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9731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docx

关于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二

4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正确运用

机会成本分析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留存收益成本分析、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等方面。

4.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4.1.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固定资产投资划分为采纳与否投资和互斥选择投资。

采纳与否投资决策是指决定是否投资于某一项目的决策。

互斥选择投资决策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中,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决策。

这就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间存在着机会成本分析。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

其他投资机会可能取得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

4.1.2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的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

以上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

重点是固定资产比重大造成了总资产周转率相当低,影响了整体经营效率,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价值创造的能力。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轻率拍板,而必须按特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

4.1.3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净现值法

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指标很多,其中贴现现金流量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一类比较理想的指标。

在这里选择了净现值法来分析评价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在现金流量的计算中,为了简化计算,一般都假定各年投资在年初一次进行,各年营业现金流量看作是各年年末一次发生,把终结现金流量看作是最后一年末发生。

净现值(NetPresentValue,缩写为NPV)是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其计算公式为:

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初始投资现值,在 

 式中,NCF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k——贴现率;n——项目预计使用年限;计算净现值设定的折现率是投资某项目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率,通常采用资本成本率。

净现值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法,项目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原始投资现值合计的差额。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t——第t年的原始投资;s----建设期

净现值是投资项目投产后所获得的净现金流量扣除按预定折现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或资本成本(即投资者的必要收益),再扣除原始投资的现值(即投资的本钱),在建设起点上所能实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

所以说净现值是投资项目所增加的企业价值。

当NPV=0时,表明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内部报酬率)等于设定的折现率。

当NPV>0时,表明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内部报酬率)大于设定的折现率。

当NPV<0时,表明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内部报酬率)小于设定的折现率。

4.1.4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决策

虽然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但不能揭示各个投资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是多少。

这里只考虑了该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出成本,而没有考虑放弃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

净现值大于零只说明该项目预期可以实现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但并不一定是能为投资者带来最高报酬率的项目。

仅以净现值来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很可能使投资者丧失报酬更高的好项目。

要使是投资者获得最高报酬率则应该与项目的机会成本再做比较。

在这里我认为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

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与其项目的机会成本作比较,如果净现值做大的项目还是比其机会成本现值还要大,则项目可取,否则再做其他考虑。

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净现值法的基础下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投资方案。

这也是收益率法则,固定资产投入的收益应高于资本的机会成本。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分析,要求决策者充分考虑经济资源的多用性,不要局限于对单一用途的分析评价,而应尽可能多地提出备选用途结合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使投资者不至于丧失最佳投资机会。

4.2留存收益成本分析

4.2.1利润分配的机会成本

内部积累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本来源,而占内部积累绝对比例的是留存收益。

因为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也不需与投资者签订某种协议,又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其他限制,留存收益从而越来越受到企业代理人的偏爱。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存在不花费任何代价就可以使用的资金。

因此,留存收益即便没有筹资费用,也有资金占用费,即存在着机会成本。

企业留存收益,等于股东对企业进行追加投资,股东对这部分投资与以前缴给企业的股本一样,也要求有一定的报酬。

所以可以认为留存收益是仅次于普通股成本的高成本融资方式。

4.2.2留存收益的概念

留存收益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但由于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或由于法定的原因等,没有分配给所有者而留存在公司的盈利。

根据《公司法》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依据公司章程等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时,一方面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将当年实现的利润留存于企业,形成内部积累,成为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分配利润或股利后的剩余部分,则作为未分配利润,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这部分同样成为企业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

其中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累积盈余,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可以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也可以决议用盈余公积派送新股。

盈余公积中有三项:

法定盈余公积,公益金和任意盈余公积。

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是国家规定的,按照税后利润的10%计提(非公司制企业也可按照超过10%的比例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由公司的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决定。

这两项公积可以用来弥补公司亏损、转增资本等。

公益金按照税后利润的5%-10%提取,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

在做完所有的利润分配后,如果还有剩余,则称之为未分配利润,这时候将之转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又可以用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转增实收资本、弥补以前年度的经营亏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分配。

由于未分配利润相对于盈余公积而言,属于未确定用途的留存收益,所以,企业在使用未分配利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受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比较少。

4.2.3留存收益的性质

企业将本年度的利润部分甚至全部留存下来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企业有利润,但企业不一定有相应的现金净流量增加,因而企业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将利润全部或部分派给所有者。

而且法律法规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和要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限制企业将利润全部分配出去。

《公司法》规定,企业每年的税后利润,必须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

还有就是企业基于自身扩大再生产和筹资的需求,也会将一部分利润留存下来。

4.2.4留存收益的经济决策  

从表面上看,企业的确没有为留存收益直接支付任何费用,但从留存收益的缘由来分析,在企业经营效益一定的情况下,留存收益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所采用的股利政策,而股利政策的决策者是大股东,也就是说股东自己决定是否将一部分投资收益再投资于企业。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怎么可能无偿地将这部分资金让渡给企业使用呢?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减少在企业的留存收益,就可以利用其换来的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得其他的报酬。

这就是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

股东留存收益的这部分资金投入与原来的普通股资金投入没有两样,他们会要求获得同样的投资回报。

与普通股不同的是,这种投资回报要求不是直接向留存收益资金支付报酬,而是通过提高未来的每股收益,进而增加每股股利间接实现的。

所以决策者会结合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来做出决策,进而如何进行利润的分配。

 

4.3现金持有量投资决策

4.3.1现金持有量的机会成本

企业置存货币资金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

由于置存现金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其他收益的投资,丧失再投资的机会及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形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即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报酬,通常按有价证券的利息率计算。

由于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这种成本在数额上等同于资金成本。

4.3.2现金持有量其他有关成本

其一是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即是将有价证券转换为现金的交易成本,如经纪人费用、捐税及其他管理成本。

假设这种交易成本与交易次数有关,交易次数越多,成本就越高。

其二是短缺成本,是指因缺少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发生的丧失购买机会、造成信用损失和得不到折扣等成本。

其三是管理成本,即是企业持有现金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安全措施费等。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能理解到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就越高,但短缺成本或转换成本就越低;现金持有量越小,机会成本也越小,但短缺成本或转换成本就越高。

而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它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

4.3.3企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模型

目前企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即:

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货币资金周转模式、随机模式。

1、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企业置存货币资金的各相关成本,测算各相关成本之和最小的货币资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在成本分析模式下不存在转换成本,故应分析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机会成本随着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增大而增大,可以理解公式为:

机会成本=货币资金平均持有量×有价证券利息率。

管理成本由于是固定成本,因而是一项无关成本,按理说在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但成本模式下算总成本的大小,仍把它考虑在内,当然对决策结果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短缺成本随着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增大而减少,当货币资金持有量增大到一定量时,短缺成本将不存在。

如下图:

1.1

图:

1.1

成本分析模式下的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可用编制货币资金持有成本分析表来确定。

决策者可以在财务管理中首先根据不同现金持有量测算并确定有关成本数值,然后按照不同现金持有量及其有关成本资料编制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

如下表:

1.2,最后在测算表中找出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

  表:

1.2--某企业货币资金持有成本分析表

单位:

万元

项目

资金持有量

50

60

70

80

机会成本

5

6

7

8

管理成本

1

1

1

1

短缺成本

3

1

0.5

0

持有总成本

9

8

8.5

9

由此可看出在成本分析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上述例子企业最小持有总成本为8万元,所以持有60万元货币资金最好。

2、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表示企业持有一部分现金就像企业持有一定的存货一样,为了生产和交易的需要,都有一个最佳的持有量,并且按此数量确定的目标现金余额。

运用存货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是以下列假设为前提的:

其一企业所需要的现金可通过证券变现取得,且证券变现的不确定性很小;其二企业预算期内现金需要总量是可以预测的;其三现金的支出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而且每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均通过部分证券变现得以补足;其四证券的利率或报酬率以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费用可以获悉。

如果这些条件基本得到满足,企业便可以利用存货模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存货分析模式下有两项相关成本:

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

置存成本即是本文所说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置存货币资金而丧失的将这些资金投资于证券可得到的投资收益,此项成本与有价证券收益率有关,也与置存货币资金的平均余额有关。

交易成本即是转换成本,是指与交易次数成正比的经纪费用。

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若每次抛售有价证券金额大,会使货币资金平均余额大而增加置存成本,但会使交易次数少而减少交易成本;反之,若每次抛售有价证券金额小,会减少置存成本和增加交易成本。

存货分析模式旨在使相关总成本,即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化。

假设下列符号:

TC——存货分析模式下的相关总成本;

T1——相关的置存成本;

T2——相关的交易成本;

C——一次交易资金量,也即企业最高货币资金存量;

i——有价证券收益率; 

T——一个周期内货币资金总需求量;

b——有价证券一次交易固定成本

可得到结论:

这里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即一次抛售有价证券的金额,也即企业库存货币资金的最大值。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某企业预计1个月内经营所需货币资金约为800万元,准备用短期有价证券变现取得,证券每次交易的固定成本为100元,证券市场年利率为12%。

则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是:

4.3.4现金持有量的经济决策

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会产生过多的机会成本,过少则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缺乏必要的现金也不能应付日常业务的所需从而使企业蒙受另外的损失。

现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持有现金的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其确定要在持有过多现金产生的机会成本与持有过少现金而带来的短缺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那些采用定购、定产、定销的企业和收支相对固定的非盈利性组织才适合采用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中的现金周转模式,因为应用假设条件也过多,而大多数企业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同时也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中的随机模式需要的历史资料比较多,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虽然计算结果较为符合但实际很难在实践中很好地将这种方法彻底地贯彻下去。

我们企业在对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进行估计和预测时,不要求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地准确,只有在实行电算化的企业中才可能实现。

所以在现金持有量决策上我建议使用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简单快捷正确评估机会成本,从而使持有现金的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

4.4应收账款决策

4.4.1应收账款决策中的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是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

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机会成本率有关。

企业为了促销而采用信用政策,这便意味着它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而相应要长期地为客户垫付一笔相当数量的资金。

这笔资金如果不投放于应收账款上,可用于其他项目或存入银行而获取收入,如投资于有价证券便会有利息的收入。

对于机会成本率的确定,有的采用资金成本率,有的采用有价证券年利率,还有的采用企业要求的必要投资报酬率,三者得出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如果企业的确拥有再投资机会,该投资机会预期使企业获得的报酬不低于必要报酬率,此时用必要报酬率较为合适;如果企业通常将临时性的剩余资金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则应选择有价证券利率;如果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是企业专门筹措的专用资金,则应选择资金成本率。

4.4.2.应收账款其他有关成本

其一是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一般来讲,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在一定数额下是相对固定的,但当一定时期企业应收账款有很大变化时,其管理成本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如收账费用会明显随着应收账款增加而大大提高。

其二是坏账损失成本。

坏账成本是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这一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数量同方向变动,即应收账款越多,坏账成本也越多。

 

4.4.3应收账款政策

应收账款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收账政策。

1、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预计坏账损失率来表示。

信用标准是企业评价客户等级,决定给予或拒绝客户信用的依据。

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惠时,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信用条件。

2、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是指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支付货款的时间间隔。

通常延长信用期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从而增加销售收入,但不恰当的延长信用期限,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一是延长货款收账期,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相应增加,引起机会成本增加,二是引起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的增加。

因此企业为加速资金周转,尽快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一般在延长信用期限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客户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折扣。

现金折扣实际是对现金收入的扣减,企业决定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大程度的现金折扣,应重点考虑提供折扣后所得的收益是否大于现金折扣的成本。

同延长信用期限一样,采取现金折扣方式在有利于销售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即给予现金折扣造成的损失。

如果加速收款带来的收益能够补偿现金折扣成本,企业就可以采取现金折扣方式,否则是不恰当的。

所以在信用期限上决策应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机会成本,决策步骤如下表1.3

表1.3--决策步骤

1.计算实施新信用政策后增加的利润

增加的利润=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变动成本

2.计算实施新信用政策后增加的成本费用

资金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增加的机会成本=新信用政策占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原信用政策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收账成本和坏账损失

收账成本是已知的,坏账损失可以根据坏账损失率计算。

现金折扣

 增加的现金折扣成本=新的销售水平×享受现金折扣的顾客比例×新的现金折扣率-旧的销售水平×享受现金折扣的顾客比例×旧的现金折扣率

3.计算改变信用期增加的税前损益

增加的税前损益=利润增加-成本费用增加

4.决策

如果改变信用期的增加的税前损益大于0,则可以改变,增加的越多的方案越好

3、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从债务人那里收取超过或没超过正常的赊销期限的款项的程序。

通常在一定限度内,收账成本越多,措施越得力,坏账损失与机会成本就越小,但二者并非呈线性关系。

最初支付的收账成本不会使坏账和机会成本大量减少,随着收账成本陆续增加,坏账和机会成本会有较大幅度减少,产生越来越大的效应。

收账成本的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即到达饱和点后,其对进一步降低坏账损失的效力就会逐渐减弱,以至得不偿失。

合理的收账政策应该使坏账和机会成本的减少大于收账成本的增加额。

4.4.4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

1、根据销售额来计算机会成本,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

具体分析如下例:

某企业赊销一笔产品,产品固定成本F0为10000元,应收账款销售收入S0为100000元,利润P为10000元,信用条件C0是要求30天内付清,但平均收现期为45天,其中变动成本率V为80%,即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80%,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损失率B0为6%,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率R0是15%。

该厂目前生产能力还有剩余,即增加产量只需增加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不变。

现在该厂要改变信用条件,可供选择的A、B两种方案,如下表1.4

表1.4--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A

信用条件B

信用条件:

45天付清,无现金折扣

信用条件:

2/10,n/30

SA增加销售额20000元

SB增加销售额的30000元

BA增加销售额的坏账损失率为11%

BB增加销售额的坏账损失为10%

DA现金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为0%

DB现金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为50%

CA平均收账期为50天

CB平均收账期为20天

 

经过分析计算现得出如下结果,如下表1.5

表1.5--计算结果

项目

A方案

B方案

利润P增量

PA=SA(1-V)=20000×(1-80%)=4000

PB=SB(1-V)=30000×(1-80%)=6000

对应收账款机会成本I增量

IA1=[S0/360×(CA-C0)+SA/360×CA]R0=[100000/360×(50-45)+20000/360×50]×15%=625

IB1=[S0/360×(CB-C0)+SB/360×CB]R0=[100000/360×(20-45)+30000/360×20]×15%=-792

现金折扣成本D增量

DMA=0

DMB=(S0+SB)×VB×2%=(100000+30000)×50%×2%=1300

坏账损失增量K

KA=SA×BA=20000×11%=2200

KB=SB×SB=30000×10%=3000

净收益P增量

PMA=4000-625-2200=1175

PMB=6000-(-792)-1300-3000=2492

因为PMB>PMA,应采用B方案的信用条件。

2、根据销售额中所占的变动成本来计算机会成本,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日销售额×变动成本率×平均收现期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日销售额×变动成本率×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

该种方法认为,改变信用条件,影响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数量变化是其变动成本。

 

仍以该企业为例现得出如下结果,如下表1.6

表1.6--计算结果

A方案

B方案

收账款机会成本I增量

IA2=[S0/360×V×(CA-C0)+SA/360×V×CA]R0=[100000/360×80%×(50-45)+20000/360×80%×50]×15%=500

IB2=[S0/360×V×(CB-C0)+SB/360×V×CB]R0=100000/360×80%×(20-45)+30000/360×80%×20]×15%=-633

净收益P增量

PMA=4000-500-0-2200=1300

PMB=6000-(-633)-1300-3000=2333

因为PMB>PMA结果仍采用B方案的信用条件。

3、根据销售中所占的销售成本来计算机会成本。

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日销售额×销售成本率×平均收现期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日销售额×销售成本率×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

该方法认为,实收资金占用不是售价,而是其销售成本。

继续延用上例,现得出如下结果,如下表1.7

表1.7--计算结果

A方案

B方案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I增量

IA3=120000/360×120000×80%+10000/1200000×50×15%-100000/360×100000×80%+10000/100000×45×15%=520.83

IB3=130000/360×130000×80%+10000/1300000×20×15%-100000/3600×100000×80%+10000/100000×45×15%=-738

净收益P增量

PMA=4000-521-0-2200=1279

PMB=6000-(-738)-1300-3000=2438

因为B方案净增利润仍大于A方案,所以选择B方案。

在决策方案中,不应再考虑进固定成本。

因为企业进入生产经营过程中,固定成本相对稳定,跟产量的变化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尤其是当产量为幅度不大的变化时,固定成本基本不变。

上例中,由于信用条件变化引起的销量变化,从而造成的产量变化,一般不会使固定成本发生很大变化,构不成对方案选择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上述根据销售中所占的销售成本来计算机会成本不科学。

此固定成本是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活动,故不应采用销售成本率。

4、销售额扣除现金折扣后的余额中所占的变动成本来计算机会成本。

一般来说上述第二种方法根据销售额中所占的变动成本来计算机会成本比较切合实际,但既然在决策时已预测了接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就该把现金部分从销售额中扣除,这才符合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

所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正确计算方法应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作些修正。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修正值因数额较小,不足以影响决策结果的变化。

但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讲,这是有必要的。

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销售额-现金折扣额)/360×变动成本率×平均收现期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销售额-现金折扣额)/360×变动成本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