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924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docx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交换器的工艺设计讲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年产5200吨合成氨厂变换工段列管式热

交换器的工艺设计

一.基础数据

1.半水煤气的组成(体积%)

CH40.31

H2S0.2

O20.2

H236.69

CO32.07

CO28.75

N221.78

2.水蒸汽饱和半水煤气时的体积比为1.2:

1;饱和水蒸汽后湿

混合煤气压力为7.45kgf/cm2(绝);温度为144℃;要求经热

交换器后温度达到378℃后再进变换炉

3.变换率为90%;变换炉出口变换气温度为480℃,压力为7.15kgf/cm2(绝)。

4.每年估计大修、中修两个月,年工作日按300天计。

5.每生产一吨氨需耗半水煤气量为3562标准米。

6.要求热交换器管、壳程的压力降均小于250毫米水柱

二.设计范围

1.列管热交换器传热面积;

2.列管热交换器结构及工艺尺寸;

3.绘制列管热交换器结构图

摘要⋯⋯⋯⋯⋯⋯⋯⋯⋯⋯⋯⋯⋯⋯⋯⋯⋯⋯⋯⋯⋯⋯⋯⋯⋯⋯⋯⋯⋯⋯⋯5

一.概述⋯⋯⋯⋯⋯⋯⋯⋯⋯⋯⋯⋯⋯⋯⋯⋯⋯⋯⋯⋯⋯⋯⋯⋯⋯⋯⋯⋯⋯6

二.热交换器设计的主要因素⋯⋯⋯⋯⋯⋯⋯⋯⋯⋯⋯⋯⋯⋯⋯⋯⋯⋯⋯⋯6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步骤⋯⋯⋯⋯⋯⋯⋯⋯⋯⋯⋯⋯⋯⋯⋯⋯⋯⋯⋯⋯7

3.1.物料衡算⋯⋯⋯⋯⋯⋯⋯⋯⋯⋯⋯⋯⋯⋯⋯⋯⋯⋯⋯⋯⋯⋯⋯⋯⋯⋯⋯7

3.1.1.净化前组成⋯⋯⋯⋯⋯⋯⋯⋯⋯⋯⋯⋯⋯⋯⋯⋯⋯⋯⋯⋯⋯⋯⋯⋯⋯7

3.1.2.净化后组成⋯⋯⋯⋯⋯⋯⋯⋯⋯⋯⋯⋯⋯⋯⋯⋯⋯⋯⋯⋯⋯⋯⋯⋯8

3.1.3.混合后组成⋯⋯⋯⋯⋯⋯⋯⋯⋯⋯⋯⋯⋯⋯⋯⋯⋯⋯⋯⋯⋯⋯⋯⋯9

3.1.4.变换气组成⋯⋯⋯⋯⋯⋯⋯⋯⋯⋯⋯⋯⋯⋯⋯⋯⋯⋯⋯⋯⋯⋯⋯⋯10

3.2.热量衡算及物性数据⋯⋯⋯⋯⋯⋯⋯⋯⋯⋯⋯⋯⋯⋯⋯⋯⋯⋯⋯⋯⋯11

3.2.1.冷、热流体的摩尔流率⋯⋯⋯⋯⋯⋯⋯⋯⋯⋯⋯⋯⋯⋯⋯⋯⋯⋯⋯11

3.2.2.冷流体的物性参数⋯⋯⋯⋯⋯⋯⋯⋯⋯⋯⋯⋯⋯⋯⋯⋯⋯⋯⋯⋯⋯11

3.2.2.1.冷流体的定性温度⋯⋯⋯⋯⋯⋯⋯⋯⋯⋯⋯⋯⋯⋯⋯⋯⋯⋯⋯⋯11

3.2.2.2.冷流体的比热⋯⋯⋯⋯⋯⋯⋯⋯⋯⋯⋯⋯⋯⋯⋯⋯⋯⋯⋯⋯⋯⋯12

3.2.2.2.1.常压下,各气体在t261℃时的比热⋯⋯⋯⋯⋯⋯⋯⋯⋯⋯12

3.2.2.2.2.常压下,混合气在t261℃时的比热⋯⋯⋯⋯⋯⋯⋯⋯⋯⋯12

3.2.2.2.3.比热的校正⋯⋯⋯⋯⋯⋯⋯⋯⋯⋯⋯⋯⋯⋯⋯⋯⋯⋯⋯⋯⋯⋯12

3.2.2.3.冷流体的黏度⋯⋯⋯⋯⋯⋯⋯⋯⋯⋯⋯⋯⋯⋯⋯⋯⋯⋯⋯⋯⋯⋯13

3.2.2.3.1.各气体在t261℃时的黏度⋯⋯⋯⋯⋯⋯⋯⋯⋯⋯⋯⋯⋯⋯⋯13

3.2.2.3.2.混合气在t_261℃时的黏度⋯⋯⋯⋯⋯⋯⋯⋯⋯⋯⋯⋯⋯⋯⋯13

3.2.2.4.冷流体的导热系数⋯⋯⋯⋯⋯⋯⋯⋯⋯⋯⋯⋯⋯⋯⋯⋯⋯⋯⋯⋯⋯14

3.2.2.4.1.各气体在t261℃时的导热系数⋯⋯⋯⋯⋯⋯⋯⋯⋯⋯⋯⋯⋯14

3.2.2.4.2.混合气在t261℃时的导热系数⋯⋯⋯⋯⋯⋯⋯⋯⋯⋯⋯⋯⋯14

3.2.2.5.冷流体的密度⋯⋯⋯⋯⋯⋯⋯⋯⋯⋯⋯⋯⋯⋯⋯⋯⋯⋯⋯⋯⋯⋯⋯14

3.2.2.5.1.各气体在t261℃时的密度⋯⋯⋯⋯⋯⋯⋯⋯⋯⋯⋯⋯⋯⋯⋯14

3.2.2.5.2.混合气在t_261℃时的密度⋯⋯⋯⋯⋯⋯⋯⋯⋯⋯⋯⋯⋯⋯⋯15

3.2.2.6.冷流体的吸热量⋯⋯⋯⋯⋯⋯⋯⋯⋯⋯⋯⋯⋯⋯⋯⋯⋯⋯⋯⋯⋯⋯15

3.2.2.7.冷流体的平均摩尔质量⋯⋯⋯⋯⋯⋯⋯⋯⋯⋯⋯⋯⋯⋯⋯⋯⋯⋯⋯15

3.2.3.热流体的物性参数⋯⋯⋯⋯⋯⋯⋯⋯⋯⋯⋯⋯⋯⋯⋯⋯⋯⋯⋯⋯⋯⋯15

3.2.3.1.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2⋯⋯⋯⋯⋯⋯⋯⋯⋯⋯⋯⋯⋯⋯⋯⋯⋯⋯⋯15

3.2.3.2.热流体的定性温度⋯⋯⋯⋯⋯⋯⋯⋯⋯⋯⋯⋯⋯⋯⋯⋯⋯⋯⋯⋯⋯16

3.2.3.3.热流体的比热⋯⋯⋯⋯⋯⋯⋯⋯⋯⋯⋯⋯⋯⋯⋯⋯⋯⋯⋯⋯⋯⋯⋯16

3.2.3.4.热流体的黏度⋯⋯⋯⋯⋯⋯⋯⋯⋯⋯⋯⋯⋯⋯⋯⋯⋯⋯⋯⋯⋯⋯⋯16

3.2.3.4.1.各气体在T_350℃时的黏度⋯⋯⋯⋯⋯⋯⋯⋯⋯⋯⋯⋯⋯⋯17

3.2.3.4.2.变换气在T350℃时的黏度⋯⋯⋯⋯⋯⋯⋯⋯⋯⋯⋯⋯⋯⋯17

3.2.3.5.热流体的导热系数⋯⋯⋯⋯⋯⋯⋯⋯⋯⋯⋯⋯⋯⋯⋯⋯⋯⋯⋯⋯⋯17

3.2.3.5.1.各气体在T_350℃时的导热系数⋯⋯⋯⋯⋯⋯⋯⋯⋯⋯⋯⋯17

3.2.3.5.2.变换气在T350℃时的导热系数⋯⋯⋯⋯⋯⋯⋯⋯⋯⋯⋯⋯17

3.2.3.6.热流体的密度⋯⋯⋯⋯⋯⋯⋯⋯⋯⋯⋯⋯⋯⋯⋯⋯⋯⋯⋯⋯⋯⋯18

3.2.3.6.1.各气体在T350℃时的密度⋯⋯⋯⋯⋯⋯⋯⋯⋯⋯⋯⋯⋯⋯18

3.2.3.6.2.变换气在T_350℃时的密度⋯⋯⋯⋯⋯⋯⋯⋯⋯⋯⋯⋯⋯⋯18

3.2.3.7.热流体的平均摩尔质量⋯⋯⋯⋯⋯⋯⋯⋯⋯⋯⋯⋯⋯⋯⋯⋯⋯⋯18

3.2.4.冷、热流体的物性表⋯⋯⋯⋯⋯⋯⋯⋯⋯⋯⋯⋯⋯⋯⋯⋯⋯⋯⋯⋯18

3.3.冷热流体的流程安排⋯⋯⋯⋯⋯⋯⋯⋯⋯⋯⋯⋯⋯⋯⋯⋯⋯⋯⋯⋯⋯⋯19

3.4.管、壳程数的确定⋯⋯⋯⋯⋯⋯⋯⋯⋯⋯⋯⋯⋯⋯⋯⋯⋯⋯⋯⋯⋯⋯⋯19

3.5.传热平均温差的计算⋯⋯⋯⋯⋯⋯⋯⋯⋯⋯⋯⋯⋯⋯⋯⋯⋯⋯⋯⋯⋯⋯19

3.6.估算传热面积⋯⋯⋯⋯⋯⋯⋯⋯⋯⋯⋯⋯⋯⋯⋯⋯⋯⋯⋯⋯⋯⋯⋯⋯⋯20

3.7.结构设计⋯⋯⋯⋯⋯⋯⋯⋯⋯⋯⋯⋯⋯⋯⋯⋯⋯⋯⋯⋯⋯⋯⋯⋯⋯⋯⋯20

3.7.1.管程设计—确定换热管规格、管数和布管⋯⋯⋯⋯⋯⋯⋯⋯⋯⋯⋯20

3.7.2.设置拉杆⋯⋯⋯⋯⋯⋯⋯⋯⋯⋯⋯⋯⋯⋯⋯⋯⋯⋯⋯⋯⋯⋯⋯⋯⋯21

3.7.3.确定管程流速u2⋯⋯⋯⋯⋯⋯⋯⋯⋯⋯⋯⋯⋯⋯⋯⋯⋯⋯⋯⋯⋯⋯22

3.7.4.壳程设计⋯⋯⋯⋯⋯⋯⋯⋯⋯⋯⋯⋯⋯⋯⋯⋯⋯⋯⋯⋯⋯⋯⋯⋯⋯22

3.7.4.1.确定换热管长度⋯⋯⋯⋯⋯⋯⋯⋯⋯⋯⋯⋯⋯⋯⋯⋯⋯⋯⋯⋯⋯22

3.7.4.2.管外传热面积的设计值A。

⋯⋯⋯⋯⋯⋯⋯⋯⋯⋯⋯⋯⋯⋯⋯⋯⋯22

3.7.4.3.设置折流板⋯⋯⋯⋯⋯⋯⋯⋯⋯⋯⋯⋯⋯⋯⋯⋯⋯⋯⋯⋯⋯⋯⋯22

3.7.5.核算传热面积A⋯⋯⋯⋯⋯⋯⋯⋯⋯⋯⋯⋯⋯⋯⋯⋯⋯⋯⋯⋯⋯⋯⋯22

3.7.5.1.管程对流传热膜系数αi⋯⋯⋯⋯⋯⋯⋯⋯⋯⋯⋯⋯⋯⋯⋯⋯⋯⋯23

3.7.5.2.壳程对流传热膜系数α。

⋯⋯⋯⋯⋯⋯⋯⋯⋯⋯⋯⋯⋯⋯⋯⋯⋯⋯23

3.7.5.3.污垢热阻Ra的确定⋯⋯⋯⋯⋯⋯⋯⋯⋯⋯⋯⋯⋯⋯⋯⋯⋯⋯⋯⋯25

3.7.5.4.管壁热阻⋯⋯⋯⋯⋯⋯⋯⋯⋯⋯⋯⋯⋯⋯⋯⋯⋯⋯⋯⋯⋯⋯⋯⋯25

3.7.5.5.传热系数k。

⋯⋯⋯⋯⋯⋯⋯⋯⋯⋯⋯⋯⋯⋯⋯⋯⋯⋯⋯⋯⋯⋯⋯25

3.7.5.6.核算传热面积A。

⋯⋯⋯⋯⋯⋯⋯⋯⋯⋯⋯⋯⋯⋯⋯⋯⋯⋯⋯⋯⋯26

3.8.计算阻力压降⋯⋯⋯⋯⋯⋯⋯⋯⋯⋯⋯⋯⋯⋯⋯⋯⋯⋯⋯⋯⋯⋯⋯⋯⋯26

3.8.1.管程阻力损失⋯⋯⋯⋯⋯⋯⋯⋯⋯⋯⋯⋯⋯⋯⋯⋯⋯⋯⋯⋯⋯⋯⋯⋯26

3.8.2.壳程阻力损失⋯⋯⋯⋯⋯⋯⋯⋯⋯⋯⋯⋯⋯⋯⋯⋯⋯⋯⋯⋯⋯⋯⋯⋯27

3.9.计算温差应力、确定热补偿方法⋯⋯⋯⋯⋯⋯⋯⋯⋯⋯⋯⋯⋯⋯⋯⋯⋯28

3.9.1.换热管壁温的计算⋯⋯⋯⋯⋯⋯⋯⋯⋯⋯⋯⋯⋯⋯⋯⋯⋯⋯⋯⋯⋯⋯28

3.9.2.圆筒壁温的计算⋯⋯⋯⋯⋯⋯⋯⋯⋯⋯⋯⋯⋯⋯⋯⋯⋯⋯⋯⋯⋯⋯⋯29

3.9.3.温差应力的计算⋯⋯⋯⋯⋯⋯⋯⋯⋯⋯⋯⋯⋯⋯⋯⋯⋯⋯⋯⋯⋯⋯⋯30

3.9.4.确定热补偿方法⋯⋯⋯⋯⋯⋯⋯⋯⋯⋯⋯⋯⋯⋯⋯⋯⋯⋯⋯⋯⋯⋯^31

3.10.设计管箱和接管⋯⋯⋯⋯⋯⋯⋯⋯⋯⋯⋯⋯⋯⋯⋯⋯⋯⋯⋯⋯⋯⋯⋯⋯31

3.10.1.管箱⋯⋯⋯⋯⋯⋯⋯⋯⋯⋯⋯⋯⋯⋯⋯⋯⋯⋯⋯⋯⋯⋯⋯⋯⋯⋯⋯31

3.10.2.接管⋯⋯⋯⋯⋯⋯⋯⋯⋯⋯⋯⋯⋯⋯⋯⋯⋯⋯⋯⋯⋯⋯⋯⋯⋯⋯⋯31

3.11.确定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方法⋯⋯⋯⋯⋯⋯⋯⋯⋯⋯⋯⋯⋯⋯⋯⋯⋯⋯⋯31

3.12.

32

33

化工工艺设计参数汇总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设计的是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用于合成氨工艺中CO的变换。

通过内插法计算冷、热流体的物性参数;通过试差法确定换热器的管数、内径、换热管长度、长径比、换热面积、传热系数、管壳程流速等。

并进行热量、传热面积、压降的校核。

关键词:

列管式换热器,CO变换,内插法,试差法。

一.概述

传热设备简称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在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食品等行业普遍应用的一种工艺设备。

石油化工厂中,它的投资占到建厂投资的1/5左右,它的重量占工艺设备总重量的;在我国一些大中型炼油企业中,各式热交换器的装置达到300~500台以上。

就其压力、温度来说,国外的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最高压力达840bar,最高温度达1500℃。

而最大的外形尺寸长达33m,最大的传热面积达6700。

按用途分为加热器、冷凝器、冷却器、蒸发器、过热器和废热锅炉;换热器按传热特征可分为直接接触式、蓄热式、间壁式;按制造材料可分为金属、陶瓷、塑料、石墨、玻璃的交换器等;按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

目前,在换热设备中,使用量最大的是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由壳体、管束、管板、封头等部件构成。

其结构较紧凑,排管较多,在相同的直径情况下面积较大,制造较简单。

其特点是传热面积比浮头式换热器大20%~30%;旁路漏流较小;锻件使用较少,成本低20%以上;没有内漏;壳体和管子的温差应力应小于等于50℃,大于50℃时应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壳程无法清洗适用于管外物料比较清洁且不易结垢的场。

由于结构紧凑、坚固,且能选用多种材料来制造,故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在大型装置和高温、高压中得到普遍的采用。

二.热交换器设计的主要因数

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各项基本要求:

2.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传热量、流体的热力学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相态等)与物理化学性质(密度、黏度、腐蚀性等)是工艺过程所规定的条件。

设计时要根据这些条件进行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计算,使所设计的换热器有尽可能小的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传递尽可能多的热量。

2.2

安全可靠换热器是压力容器,在进行强度、刚度、温差应力以及疲劳寿命计算时,应遵照我国《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与《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

3.1物料衡算以每生产一吨氨为计算基准

3.1.1净化前组成

每生产一吨氨需半水煤气量为3562标准m3,即0℃,101.3kpa下、

总=3562m

1

0℃,101.3kpa下、1kmol气体的体积为22.4m3n总=V总=3562=159.018kmol

22.422.4

表1各气体的摩尔质量5

H2

CO

CO2

N2

CH4

H2S

O2

M(kg/kmol)2.01628.00

44.00

28.0216.03

34.09

32.00

H2:

v%=n%=36.69%

nH2=159.018×36.69%=58.344kmol

m=nH2×MH2=58.344×2.016=117.622kg

表2净化前半水煤气的组成

体积分率%=摩尔分率%

n(kmol)

m(kg)

质量分率w%

H2

36.690

58.344

117.622

3.735

CO

32.070

50.997

1427.916

45.338

CO2

8.750

13.928

612.832

19.458

CH4

0.310

0.493

7.903

0.251

H2S

0.200

0.318

10.841

0.344

O2

0.200

0.318

10.176

0.323

N2

21.780

34.634

962.207

30.511

m总=∑mi=117.622+1427.916+612.832+7.903+10.841+10.176+962.207=3149.497

wiMiniWH2mH2=117.6223.735%同理求出其他组成见表2

miH2m总3149.497

3.1.2净化后的组成:

该过程中只有H2S变化,从0.2%降至0.1%,则

V1总V1H2SV2总V2H2S356(210.2%)V2总(10.1%)

3

V2总3558.44m3

V3558.434

此体积也是在0℃、101.3Kpa下测得,故:

n2总2总158.859kmol

222.422.4

表3净化后的半水煤气组成

体积分率%=摩尔分率%

n(kmol)

m(kg)

质量分率w%

H2

36.727

58.344

117.622

3.741

CO

32.102

50.997

1427.916

45.416

CO2

8.768

13.928

612.832

19.492

CH4

0.310

0.493

7.903

0.251

H2S

0.100

0.159

5.420

0.172

0.31810.1760.324

34.634962.20730.604

∑mi=117.622+1427.916+612.832+7.903+5.420+10.176+962.207=3144.056kg

3.1.3混合气组成

V水蒸气:

V2总1.2:

1V水蒸气1.23558.4344270.121

3

V3总V水蒸气V2总4270.1213558.4347828.555m3

因为V3总为标准状态(0℃、101.3kpa)下对应的体积,所以需将其转化为实际状

态(144℃、7.45kgf/cm2)下的体积值。

则:

V水蒸气实=904.455m3V半水煤气实=753.705m3

由PV=nRT可得:

n3总=349.291kmol

表4混合气的组成

体积分率%=摩尔分率%

n(kmol)

m(kg)

质量分率w%

H2

16.704

58.344

117.622

1.789

CO

14.600

50.997

1427.916

21.715

CO2

3.988

13.928

612.832

9.320

CH4

0.141

0.493

7.903

0.120

H2S

0.046

0.159

5.420

0.082

O2

0.091

0.318

10.176

0.155

N2

9.916

34.634

962.207

14.633

H2O

54.520

190.432

3431.585

52.232

nH2O=n3总—n2总=349.291—158.859=190.432kmol

mH2O=nH2O×MH2O=190.432×18.02=3431.585kg

m3总=∑mi=m2总+mH2O=3144.056+3431.585=6575.641kg

3.1.4变换气的组成

变换反应中,CO的转化率为90%,且O2全部消耗.

消耗的CO的量:

n消CO=50.997×90%=45.897kmol

CO+H2O↑=H2+CO2+10.25千卡2H2+O2→2H2O反应值:

nCO=n原CO—n消CO=50.977—45.897=5.100kmol

nH2O=n原H2O+n生H2O—n消H2O=190.432+0.636-45.897=145.171kmolnH2=n原H2—n消H2+n生H2=58.344-0.636+45.897=103.601kmolnco2=n原co2+n生co2=13.928+45.897=59.825kmolno2=0kmol

nN2=n原N2=34.634nCH4=n原CH4=0.493nH2S=n原H2S=0.159P4=7.15kgf/cm2=7.15×101.3×10÷10.33=701.157kpa

表5变换气的组成

体积分率%=摩尔分率%

n(kmol)

m(kg)

质量分率w%

H2

29.687

103.601

208.860

3.178

CO

1.461

5.100

142.800

2.173

CO2

17.143

59.825

2632.300

40.050

N2

9.924

34.634

962.207

14.640

CH4

0.141

0.493

7.903

0.120

H2S

0.046

0.159

5.420

0.082

O2

0

0

0

0

H2O

41.598

145.171

2613.078

39.757

m总=∑mi=6572.568kg

3.2热量衡算及物性数据

3.2.1冷、热流体的摩尔流率

以1吨物料为衡算基准

热流体ns1n4总348.983kmol;

冷流体ns、2n3总349.291kmol;

每年估计大修、中修两个月,年工作日按300天计,年产量5200吨,则

热流体ns1348.9835200252.043kmol/hs130024

冷流体ns2349.2915200252.266kmol/hs230024

3.2.2冷流体的物性参数

3.2.2.1

冷流体的定性温度:

3.2.2.2冷流体的比热

3.2.2.2.1常压下,各气体在t=261℃时比热

表6常压下0~t℃时气体的平均定压热容[kcal/kmol·℃]

温度/℃

H2

O2

N2

CO

CO2

CH4

H2O

200

6.94

7.17

6.93

6.97

9.68

9.41

8.07

300

6.96

7.28

7.01

7.05

10.00

10.09

8.23

400

6.98

7.38

7.08

7.13

10.30

10.78

8.38

由内插法可求出t=261℃时,常压下各气体的比热见表七。

表7各气体在常压,t=261℃时的平均定压热容[kcal/kmol·℃]

H2O2N2COCO2CH4H2OH2S

_7

3.2.2.2.2常压下,混合气体在t=261℃时的比热

CP'm2CPiyi=(16.704×6.9522+7.0188×14.6+9.8752×3.988+9.8309×

0.141+6.9788×9.916+7.2371×0.091+54.520×8.1676)÷100=7.7456kcal/kmol·℃

3.2.2.2.3将常压下,261℃时的CPm2校正为该温度下730.576kpa下的CPm2

表8各气体组分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

TCK

PCMpa

摩尔分率%(y)

H2

33.2

1.297

16.704

CO

132.9

3.496

14.600

CO2

304.2

7.376

3.988

N2

126.2

3.394

9.916

CH4

190.6

4.606

0.141

H2S

373.2

8.937

0.046

O2

154.6

5.046

0.091

H2O

647.3

22.5

54.520

TmcyiTci=(33.2×16.704+132.9×14.6+304.2×3.988+126.2×9.916+190.6

×0.141+373.2×0.046+154.6×0.091+647.3×54.520)÷100=403.08K

PmcyiPci(1.297×16.704+3.496×14.6+7.376×3.988+3.394×

9.916+4.606×0.141+8.937×0.046+5.046×0.091+22.5×54.52)÷100=13.64Mpa

查通用热容校正图得

∴=

CPm2+

=7.7456+0.15=7.8956

3.2.2.3冷流体的黏度

3.2.2.3.1

各气体在

t=261℃时的黏度

表9各气体在t=261℃时的的黏度

摩尔分率%(y)

H2

0.0128

2.016

16.704

CO

0.0280

28.00

14.600

CO2

0.0250

44.00

3.988

N2

0.0281

28.02

9.916

CH4

0.0173

16.03

0.141

H2S

0.0231

34.09

0.046

O2

0.0322

32.00

0.091

H2O

0.0190

18.02

54.520

1cp=0.001pa·s

3.2.2.3.2

混合气在

t=261℃时的的黏度.

3.2.2.4冷流体的导热系数

3.2.2.4.1各气体在t=261℃时的导热系数

表10各气体组分在t=261℃时的导热系数

0.28840.04010.03420.04210.07440.04350.04480.0481

1=1.163

计算的时,应用公式其中=0.0113

=273.15K=534.15K=0.0374

3.2.2.4.2混合气在t=261℃时的导热系数

3.2.2.5冷流体在t=261℃时的密度

3.2.2.5.1各气体在t=261℃时的密度(730.576kpa)

表11各气体在t=261℃.P=730.576kpa下的密度

H2

CO

CO2

N2

CH4

O2

H2O

0.3317

4.607

7.238

4.610

2.638

5.609

5.265

2.965

由计算上表中的各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