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0472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docx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实施数学教育的依据。

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确立教育活动的评价依据等,因此,在数学教育中,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

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

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爱思考的习惯。

(3)操作技能目标:

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二级目标是根据一级目标提出的.它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范畴,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详见下页表格)。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

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认知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并能正确区分。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

(1)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学习顺数和倒数。

(2)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特征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即学习数量守恒。

(3)认识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5)学习按粗细、高矮的差异进行6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6)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

(1)学习10以内序数、单数、双数、相邻数等概念。

(2)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理解其包含、互换、互补关系。

(3)学习10以内加减计算,并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理解+一一等符号的意义。

(5)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6)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将说出总数。

(6)按数(5以内)取物。

(7)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能说出其名称。

(8)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

(9)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并学会基本的运用。

(7)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

(8)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9)学会比较粗细、厚薄、轻重等量的差异。

(10)学习不受图形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即学习图形守恒。

(11)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

(12)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13)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14)学习向上、下、前、后等指定方向运动。

(15)认识并学会运用今天明天昨天等时间概念。

(16)理解:

等符号。

物体分类。

(7)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了解序列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9)学习自然测量。

(10)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右、向左方向运动。

(11)学习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12)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数学经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大胆回答问题。

(2)产生对数学游戏的兴趣以及操作数学活动材料的兴趣。

(1)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2)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活动。

(3)主动、专注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1)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2)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3)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活动。

(4)学习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操作技能目标

(1)听懂教师的要求,学习按游戏规则活动。

(2)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和操作活动材料。

(1)学习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按要求进行活动并检查自己的活动结果。

(2)学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3)基本学会数学操作活动技能。

(1)能听清楚操作活动的规则,按规则进行活动并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预期的某种活动效果。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效果评价的依据。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的盲目的数学教育以及程式化、空泛无物的目标设定倾向,因此,教师在制定与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

教师首先应当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既包括数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学习态度、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基础,以此确定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对幼儿是否具有发展价值。

2.目标的全面性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

一般说来,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应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错误理解全面性,表现为脱离活动内容和具体情境的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即凡是数学活动就必定有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从而使某些目标成为装饰或点缀,对幼儿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并无价值。

3.目标的针对性由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笼统的。

如某中班数学活动家里的数字的目标设定为:

(1)感受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家的美好情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是空洞而无针对性的.无法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依据。

这一活动的目标可以调整为:

(1)寻找和搜集家里带有数字的照片或图片,通过交流与分享活动感受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2)愿意与同伴交流,尝试大胆表述;(3)在集体参与的观察和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萌发对家的美好情感。

这样的三条目标就比较有针对性:

4.目标的统一性美国课程专家布鲁姆认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

阐述教学目标,就是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也就是说,教师既可以以幼儿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行为目标),如幼儿说出会用等,也可以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和具体教学行为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教育活动目标中,主体必须统一。

一般来说,为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

我们提倡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表述。

这种表述方式可使教师从幼儿行为的变化中观察他们的发展状况。

例如,某大班教育活动我和影子捉迷藏的目标为:

(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比较与测量影子的一般方法;

(2)在观察和比较中初步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

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

以上目标在表述上缺乏统一性.而且目标定位比较空泛,不够具体,过分突出认知目标。

这一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

尝试用同一种材料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解决在比较与测量影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在画影子与比较、测量影子的活动中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学会提出问题。

调整后的目标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较为统一。

5.目标的适宜性目标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目标是否适宜。

首先,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发展基础相适应,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上一层级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已将上一层级目标具体化,从而使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能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及各年龄阶段内容与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对形状变化感兴趣。

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

(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

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

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

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

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集合(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

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区分左右(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并尝试应用钱币。

1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

13、运用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进行数学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14、尝试从不同维度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