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0458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社区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管理.docx

《社区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管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区管理.docx

社区管理

第一讲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一、何谓“社区”?

(一)词源分析:

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社区”这一词汇。

社区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主义等词汇一样,都是19世纪末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变革的结果。

作为社会学基本概念的“社区”,最初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来的。

F•滕尼斯当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GemeinchaftundGesellschaft,英文版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中文可译为《共同体社会》或《社区与社会》。

而英文Community的初始含义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社区”一词的译名应归功于费孝通先生。

1948年10月16日,费孝通在学术刊物《社区研究》第77期上发表了论文《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谈到社区一词的由来:

当初,Community这个词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

当我们翻译F•滕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了相互矛盾的不解之辞,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念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

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挪用了,慢慢流行。

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社区这一译法非常贴切,更近于F•滕尼斯以及后来欧美社会学界对Community的理解。

事实上,近代以来,尽管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社会变迁的加剧,尽管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认识的不断变化,但欧美的社会学家们基本上都是从人们生活于内的社会共同体去理解Community的,而社会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因此,“用地方社会”这个地域性概念去翻译Community,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同时,用社区概念去表达Community,则把社会共同体与地方两个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比较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

(二)社区的概念内涵

1、社区不同于国家

国家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是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表达了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

虽然国家也有大小不等的疆域界限,即空间地理要素,但这种要素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此不同,社区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即社区。

社区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

社区的地理要素与主权控制无必然联系,只是自然的、人文区位的和行政管理界限的反映。

2、社区不同于城市

城市是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范畴,是相对于“乡村”的一个概念。

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现代城市更是工业化的结果。

同时,城市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相对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等。

与城市不同的是,社区这一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既可坐落于城市,又可坐落于农村,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此外,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往往又可容纳几个乃至数十个以上的各有特点的居民社区。

因此,社区也不同于城市。

3、社区不同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意指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同体。

其具体类型可分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家族、部落等社群,以业缘关系为纽带且具功能特征的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及专业类的社群。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的生产、消费、教育、文化、社交等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非线性化,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对不同的社群及地域产生不一的认同感。

显然,社区内的社群是整个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而社区则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居民的生活共同体。

综上所述,社区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质的社会学概念,不同于国家、城市、社群等其他概念。

因此,所谓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定义的五个特点:

一是强调了居住在内的居民是社区人口的主体,是社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

二是强调了居民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居住在这个社区,就必然同其他居民就居住环境、卫生、治安、社区参与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互动;

三是强调了文化维系力的作用,即居民之间因相同利益或相同的社会分层而导致的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是强调了其地域性共同体(即地域社会)的特征;

五是明确指出了构成社区的四大要素。

由此五特点,社区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征得以一目了然,社区的抽象本质也得以具体化了。

二、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作为居民的社会共同体,通常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

在这四大要素中,地域是社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人口(居民)是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组织结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而文化则是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

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总有某些共同的联系点,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经济利益以及相近的文化素质等。

这些有着某些共同点的居民必然发生接触与互动,如行动上、语言上乃至思想上的沟通。

由此导致了居民互动而形成的各种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及相似的文化习俗、价值判断、归属和认同感等社区文化。

(一)地域要素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

这里的地域要素,涵盖了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如自然地理条件就包括了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与范围等,而人文地理条件则包括了人文境观、建筑设施等等。

每一个社区总是和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像山村社区、平原社区、河流地带的社区等。

正是这些地理特征,使之与其他社区相区别。

即使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社区,由于其人文地理的特征(如一座斜拉索大桥、一座教堂、一座摩天大楼等),从而与其他的社区相区别。

那么,社区的边界如何来确定?

社区的范围多大才是合理的?

事实上,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大中型城市来说,社区是一个微观型的地域社会,尽管其界限是相对的,范围大小不等,人口多寡相异,但现代社会学的社区研究一般都选择某个中小城镇,或大中型城市中的某个居民区,或农村社会的某个乡、某个村落等。

与此相应的是,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一个街区、居民区、中小城镇、乡村群落等地域要素,往往又是同一定的行政区划相吻合的,都可以称之为社区。

总的原则是,社区的地域界限不能太大,应限制在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限定在能够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农村中的一个乡镇、一个村庄或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一个居民小区等,皆可界定为范围大小不一的社区。

社区管理

(二)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切社会群体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当然也是社区构成的要素。

问题在于,其他社会群体和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有何差别?

社区构成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区域内的居民,非居民应排斥在外,而其他社会群体构成要素的人口划分则可以是跨区域的。

社区人口状况的子要素:

社区人口状况的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状况等。

1、数量状况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

2、质量状况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在素质方面的情况,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

3、人口结构亦称人口构成,是指社区内各个类型居民人口数量比例关系,如科学家、教师、工程师、工人、出租司机、失业者等之间的数量构成以及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的人口的比例等等;

4、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的密度大小,也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流动则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进出与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

在现代,对于社区人口要素的状况及具体数据,不仅政府、社会学家极其重视,即使是一些社会团体、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商、实力机构)及置业者个人,都非常看重。

如人口质量状况这一子要素所反映出的文化道德素质、犯罪率高低等,居民人口构成子要素所反映出的职业身份、地位等,都是许多机构和个人置业或进行社区开发前希望了解的资料。

对此,一些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或地区,都在因特网上或用其他形式提供相关的资料。

(三)组织结构要素

社区的组织结构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社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种类、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总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程度较低,故人口的同质性较强,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相对较简单,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及功能也就相对简单化。

反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分工就细,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就越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就目前我国城乡社区的现状来看,社区的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邻里、生产经营部门、商业单位、党政机关、村委会与居委会、社会团体、文化团体、学校、医院等等。

除此以外,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镇社区,社会群体还包括以各种形式活动着的自愿者队伍,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性群体,诸如书画社、京剧票友会、舞蹈队、合唱团、读书会、拳操队等等。

一个社区,如果其居住环境舒适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强,说明该社区的社会群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处于良性的状态。

对于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社区研究的人员来说,加强社区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研究包括三个层面,即社会群体与组织内部的构成研究、社群与组织运作架构的研究、社群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其中互动关系是社区组织结构要素研究的重点。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一个较复杂、较难界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之解释各有差异甚至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俗、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感等。

不同的社区文化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以及居民共同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的反映。

而且,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或无形地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

此外,社区文化也是区分不同社区的重要特征。

由于受不同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的影响和作用,社区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例如:

传统的乡村社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分工程度不高,居民同质性较强,异质的或外来的文化难以立足,故本社区的文化就有明显的保守特征。

而在现代城市社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社会分工较细,居民人口的异质性突出。

在这种条件下,异质人口的互动频繁,先进的观念和文化易于被接受,故社区文化表现为多样化和开放性。

(五)社区要素的相互关系

以上所述社区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是社区形成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拥有或具备这四个条件,就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成形的社区。

无论是从事社区研究,还是从事社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实践,都不能忽视某一个要素,并且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第一、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有机统一的辨证关系。

当我们在研究社区、建设社区和管理社区时,不能将上述四个要素割裂开来片面地理解和处理,而应从它们有机统一的联系和关系上综合地加以分析和把握。

其中,地域是社区的地理环境要件,人口是社区生活的主要要件,组织与群体是社区居民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客观机制,而文化则是社区居民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精神要件,四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第二、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功能与模式的表现形态,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必然呈现相互各个阶段的特征。

例如,在前工业化时期的乡村社区,由于农村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社会分工简单,人口流动性低,加之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致使居民的利益较为一致,社会交往范围较为狭隘,社会角色较为单纯,文化也较单一,故人际关系既紧密又易融洽,社会组织结构无需复杂化和多样化。

社区管理

三、社区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一)划分社区类型的方法

关于社区类型的划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区分角度和方法:

1、地域性社区划分法

2、功能性社区划分法

地域性社区划分法:

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法,主要根据地域条件和特征去比较、划分社区的类型。

据此,首先可以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等三种类型。

进一步划分,农村社区又可分为山村社区、平原社区、高原农村社区、江南农村社区等,而城市社区亦可细分为沿江沿海带社区、内陆型社区等。

功能性社区划分法:

这种方法在二战后欧美一些学者中间以及当今我国部分学者中间,都比较流行。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或强调社区某些功能性特征,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从而将社区划分为经济性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

进一步细分,又可将经济型社区分为农业型社区、林业型社区、牧业型社区、工业型社区等;将旅游型社区细分为人文景观型社区、自然风光型社区等。

1999年以来,我国上海的一些街道分别提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社区”、“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学习型社区”、“建设科普社区”等主张,实际上是根据社区自身发展的目标,希望从功能上强化社区某些方面的建设。

这些主张实际上也是功能型社区划分法在实践中的一种具体的应用。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区分法,诸如“文化区分法”,据此,可划分为一系列的民族型社区、富人区、贫民区、黑人区、白人区等等。

过去,我国一些城市居民习惯将文化层次高的居民众多的社区称为“高尚区”、“上只角”,将文化层次较低、收入较低、住房较差的居民区称为“下只角”、“棚户区”,实际上也是采用了这种“文化划分法”。

近年来,人们习惯于将到北京做生意的浙江人聚居区称为“浙江村”,也是一种明显的文化区分或文化描述。

又如“社会变迁区分法”,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可划分为“部落型社区”、“传统型农业社区”、“传统型城市社区”、“新兴社区”、“现代型社区”,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多种划分方法,并无优劣之分。

究竟采取何种方法为宜,应根据研究者或管理者、社会工作者自己的课题或计划而定。

根据需要,实际上也可以多种划分法兼用。

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地域划分的角度,分别叙述和分析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等三种类型。

我们认为,功能划分法、文化划分法等,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突出农村、集镇和城市三类社区的某些特征。

而且,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三种类型,本身也可理解为功能的划分或文化的区分。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

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特征

2、人口特征

3、组织特征

4、文化特征

地域性特征

最能表现农村社区地域特征的:

一是土地,它是农村社区居民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资源。

失去了土地,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和生活来源。

而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及其开发程度,又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地理位置,它是农村社区功能实现程度大小的重要条件。

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交通条件的好坏与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的远近,直接制约着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社区与外社区的交往。

三是地域范围,它直接制约着社区规模的大小和容量。

凡地理条件较优越的地方,社区的范围和人口规模就有较大的张力;反之,则必然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限制着居民交往的空间。

人口特征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技术的限制,加之农民对土地极强的依附性,故农村社区人口的数量与密度要远低于城市社区。

而这种规模意义上的数量与密度,使得农村社区可分为散村社区和集村社区两种类型。

那种在人烟稀少地区由十来户家庭组成的小村落即谓之为散村社区;而由一个或数个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庄组成的社区,即称之为集村社区。

由于依赖土地为生,不需要发达的社会分工,故农村人口的同质性较高,异质性较低,人口流动性远低于城镇,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比较狭小。

所有这些,一方面使得人际关系简单亲密、重感情、重家庭、民风比较朴实;另一方面必然影响、制约着居民观念的更新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组织特征

农村社区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及流动性小等特点,决定了整合居民人际交往之社会群体或组织在数量和结构上的简单化。

其中,家庭是社区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产、消费和保障等多种社会功能。

家庭成员和邻里交往乃农村社区居民最重要的交往渠道与交往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结构相当简单,既没有条件滋生更多的异质性群体,也无需强有力的社区行政管理系统去整合社区内的资源和人际交往。

文化特征

农村社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状况、人口状况和组织状况,使得居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价值体系等,明显地区别于城镇社区。

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的实质就是土地认同、传统认同。

而那些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注重血缘与宗族关系、排外和保守型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等等,无不体现出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其维护传统的文化本质。

(三)集镇社区

集镇社区亦称城镇社区,实际上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

在我国,集镇可分为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两种:

建制镇一般是乡和县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商业中心;非建制镇虽不是周边乡村的行政中心,但往往成为周边农村地区的文教卫体和商业活动的分中心。

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我国农村的集镇总数达到45462个,其中建制镇为19060个。

集镇的英语词汇为town。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高度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已基本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的差异已极度萎缩。

加之逆城市化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富人和中产阶级将自己的居住地搬出大中城市,移至郊区和农村的集镇。

这种集镇的概念完全不同于我国的集镇概念,实际上是高度现代化了的、环境优美的、生活极其方便的、人口规模不大的新社区。

我国集镇社区的要素和特征

1、集镇社区的地域要素及特征。

可从两个方面观察:

一是其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生态状况,决定了其所有的类型特征,如沿海集镇、内地集镇、边远集镇等;二是通过与城市和农村位置相比较而获得的地缘区位。

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相比,集镇社区因其独立的形态,故其范围较容易辨别。

2、集镇社区的人口要素及特征。

从人口的规模及密度来说,集镇社区明显大于和高于农村社区,明显小于和低于城市社区。

从人口的质量来说,集镇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明显优于农村而弱于城市居民;而身体素质则难以定出优劣,关键在于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及水平。

从人口的结构来说,由于分工程度的不同,集镇社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之数量及比例关系,比之农村社区要复杂得多,比之城市社区要简单得多。

从人口的流动情况来说,其流动数量和节奏要远大于农村社区。

3、关于集镇社区的组织要素及特征。

与农村社区相比,集镇社区的社会群体组织和组织机构具有较新的内涵及构成。

就社会群体来说,除了家庭和邻里以外,集镇社区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因职业相同、爱好相同等而组成的如朋友圈、活动小组等形式的社群。

4、关于集镇社区的文化要素及特征。

集镇社区文化实际上是该类社区自身的地域状况、人口状况、社会群体与组织结构状况以及经济、政治等历史与现实的综合性反映。

概括起来,这种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双重特征:

一是从价值体系来看;

二是从其内容的构成来看;

三是从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

集镇社区作为城乡的中介,它一方面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另一方面又由于成长于农村而带有乡土文化气息。

城乡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集镇文化。

综上所述,集镇社区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种独特形态的社区,也是周边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的中心以及城乡交流的中介环节和流通枢纽。

(四)城市社区

基本特征:

1、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

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和特点。

2、城市社区的人口特征

一是人口数量多而且密度大。

二是人口的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集镇人口。

三是人口的流动性极大。

四是人口增长以机械增多为主。

五是人口的异质性强且差别性大

社区管理

(四)城市社区

基本特征:

1、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

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和特点。

2、城市社区的人口特征

一是人口数量多而且密度大。

二是人口的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集镇人口。

三是人口的流动性极大。

四是人口增长以机械增多为主。

五是人口的异质性强且差别性大

3、城市社区的社群和组织特征

一是主要以地缘和利益为基础。

二是以利益或兴趣爱好等为纽带的社群种类、形态越趋多样化。

三是居民在这些社群内的交往并不排斥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是解决居民间的矛盾、纠纷和冲突时虽不排除情感要素的介入,但主要依赖理性契约和法律的力量。

4、城市社区的文化特征

一是具有城市文化的一般特质。

二是具有城市社区文化自身的特征。

三是城市社区居民从“住所认同”到“社区认同”,前提条件是社区环境和质量的状况。

故此,城市是人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医疗及社会发展等各项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区的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社群与组织要素、文化要素等,其构成的内容、机制、特征等,远比农村社区和集镇社区要复杂得多。

四、我国的街道社区

(一)我国城市街道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1949—1966)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76—1987)恢复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87年至今)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新时期。

社区管理

(一)我国城市街道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1949—1966)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76—1987)恢复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87年至今)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新时期。

(二)街道社区:

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

街道社区的主要特色:

1、就行政职能的角度来说,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2、就社会职能而言,街道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的重要媒体之一。

3、就社区自治来说,通过居民委员会来加强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制,是我国城市街道社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又一重要特色。

4、就社区建设来看,提倡辖区内各类企业、事业法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也是我国街道社区的一个鲜明特色。

5、就政治核心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街道社区在政治上的一大特色。

第二讲现代社区的社会功能:

前提与特征

一、亚社区: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现象

(一)何为亚社区?

(二)亚社区的社会历史基础

社区管理

二、社会职能分化与社区发展

(一)我国亚社区的终结和现代社区生成的历史前提

(二)社会职能分化:

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政社分开:

社会职能分化的核心

(一)我国亚社区的终结和现代社区生成的历史前提

我国亚社区的终结和现代社区生成的历史前提是经济体制改革。

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将从根本上摆脱旧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促使企业形成主动吸纳现代科技革命成果、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