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295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docx

辽宁省锦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

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城市住宅用地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广“街区制”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B.解决业主与物业的矛盾

C.便于居民出行购物D.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2.城市住宅用地布局从“大院模式”向“街区模式”转变,其主要意义是

A.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商业网点密度

B.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

D.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缓解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

3.科学、规范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的主要作用在于

A.提高土地利用率B.提高道路通达度

C.提高道路安全性D.增加活动空间

【答案】1.D2.C3.C

【解析】

1.读图分析可知,住宅推广街区制,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从而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最终优化街区路网结构,D正确;“街区制”的实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但没有拓宽主干道,A错误;解决业主与物业的矛盾是推行“街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目的,C错误;小区开放与封闭。

对居民出行购物影响不大,C错误。

故选D。

2.“大院模式”是封闭小区,改为开放式的的小区,可能共享社区公共设施,但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商业网点密度影响不大,A错误;模式的改变,对城市绿地面积的扩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B错误;道路增多,社区道路与城市路网相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C正确;这种改变只是改变了模式,没有这样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面积,D错误。

故选C。

3.科学、规范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可以规范车辆的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C正确;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道路通达度、增加活动空间的影响不大,ABD错误。

故选C。

国际上一般规定15~64岁为劳动年龄。

下图示意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图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份大约是

A.1985年B.2015年

C.2020年D.2050年

5.下列不属于我国合理应对劳动人口变化策略的是

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B.推行延缓退休方案

C.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

D.推行家庭养老政策

【答案】4.B5.D

【解析】

4.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由材料可知图,图示意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根据我国增长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现状可知,中国的劳动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判断,图示中的曲线为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则阴影柱状图则表示的为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

根据曲线判断可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份是在2015年前后,故答案选B。

5.读图分析可知,我国劳动人口会逐渐减少,通过完全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能够增加人口的出生率,可以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故A合理;推行延缓退休方案可以减缓社会养老压力,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B合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以应对劳动力日益短缺的问题,C合理;家庭养老制度的推行,会导致家庭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D不合理,故D正确。

点睛:

本题以“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为背景材料,以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及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数量的关系,劳动人口增长率为正值,劳动力人口数量就增加,劳动人口增长率为0时,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变动的背景为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降水B.热量

C.光照D.土壤

7.在甘肃省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的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的覆膜时间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8.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拦截降水径流B.减少水分蒸发

C.防止大风掀膜D.增强昼夜温差

【答案】6.A7.C8.D

【解析】

6.该地膜覆盖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内,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

地膜覆盖有两种作用:

保温和保湿。

因为是在我国西北地区,而且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所以与保温无关。

有材料和图示可知技术采用了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全地面覆盖地膜后,人为增加了集雨面积,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5mm以下的无效降水,通过垄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渗作用,汇集到种植沟,并沿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部,变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

故A正确。

7.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

秋季,蒸发旺盛,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十月中下旬起垄覆膜。

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故答案选C项。

8.该技术其特点:

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

阳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作物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由此判断,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有利影响的是拦截降水径流,A属于。

覆膜可减少降水水分蒸发,B属于。

相接处用垄面或表土地方谱,可防止大风掀膜,C属于。

不能增强昼夜温差,D不属于,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设施、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这类题要抓住技术特点及题中所给信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用的是地膜,地膜有保温保湿的作用,保温即提高温度满足作物所需热量,同时可以防止低温冻害;保湿即防止土壤水过度蒸发;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地膜上面有一些孔和“雨水流向”雨水明显流入孔中,一方面可以收集雨水缓解旱情,另一方面雨水在地膜上流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在垄沟中播种,垄可以阻挡冷风,减少损失。

【结束】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图中X、Y代表1月或7月等压线,瓜达尔港7月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10.瓜达尔港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全年炎热干燥B.全年炎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C.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D.全年高温多雨

11.北京时间19:

05,瓜达尔港某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恰好在其正后方,该船员此时面向的方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D.正北方向升

【答案】9.B10.A11.B

【解析】

9.7月大陆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中心位于印度附近,由此判断,图中X月代表7月等压线,根据等压线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受地砖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右偏,则7月份风向为西北风。

Y月代表1月等压线,用相同方法画出1月的风向是东北风。

故B对,A、C、D错。

 

10.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瓜达尔港位于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炎热干燥,所以A正确。

11.读图可知,瓜达尔港位于62°E,据此判断,瓜达尔港属于东四区,因此当北京时间19:

05时,东四区的地方时为15:

05,根据6:

00时太阳日出正东方位,18:

00太阳在正西方位,瓜达尔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由此判断,15:

05太阳位于西南,影子朝向南方位,影子位于东北,此时影子在船员正后方,说明船员此时面向西南。

故答案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2.下图为非洲东部局部地区示意图,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达纳基勒洼地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陷平原。

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大约一万年前,海底缓慢抬升起一道山脊,把达纳基勒地区与红海隔离开,大小火山、热泉遍布,地下涌出的熔岩带出的黄色的硫磺、红色的氧化铁和白色的盐结晶赋予了那里令人惊心动魄的色彩。

材料二2016年10月5日,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的斯亚贝巴一一吉布提)正式通车,为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第二条连接两国的铁路。

材料三在亚吉铁路的铺设过程中,由于当地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大量建筑材料需要从中国或第三国进口。

培训埃塞本地铁路工人成了中国公司的“必修课”。

铁路通过东非大裂谷的高原台地,会遇到许多低洼地,雨季会产生大量积水,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中国公司精心勘测,在设计中尽可能少地改变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并通过建立动物“立交桥”等方式,让沿线野生动物可以自由迁徙。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说明达纳基勒洼地盐碱资源丰富的原因。

(3)亚吉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不利条件?

...

(4)试分析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开通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

【答案】

(1)以高原地形为主;裂谷斜穿高原中部呈东北—西南向;地势由中部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

(2)地质时期为巨大的咸水湖,湖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碱集聚地表。

(3)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经济水平较低,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提高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货物出口的成本和增加货物的运量;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解析】本题以非洲东部局部地区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地形特征的分析,盐碱资源丰富的原因,影响修建铁路的区位因素,以及铁路修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特征的分析。

主要从地形的类型和分布,地势特征,地形的起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以高原地形为主,裂谷斜穿高原中部呈东北—西南向,地势由中部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

(2)达纳基勒洼地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即地质时期为巨大的咸水湖,湖水含有大量的盐分;当地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碱集聚地表。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

主要从地形、地质、水文、经济条件、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材料可知,铁路通过东非大裂谷的高原台地,会遇到许多低洼地,雨季会产生大量积水,因此,会遇到地形复杂,地质灾害较多,水文条件复杂的问题,而且该地经济水平较低,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文教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本题主要考查铁路开通对区域的影响。

吉布提是著名的港口,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开通,能够提高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货物出口的成本和增加货物的运量,铁路连接两个国家,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点睛:

交通线(铁路)的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A、自然因素

1、地形:

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

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

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

避开断层。

3、气候:

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4、土地(耕地)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5、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长度、投资、施工量。

B、社会经济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3、加快沿线资源开发。

4、政治意义(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

5、尽量减少工程量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6、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注意:

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处,生态功能和地位十分重要。

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涵养的水源也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丰乐口管护站,不久前刚刚发现了珍稀动物雪豹的身影。

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测了这个区域的不少问题。

除了开矿意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遥感监测发现了37个水电和能源项目,旅游设施未批先建13个,全部旅游项目中只有1处进行了环评,此外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呈现“生态危机”。

研究表明,工业排放的有色颗粒植物会加快冰川近20%的融化速度。

材料二祁连山地区冰川分布图...

材料三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图

(1)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

(2)冰川的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据图描述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4)为保护祁连山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采矿、发电、无节制旅游开发、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叙述合理即可)

(2)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因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海拔4000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6分,答出3点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祁连山为背景区域,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影响冰川存在和分布的因素,生态保护的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冰川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的因素。

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主要从气温和降水来分析;人为因素主要从全球气候变暖来分析。

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在海拔4000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保护的措施。

可以采取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4.【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它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东起喀喇沁旗的茅荆坝,西至涞源县的空中草原,环北京半圈,宛若一道大坝。

纵横交错的地形,集合了北方所有具代表性的景色,春天花满地,夏天水草风貌牛羊成群,秋日层林尽染,冬日白雪铺地。

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每年这里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尤其是北京及附近的游客自驾来观光旅游。

分析木兰围场吸引北京及附近的游客选择自驾游的原因。

【答案】木兰围场距北京较近,交通便利,利于驾车游览;自驾游可以自行规划路线,自主性强;北京及附近地区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高,支付能力强;木兰围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优势明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及旅游方式的选择理由。

15.【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市市长蔡奇2017年2月5日表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形势严峻,特别是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

加大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北京市将与天津市、河北省一起,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

指出北京及周边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原因:

全球气候的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变暖,形成暖冬;人为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工业排放、燃煤、汽车尾气等。

措施:

大力压减燃煤;加大工业治污减排力度;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行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雾霾的产生即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和全球气候的异常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变暖,形成暖冬,导致冷空气活动较弱;人为因素主要和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有关,如工业排放、燃煤、汽车尾气等。

相关措施可以从能源的消费、环境监管等放面分析。

可以大力减少煤炭的燃烧,加大工业治污减排力度;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行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