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984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docx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eee

编号:

THDC—JSJD—001

工程名称

钻孔灌注桩施工

交底时间

交底对象

主持人

交底人

记录人

交底内容: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本标段所有钻孔灌注桩为摩擦桩,其中试验桩6根、工程桩342根。

单桩直径为1.8m,桩长36m。

1.2地层岩性

工程区地层主要有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

上第三系河湖相沉积,成岩作用差,产状平缓,岩相变化大。

由粘土岩、砂岩和砂砾岩组成,具多韵律构造。

均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之下,据钻孔揭露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韵律层(N-①~N-④)。

粘土岩:

微裂隙发育,裂面光滑,含钙质结核,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或夹小砾石,共揭露4层。

砂岩:

中~粗粒结构,泥质胶结,密实,局部泥钙质胶结,半坚硬状,共揭露4层。

砂砾岩:

泥质胶结,砂主要为中、粗砂,砾卵石成分以石英岩、花岗岩为主,共揭露3层。

第四系由上更新统(al~lQ3)和全新统(alQ4)组成。

上更新统上部为粉质粘土、壤土,下部为粗砂、砾砂,构成两岸二级阶地。

粉质粘土:

可塑~硬塑状,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壤土:

可塑~硬塑状,含少量铁锰质结核;粗砂:

中密~密实,含少量泥;砾砂:

密实,含少量泥,砾卵石含量约40%。

全新统下部(alQ41)具双层结构,上部为粉质粘土、砂壤土,下部为粗砂。

全新统上部(alQ42)主要由粗砂、砾砂组成,局部漫滩顶部有薄层砂壤土或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透镜体。

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塑~可塑状;砂壤土:

干燥,松散状;粗砂:

松散~稍密。

砾砂:

中密~密实。

1.3编制依据

1.3.1设计文件及图纸;

1.3.2《招标文件》(合同编号:

ZXJ/SG/THD-001);

1.3.3其他相关的国家和行业规程规范。

二、施工布置

2.1施工用水、电均采用系统供应。

施工用电在现场安装接口使用,生产高峰用电负荷约400kW,施工用水输水钢管为φ100mm,沿线布置。

2.2施工用风采用2台9m3/min移动式柴油空压机供给。

2.3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用8m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料到施工部位。

2.4泥浆系统:

在钻孔灌注桩的附近设置泥浆制、供浆系统和泥浆回收系统,用高塑性粘土和膨润土制浆,设两个200m3的储浆池(中间设隔墙分成2个100m3的浆池)和两个50m3的泥浆回收池,布置2台ZX200泥浆净化装置处理回收泥浆。

用泥浆泵和φ50mm的钢管供浆到施工部位。

施工时,废弃泥浆及弃渣及时运至指定渣场。

2.5钢筋笼加工厂:

在综合加工厂内加工制作,运输至施工部位附近现场绑扎焊接钢筋笼,成型的钢筋笼,用2台25t吊车起吊安装。

三、地质复勘

根据地质资料和基桩轴线的槽墩位置,详细分析基础桩的地质条件,在现场钻孔灌注桩作业开始前,在每个承台中心位置布置复勘孔。

复勘孔采用XU-300型地质钻机造孔,钻进采用粘土泥浆护壁。

如遇到不可避免塌孔,可采用套管跟进法。

在覆盖层开孔,采用孔径150mm,覆盖层下入135mm套管,换91mm口径钻至终孔。

查明地质情况,复勘钻孔取样进行地质编录,并将复勘地质成果报送监理人。

四、施工方案及主要措施

4.1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一期围堰填筑→搭设工作平台→测量放样→埋设护筒→孔位放样→钻机就位→钻孔→终孔前检查→清孔→终孔检查→钢筋笼入孔→二次清孔→下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卸导管→清理灌注现场→破桩头。

4.2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图《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框图》。

4.3施工设备

根据本工程基础为摩擦群桩,桩径1.8m,桩长36m,采用旋挖钻机和反循环钻机造孔。

成孔时采用隔孔跳跃式流水操作,保证安全距离不小于4d,以防止对邻桩影响。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框

4.4平整场地及测量放线

4.4.1钻孔桩施工前,先放出墩台轮廓线,然后用机械平整场地,人工配合,以保证钻机置于平坦、稳固的地基上,同时作好水池及排水通道,防止施工时泥浆污染附近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4.4.2整平场地符合要求后,即可测量放桩位;精确放出桩位中心点,并测设出护桩。

桩位中心位置误差控制在100mm以内。

4.5护筒埋设

4.5.1护筒采用钢护筒,用6mm厚钢板卷制。

护筒直径较桩径大20cm~40cm。

护筒上部留两个高400mm宽200mm的进出浆口,并在顶端设吊环,底节护筒下部设刃脚。

4.5.2护筒埋设前,对桩位进行保护,用十字交叉法引十字线引到桩位附近的四个保护桩上。

4.5.3护筒埋设深度:

护筒采用挖孔埋设;本标段护筒埋设深度为4m~6m。

对于有冲刷影响的河床,应沉入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1.5m。

4.5.4护筒埋设后,恢复桩位;钻机就位前复核桩位。

4.5.5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控制钢护筒的倾斜度在1%以内。

4.6泥浆制备处理

在施工前需制备泥浆用于钻孔时护壁。

根据本工程的地层特点及相关工程经验,选用膨润土造浆护壁。

本工程将进行集中供浆、集中收集回浆、集中净化泥浆,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现场文明施工。

4.6.1制浆材料

⑴膨润土;⑵水:

施工淡水。

⑶分散剂:

选用工业用纯碱。

4.6.2新制泥浆配比及性能指标

对于一般地层或易漏失的砂层,选用下表两种配合比制浆,其它地层,可参照此配比,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泥浆配合比

地层

配合比(%)

膨润土

纯碱

一般

6~8

0.3~0.5

100

漏失

10

0.3~0.5

100

根据上述配合比,泥浆性能指标见下表

泥浆性能指标要求

地层情况

泥浆性能指标

相对密度

粘度(Pa·s)

含砂率(%)

胶体率(%)

失水率(ml/30min)

泥上厚(mm/30min)

静切力(Pa)

酸碱度(pH)

一般地层

1.02~1.06

16~20

≤4

≥95

≤20

≤3

1~2.5

8~10

易坍地层

1.06~1.10

18~28

≤4

≥95

≤20

≤3

1~2.5

8~10

卵石土

1.10~1.15

20~35

≤4

≥95

≤20

≤3

1~2.5

8~10

4.7钻进成孔

钻孔前向护筒内注入泥浆,并检查护筒内泥浆面高度保证不低于护筒口1m。

钻孔泥浆应始终高出孔外水位或地下水位1.0m~1.5m。

钻进过程中,钻杆加压保持转动,保证取土斗底部土体不被挤压破坏,顺利进入斗体中,确保钻进过程中土体不形成失稳的滑弧面,有利于钻孔护壁。

钻孔选用合适的钻头,保证钻孔连续进行,不中断。

钻进过程中经常检查钻头通气孔,确保通气孔畅通,避免形成“活塞”,造成缩径与孔壁坍塌。

钻进过程中应认真填写《钻孔施工原始记录》,详细记录地层变化、钻进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处理措施及效果等,钻机操作手或班长必须在钻孔记录上签字。

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

钻进时,应经常检测泥浆指标,发现不合要求时,应随时调整。

钻至设计孔深后必须由现场监理工程师确认,监理工程师认可后终孔。

4.7.1清孔及孔位检查

⑴钻进至设计孔深后,将钻斗留在原处机械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尽量装入斗内,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捞砂斗进行清孔,并对孔深、孔径进行检查。

⑵孔位检查:

成孔后,当孔深、清孔泥浆指标合格后,钻机移位,搭设三角架,将检孔器(检孔器外径采用比设计桩径小2cm,)放入孔内,检孔器进入孔内后,在护筒顶放样十字线,通过吊绳进行检孔器对中。

检孔器对中后,上吊点(三角架、下落钢丝绳点),必须位置固定且在整个检孔过程中不能变位,否则重新对中。

检孔器在孔内下落时,靠自重下沉,不得借助其他外力。

如果检孔器能在自重作用下顺利下至孔底(检孔器系有测绳),则标明孔径能满足设计桩位要求。

如果在自重作用下不下至孔底,则标明孔径小于设计桩径,则应重新扫孔或重钻,至设计孔径。

导管安装完毕后,应再次检查孔内泥浆指标和孔底沉渣厚度,沉渣厚度≦500mm,如超过规定,应进行二次清孔。

二次清孔:

将头部带有1m长管子的气管插入导管内,气管底部与导管底部最小距离2m,压缩空气从气管底部喷出,使导管底部在桩孔底部不停的移动,就能全部排出沉渣。

灌注混凝土前的孔底沉渣厚度应≤500mm。

4.7.2成孔质量检查及允许偏差

成孔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成孔验收标准见下表:

钻孔灌注桩检查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桩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JTJ071-98附录D检查

2

孔的中心位置(mm)

100

用经纬仪检查纵、横方向

3

孔径

不小于设计桩径

查灌注前记录

4

倾斜度

1%

查灌注前记录

5

孔深

符合图纸要求

6

沉淀厚度(mm)

符合图纸要求。

图纸无要求时,对于直径≤1.5m的桩,≤300mm;对桩径>1.5m或桩长>40m或地质较差的桩≤500mm

查灌注前记录

7

清孔后泥浆指标

相对密度

1.03~1.10

查清孔资料

粘度

17~20Pa·s

含砂率

<2%

胶体率

>98%

注:

清孔后的泥浆指标,是从桩孔的顶、中、底部分别取样检验的平均值。

4.8钢筋笼制作安装

为保证工程进度,结合本工程桩的长度并考虑到钢筋笼起吊后的平直度,将单桩钢筋笼分两节制作(各为25m和11m),主筋连接采用闪光对焊,螺旋筋采用绑扎,孔口焊接采用搭接焊。

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4.8.1根据施工图纸及设计要求下料;主筋闪光对焊;制作箍筋和加强筋,焊条采用E50。

4.8.2在制作平台制作成型:

a、加强筋与主筋焊接,焊接要牢固;

b、螺旋箍筋与主筋采用绑扎的方式成型;

c、钢筋笼成型时,应将主筋接头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超过主筋总根数的50%,相邻接头纵向间距应大于35d。

4.8.3制作钢筋笼前,应先进行钢筋原材的验收、复验及钢筋接头焊接试验;钢材表面有污垢、锈蚀时应清除;主筋应调直;钢筋加工场地应平整。

4.8.4技术人员应先进行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4.8.5分段制作钢筋笼。

4.8.6钢筋笼的绑扎、焊接质量如直径、间距等外形尺寸、焊缝长度、高度及钢筋笼断面接头间距等,均应符合设计及技术标准的要求。

4.9钢筋下料

4.9.1下料前,应将钢筋笼分节长度和钢筋定尺进行配料,配料应满足主筋接头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超过主筋总根数的50%,相邻接头纵向间距应大于35d的要求。

4.9.2钢筋原材下料加工时选用台式砂轮锯。

每次下料时钢筋应切割到位,断面要平整并与钢筋轴线垂直。

4.9.3下料后钢筋端面应平整并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有马蹄形或扭曲;钢筋端部不得有弯曲;出现弯曲时应调直。

4.10主筋制作

钢筋连接采用手工电弧焊、闪光对焊连接。

4.10.1手工电弧焊接技术要求:

a、为保证钢筋轴线在基本同一条直线上,需将钢筋打偏头,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对于I级钢筋的搭接焊或帮条的焊缝总长度应不小于8d;对于II、III级钢筋,其搭接焊或帮条焊的焊缝总长度应不小于10d,帮条焊时接头两边的焊缝长度应相等。

b、帮条的总截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主筋为II、III级钢筋时,不应小于主筋截面积的1.5倍。

为便于施焊和使帮条于主筋的中在同一平面上,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钢号、同直径的钢筋制成,如帮条与主筋级别不同时,应按设计强度进行换算。

帮条的长度应满足相应的焊缝要求。

c、搭接焊接头的两根搭接钢筋的轴线宜位于同一直线上。

d、对于搭接焊,其焊缝的宽度应为被焊钢筋直径的0.7倍,且不小于10cm。

当钢筋和钢板焊接时,焊缝高度、宽度应根据实验确定。

4.10.2闪光对焊焊接技术要求:

a、采用不同直径的钢筋进行闪光对焊时,直径差以一级为宜,且不大于4mm。

采用闪光对弧焊时,钢筋端头如有弯曲,应予以矫直或切除

b、对于不同类别、不同直径的钢筋,在施焊前均应按实际焊接条件试焊2个拉伸试件,根据对试件接头外观质量检验结果,以及冷弯和拉伸试验验证焊接参数。

在焊接质量合格和焊接参数选定后,可成批焊接。

c、全部闪光对焊的接头,均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表面没有裂纹和明显的烧伤;

接头如有弯折,其角度不得大于4°;

接头轴线如有偏心,其偏移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0.1倍,且不大于2mm。

d、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剔出重焊。

4.11加劲箍筋制作

加劲箍筋焊接在自加工模具装上进行,焊接采用搭接焊。

4.11.1接焊时先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搭接端部20mm以上。

焊接时,引弧应在搭接钢筋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搭接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

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特别是定位焊缝的始端与终端,应熔合良好。

4.11.2施焊操作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引弧:

引弧应在形成焊缝的部位,防止烧伤主筋。

定位:

焊接时应先焊定位点再施焊。

运条:

运条时的直线前进、横向摆动和送进焊条三个动作要协调平稳。

收弧:

收弧及拉灭电弧时,应将熔池填满,注意不要在工作表面造成电弧擦伤。

焊接时电流不宜过大,严禁烧伤钢筋,搭接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不得随意乱搭,防止打弧。

4.12箍筋制作

本工程由于箍筋直径较大,且为螺旋箍,因此,必须事先制作箍筋。

箍筋制作在自制模具上进行,施工时用人工在平台上把箍筋缠绕成螺旋状。

制作好的箍筋摆放整齐,供钢筋笼成型时使用。

4.13钢筋笼成型

钢筋笼骨架成型在平台上进行,平台长度采用30m。

具体成形步骤如下:

4.13.1将连接好的钢筋摆放到平台上,并将加劲箍筋按间距摆放到平台上。

4.13.2依次将主筋焊接到加劲箍上,焊接要牢固。

4.13.3焊接完成后,将制作好的骨架移到平台前方地平处,依次加工第二节钢筋笼的主骨架。

4.13.4把螺旋箍筋绑扎到钢筋骨架上,绑扎点数不少于50%,箍筋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

4.14钢筋笼内检测管的安装

在钢筋笼制作好之后,进行声测管的安装。

声测管型号为φ57×3mm钢管,其长度比桩长1米(设计长37米),分节长度跟钢筋笼的分节情况一致。

在钢筋场对接好后再与相连接的套管焊接,接头套管长80cm,相连的管道各占40cm;套管与声测管满焊。

焊接时采用小电流,防止管道烧穿。

接头管和管道的焊缝结实可靠无夹渣孔洞现象。

4.15钢筋成品保护及运输

验收合格的钢筋笼集中堆放,并铺设20cm×20cm方木上面使用塑料彩条布铺盖,避免潮气和雨水腐蚀钢材。

并对成品钢筋笼进行状态标识,标识分合格、待检和不合格三种。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钢筋笼不得使用。

已制作完成的钢筋笼采用专用钢筋运输炮车进行运输,禁止用铲车等机械拖拽,以保证入孔前钢筋笼主筋的平直,防止变形。

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派专人跟踪运输。

4.16钢筋笼吊放安装

4.16.1钢筋笼接长和沉放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将管钳、氧气、乙炔、接长的螺旋钢筋、扎丝、电焊机、焊条和工具准备到施工现场,并备好起重用的各种型号的钢丝绳和卸扣。

4.16.2下放钢筋笼前应进行检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钢筋笼不准入孔;起吊钢筋笼时应首先检查吊点的牢固程度及笼上的附属物,防止在吊放时钢筋笼的弯曲变形。

4.16.3钢筋笼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安放钢筋笼定位钢筋,中间使用箍筋贯通,焊接在主筋外面,每个截面使用4个,间距2m。

4.16.4用25T吊车下放钢筋笼,保证钢筋笼的平直度,起吊时必须保证不低于三个吊点。

4.16.5钢筋笼接长时按照每节的标识牌至下而上依次进行。

两节钢筋笼对接时,主筋对准位置后采用帮条焊连接(确保同心同轴,焊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然后连接声测管道,盘上螺旋钢筋后,将钢筋笼缓慢下沉入孔。

当整根钢筋笼下沉到孔底后,用吊筋挂钩将钢筋笼挂在钢护筒顶口,并将挂钩与护筒顶口焊接以固定钢筋笼。

4.17导管拼接、试压

本工程导管采用单根内径Ф300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制成,快速螺纹接头,导管接头处设2道密封圈,保证接头的密封性。

导管须经水密性试验不漏水,其容许最大内压力必须大于Pmax=670.8kPa。

水密性试验方法是把拼装好的导管先灌满水,两端封闭,一端焊接出水管接头,另一端焊接进水管接头,并与压力泵出水管相接,启动压力泵给导管注入压力水,当压力泵的压力表压力达到导管须承受的计算压力时,稳压10分钟后接头及接缝处不渗漏即为合格。

4.18第二次清孔

在钢筋笼和导管安装好,混凝土浇筑之前,进行孔底沉渣的厚度的测量,若沉渣厚度超出设计规定值50cm时,要进行二次清孔。

在导管内接一根内径不小于4cm的钢管做风管,用空压机进行吹砂清孔。

由于桩径较大清孔时可摇动导管,改变导管在孔底的位置进行清孔,直到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规定。

二次清孔示意图

4.19水下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钻孔灌注桩的关键工序之一,浇筑质量好坏直接决定桩身质量。

4.19.1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标号为C25W6F150,基准配合比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科学院设计,经现场试验室根据基准配合比试拌后确定施工配合比。

坍落度180~220mm;水胶比0.45;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4%左右,粗骨料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

4.19.2本工程混凝土采由强制式拌和系统集中供料,两台8m3混凝土运输承担混凝土水平运输,为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一台8m3混凝土运输备用。

4.19.3为避免初灌后导管内涌水,一定要根据计划的导管初次埋深计算初灌量。

根据施工经验,初灌量为6.7m3。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加工一个1.5m3的集中料斗。

浇筑时用混凝土搅拌车对准漏斗连续放料,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连续不间断。

4.19.4混凝土检查:

混凝土运到现场后,试验室检查搅拌的混凝土是否具有很好的和易性,使用坍落度桶检查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混凝土是否有离析,以及有无团块、大粒径骨料等,同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指标,不合要求的决不允许浇筑。

4.19.5混凝土浇筑及其质量控制过程:

a、在现场监理检验沉渣合格半小时内开仓浇筑;

b、浇筑时,应保证导管底部距孔底0.3m~0.5m,且应保证混凝土的储备量,使导管底第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m以上,应避免导管露出混凝土面,导致管内进水;

c、为保证导管埋深为2m~6m,应定时测量混凝土面上升情况,随时掌握超径、缩径等情况,专人测量专人记录;

d、测绳应经常校核,保证埋管的实际深度,防止断桩;

e、拆管前必须测量导管在混凝土内埋深,计算准确后方可进行拆管工作;

f、严防导管拔出混凝土面,造成断桩;

g、混凝土浇筑结束后,最终导管起拔应缓缓上提,拔出混凝土面时应反复插,避免过快,以防桩头空洞及夹泥;

h、桩头混凝土灌注超浇量0.5m~1.0m,浇筑的桩顶标高不得偏低,以确保桩顶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i、当导管内混凝土面不满时应徐徐灌入混凝土,以防止桩体内混凝土疏松,同时,在灌注混凝土时要匀速浇筑,减小混凝土对孔壁的冲击力;

k、当混凝土面上升顶托钢筋笼时,应放慢灌注速度,适当控制导管埋深,防止钢筋笼上浮;

l、混凝土浇筑应在一次作业中连续进行,如因停水、停电等超过允许间断时间,须采取保证质量措施处理;

m、混凝土灌注桩必须按规范留取试块。

4.20起拔钢护筒

4.20.1灌注完成后,起拔钢护筒。

起拔要缓慢,升力要适中。

护筒起拔要缓慢,防止落入土块,影响桩顶混凝土质量。

钢护筒拔出后必须将其内外清洗干净,以便下次使用。

4.20.2灌注过程中拔出的导管要及时用清水冲洗掉导管内壁上的混凝土,清洗时应注意清洗导管接头部位。

护筒拔出后要及时清除掉护筒内壁的混凝土和外壁的粘土。

为保持施工现场干净整洁,在灌注和清洗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泥浆和渣土,并堆放到指定的地点,保持现场清洁,方便施工。

五、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根据类似工程施工应验,对本旋挖桩基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如下分析和预防处理。

5.1钢筋笼主筋集束

5.1.1原因分析:

在起拔护筒过程中,由于钢筋笼净外径与护筒内径间距较小,当一位置处钢筋笼紧贴护筒内壁,护筒按同一方向快速旋转时,钢筋笼随护筒一起转动,使得钢筋笼发生变形。

5.1.2预防处理措施:

a、严把钢筋笼制作精度及运输起吊时的变形保护,吊装时采用工具式加强杆,一次整体吊装安放。

b、钻机在开始起拔护筒时慢速静拔,然后应减小护筒驱动器转动角度,减慢转动速度,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相结合(即顺时针45度,逆时针45度相结合)拔动护筒。

c、在钢筋笼第一加劲箍位置内侧增设一道加劲箍。

5.2桩身夹泥

5.2.1原因分析:

a、在灌注混凝土施工时,起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骨料粒径过大,坍落度过小,混凝土还未流出管外,旁边的淤泥即涌入桩身。

b、成桩后空孔回填土时间过早,且地面与混凝土面的距离较大,上部回填的砖石及泥团在很大的冲击力作用下砸入桩身里。

5.2.2预防处理措施:

a、在护筒松动以后,应采用慢速静拔(不转动);

b、护筒起拔后,用钢筋网片封住孔口,待5小时后,再进行空孔回填;

c、浇筑混凝土时,导管要经常拆卸,使得混凝土的上返力大一些;

d、护筒拔出后,桩头振捣。

5.3堵管

5.3.1原因分析:

a、隔水塞不符合要求,直径过大或过小;

b、隔水塞遇物卡住,或导管连接不直,变形而使隔水塞卡住;

c、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混凝土搅拌不匀,严重离析;

d、导管漏水,混凝土被水浸稀释,粗骨料和水泥砂浆分离;

e、灌注时间过长,表层混凝土已过初凝时间,开始硬化;或混凝土在管内停留时间过长而失去流动性。

5.3.2预防处理措施:

若为隔水塞卡在管内,在深度不大时,可用长杆冲捣;或在允许的范围内,反复提升导管振冲;如不能清除则应提起和拆开导管,取出不合格隔水塞。

检查导管连接部位和变形情况,重新组装导管入孔,安放合格的隔水塞。

不合格混凝土造成的堵管,可通过反复提升漏斗导管来消除,或在导管顶部安装激振装置,不断振动导管来解除。

5.4导管漏水

5.4.1原因分析:

a、连接部位垫圈挤出,损坏;

b、初灌量不足,未达到最小埋管高度,泥浆(水)从导管底口侵入;

c、连续灌注时,未将管内空气排出,致使在管内产生高压气囊,将密封垫圈挤破;

d、导管提升过多,埋深太小,孔内浆液侵入管内。

5.4.2预防处理措施:

处理的措施根据导管漏水程度大小而不同。

漏水不大,多为从连接处和底口渗入,可集中数量较多,坍落度相对较小的混凝土拌合物一次灌入,依靠混凝土下落的压力将水泥砂浆挤入渗漏部位,封住底口的渗入。

漏水严重时,应提起导管检查连接处的密封圈垫,重新均匀上紧,准备足量的混凝土拌和物,重新开始灌注。

若孔内已灌注少量混凝土,应予清除干净后,方可灌注;灌入混凝土较多使清除困难时,应暂停灌注,下入比原孔径小一级的钻头钻进至一定深度后原位起钻,用高压水将混凝土面冲洗干净,并将沉渣吸出,将导管下至中间小孔内恢复灌注。

5.5断桩

5.5.1原因分析:

a、因测深不准或操作不当造成提升导管过高,以致底部脱离混凝土层面;

b、出现堵管而未能及时排除;

c、灌注中断过久,表层混凝土失去流动性,而继续灌注的混凝土顶破表层而上升,将有浮浆泥渣的表层覆盖包裹,形成断桩;

d、灌入的混凝土质量低劣;

5.5.2预防处理措施:

对断桩应以预防为主。

灌注前要对各作业环节认真检查,指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灌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灌注作业连续紧凑,重视混凝土面的准确探测,正确指导导管的提升,提升应匀速平稳,控制灌注时间在适当的范围内。

如灌入混凝土量不够,应先将已灌混凝土清除再下入导管重新灌注。

若灌入量较多,可按前述打小孔的方法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