汇报。

本质上,情报属于认识论层次信息,且人们更加关注其价值,也就是说,情报是对主体有特殊意义的信息。

但反过来,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情报价值。

(3)数据和信息

数据通常是指未被加工的原材料,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起到“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所以,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而数据不一定是信息。

(4)经验、知识、智能和信息

经验、知识和智能都是信息,反之不然。

信息只是它们的原材料,即经验、知识和智能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才能得到。

三、信息的测度

目前,信息的测度即信息量的计算主要限于语法意义上的计量。

1、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中,常用的信息测度方法是按反映信息内容数量的数据所占计算机存储装置空间的大小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

这是一种基于数据量的信息量测度方法。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字母数字编码标准是ASCⅡ。

每个数字、字母、专用符号,需要8位二进制位(一个字节)存储,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

计算机中基于数据量的信息量测度常用单位包括:

B(字节)、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吉字节)等。

对于用计算机处理的文本信息可以利用ASCⅡ码可以很容易计算其信息量。

而对于非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一般直接用发行种类、发行量或文本字数来进行测度。

2、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

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方法主要用于随机型语法信息量的计算。

如前所述,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而世间事物繁多且相互联系,所以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一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Shannon发现有一类变化具有一定统计规律,可以通过大量重复性试验得到稳定的发生概率,从而可以用概率计算消除这类不确定性的信息量。

设事物(信息源)存在的状态为x1,x2,……,xn,它们的出现概率为p1,p2,……,pn,满足下列条件:

n

0≤pi≤1i=1,2,……,n且∑pi=1

i=1

则信息源发出的信息量为:

n

H(p1,p2,……,pn)=-∑pilogpi

i=1

上述公式即为Shannon熵公式。

因为-logpi是状态i出现时的信息量,所以H(p1,p2,……,pn)实际上为各状态信息的平均信息量。

当状态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i=1/n(i=1,2,……,n)时,Shannon熵公式可表示成:

H=log(n)

即Hartley公式,也就是说,Hartley公式是Shannon熵公式的特例。

例:

假设我们想告诉A甲地的现状,已知甲地共有8种状态,每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即1/8。

则当我们告诉A,甲处于某个状态i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是:

H=log(8)

当log以2为底时,H=log2(8)=3。

这个3正好是要传8个状态的二进制位数,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在信道上传送3位二进制那么多的信息量,即可告诉A“甲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甲的各个状态发生的概率不相等,说明我们对甲的状态有些了解,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甲地某个状态的概率为1,其余状态的概率都为0,也就是说A已经知道甲处发生了什么事,此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为:

n

H(p1,p2,……,pn)=-∑pilogpi=log1=0

i=1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告诉A什么。

如果是某个中间状态,例如,甲处有4种状态的概率为0,另外4种状态的概率各为1/4,那么,此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是:

n

H(p1,p2,……,pn)=-∑pilogpi

i=1

=4×(1/4*log4)=log4

当log以2为底时,H=log2(4)=2。

即只要用2位二进制即可告诉A甲处于什么状态。

四、信息功能和过程

1、信息功能

信息有着广泛的用途,钟义信在他的《信息和信息化》一书中把信息的功能概括成八个方面:

信息是存在的资源,信息是知识的源泉,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是控制的灵魂,信息是思维的材料,信息是实际的准绳,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信息是组织的保证。

并说“如果愿意和需要,还何以列出许多功能”。

钟义信认为:

信息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是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归纳算法被加工成知识,并针对给定的目标激活成为求解问题的策略,按照策略求解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改造(优化)世界的功效。

2、信息过程

信息过程就是信息按照一定逻辑从原始信息经过逐步处理成为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和策略信息的过程。

信息过程一般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再生和信息施效(利用)等环节。

从以上讨论中,需要把握两点本质的认识:

(1)信息是有用的资源,其本质是“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

但它是有层次的,最有效用的信息是知识和智能(或策略),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高层次的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过程完成。

众多环节、多层次的信息需要人们的管理,这便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3节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简称IRM)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一门学科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霍顿提出的。

一、信息资源

1、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换句话说,资源就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经济学赋予资源三个基本属性:

(1)需求性。

资源有用体现在它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所以需求性也被称作有效性或效用性。

需求性决定资源的功能和利用方向,刺激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并大量消耗资源。

(2)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资源是有限的,使用资源是受到限制的,它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特征。

换言之,经济学认为只有具有稀缺性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资源。

(3)可选择性。

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之分,不同的资源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故资源是可选择的。

由于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资源可分为:

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类。

其中,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

从社会属性角度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等。

从循环使用角度看,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经过人的努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可以得到增加和改善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资源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可能经过人的努力得到增加的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2、信息资源

把信息看做信息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而且包括知识、经验、技术等非物质的信息形态。

信息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支柱性资源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

由于信息具有媒体依附性、时效性等特点,信息的丰富和快慢和否,不仅依赖于信息本身,还和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信息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者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响。

因此,信息资源被扩大为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的集合。

目前,虽然信息资源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基本上可以把它归纳为狭义信息资源和广义信息资源两种。

狭义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单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

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复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外,还具备以下特性。

(1)不可分性。

首先,作为一种资源,信息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分的。

信息生产者为一个用户生产一组信息和为多个用户生产同一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几乎是相同的;其次,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也是不可分的。

只有将组成信息产品的各种要素集合使用,才能最直接地发挥其价值,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信息资源的不可分性导致了广义信息资源概念的产生。

(2)积累性或非消耗性。

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它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耗,信息资源可以不断积累,甚至可以再生,也就是说,利用越多,产生新信息越多,效用发挥越充分。

(3)认知相对性。

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或组织在不同的时间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4)不同一性。

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格在1966年提出:

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对某一特定的信息资源,它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特性的内容的集合决定了信息资源的价值含量。

(5)驾驭性。

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能量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都需要依靠信息的支持。

信息资源的这一重要特性,使它在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基本上就是信息过程,具体的物质和能量的形式都只是支持信息过程的手段,只有信息才是主导。

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看,信息资源习惯上被分为多种类型,它是识别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

从社会组织属性角度看,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等三类。

从增值状况看,信息资源可分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和增值性信息资源。

从可利用的范围看,信息资源可分为公有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