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0999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6年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15-16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1.下列加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亘古(gèng)澎湃(pài)谛听(dì)愠(yùn)怒

B.踌躇(chú)倔强(jué)契合(qì)嶙峋(lín)

C.募(mù)集颤(chàn)抖龟(guī)裂邂逅(hòu)

D.镂空(lòu)翘(qiáo)首蜿(wān)蜒踉(niàng)跄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辨析能力。

准确拼读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本题中A组中“亘”应读“gèn”;B组全部正确;C组“龟”在“龟裂”这个词中读“jūn”;D组中“踉”应读“liàng”。

故选B。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西湖美景正是如此!

B.读什么书?

怎么读书?

都是我们要尽快搞清楚的.

C.到了初三,老师们都抢着上课,今天下午第一.第二.第三节课竟然都是数学课.

D.每当看到电视画面上出现白雪皑皑的山景,我总会想到课文“长征组歌”.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A..“淡妆浓抹总相宜”后的逗号应在引号外;B.“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里不表疑问,故不用问号,改为逗号;C.标点符号使用正确;D.“长征组歌”应该用书名号。

故选C。

3.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能否保持地球的良好环境,是我们人类继续繁衍生存的前提.

B.从过去举家看春晚,到今天全民吐槽春晚,个中原因其实是因为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发生,五月份开始,江苏各地警方加大了巡查力度.

D.我们只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坚持每天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本题A项“能否”与“是”两面对一面,属于搭配不当,应删去“能否”或在“保证”的前面加上“能否”;B项“个中原因是因为”中“原因”和“因为”重复使用,应去掉“因为”;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把“只要”改为“只有”。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测算,在城市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B.在扬州创建文明城的过程中,一些流动摊贩随机应变地与管理者周旋,给创建工作带来了不小困难.

C.初春,他身着冬装,站在广阔的田野中,依然不寒而栗,冻得直哆嗦.

D.和我校在智慧课堂中所使用的轻薄的电子平板比起来,笨重的台式电脑只好甘拜下风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A.“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不符;B.“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是褒义词,与语境不符;C.“不寒而栗”指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与语境不符;D.成语运用正确。

故选D。

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写的是爱国壮士心中的悲苦,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和虞世南“非是藉秋风”表达了清醒者们对昏暗时局的不满,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和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流露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B.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一文一波三折,通过一对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C.《松鼠》的作者布丰和《松鼠金龟子》的作者法布尔都是法国作家.这两篇文章都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之情,渗透着人文关怀.

D.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是著名讽刺小说,后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方面与《鲁滨逊漂流记》恰恰相反.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此题中A项“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诗《蝉》,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A项表述有误,故选A。

6.下列句子的主干找得正确的一项是  (    )

这段时间,初三年级所有师生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中考。

A.师生注意力都放在中考.      B.所有师生都放在中考.

C.注意力放在中考.         D.师生几乎都在中考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

识记句子成分口诀,据此提取主谓宾。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这段时间,初三年级所有师生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中考。

”一句中,主语为“注意力”,谓语为“放在”,宾语为“中考”,所以句子主干是:

注意力放在中考。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7.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宋人喜欢精致内liǎn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这对瓷器的制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素朴细密的胎骨,如参天大树的年轮,高古cāng凉;那简约大方的造型,像一剂安神药,使浮zào的心顿时安静起来。

那莹润的yòu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刚出窑时的火气,却更加温润。

 

 

 

 

 

 

 

 

 

 

 

 

 

 

 

 

 

 

 

【答案】

敛、苍、躁、釉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

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注意此题中“浮躁”的“躁”的偏旁。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8.默写。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2)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

(4)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5)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6)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李商隐的诗想象大胆,意境奇美,《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破了时空局限,憧憬着与亲人秉烛欢谈的情景。

【答案】

(1)不知秋思落谁家

(2)天街小雨润如酥(3)为有源头活水来(4)浊酒一杯家万里(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6)俱怀逸兴壮思飞(7)入则无法家拂士(8)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默写时注意“酥、竞、拂”等字的书写。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9.名著阅读

人物鲜活,个性鲜明是《水浒传》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小说中,与梁山好汉们一一对应的绰号更是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1)    请在下面给出的绰号中正确选择,分别写入对应人物后的括号内。

智多星   小旋风   小李广   美髯公   拼命三郎

入云龙   一枝花   神算子   花和尚   神行太保

花荣(         )             戴宗(         )

(2)      《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不少颇具代表性,请仿照“杨志”的例子,在“宋江”和“秦明”两位好汉中任选一位说说人物与绰号的关系。

【例】青面兽——杨志,杨志因天生脸上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

及时雨——宋江         霹雳火——秦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不少回的标题都符合对联的要求,讲究对仗和平仄。

下列六个句子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小说情节和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梁山泊林冲落草   ②锦毛虎义释宋江   ③武行者醉打孔亮

⑤放冷箭燕青救主   ④汴京城杨志卖刀   ⑥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一副   上联:

_____①_____;下联:

____________

第二副   上联:

____________;下联:

____________

【答案】

(1)花荣——小李广;戴宗——神行太保(每空1分,写错字不得分)

(2)及时雨——宋江,宋江因喜仗义疏财,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被称为“及时雨”(提到乐于助人,及时帮扶等意思即给分);霹雳火——秦明,秦明因性格急躁,声若雷霆,被人唤作“霹雳火”。

此题两位人物任选一位即可,格式需参照例句,否则扣1分。

(3)第一副 上联:

_____①_____;下联:

____④_____

第二副   上联:

_____③_____;下联:

____②______(每空1分,第二联顺序填错不得分)

【解析】

(1)——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平时应认真阅读。

不仅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对于书中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解答此题,可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任选一点阐述推荐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几乎人人都有绰号,这些绰号都很有代表性。

花荣绰号“小李广”,戴宗绰号“神行太保”。

宋江因喜仗义疏财,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被称为“及时雨”。

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武艺高强,在梁山泊英雄中排第七,马军五虎将第三。

因性格急躁,声若雷霆,被人唤作“霹雳火”。

(3)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学生要了解小说中故事情节、章回标题,并结合对联知识综合应用。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根据对联对仗结构工整的特点,第一幅对联“梁山泊”是地名,应对“汴京城”,“林冲落草 ”对“杨志卖刀”;根据对联“仄起平落”和结构特点,第二幅对联上联是“武行者醉打孔亮”,下联是“锦毛虎义释宋江”。

上联和下联的顺序不可以出错。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1.古书有云: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小题1】皎皎明月从丛林间隙间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着。

(答题要点:

用词准确,不缺内容,没有语病,有画面感,任一方面不足则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2】本诗描写秋天山间黄昏雨后的景象,空气清新,景色秀丽;所描写的内容无论是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浣纱女、莲下渔舟,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生活喜爱,也流露出对世间俗务的厌倦。

(答题要点:

全诗通过写山上景色优美、生活恬静表现自己对山居、隐居避世生活的喜爱——该思路写出来给2分,在答案组织中能具体结合诗句子或具体的景色、山上的生活等内容给1分)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描述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要从理解诗句大意入手,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理解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并描述:

皎皎明月从丛林间隙间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着。

解答时注意要用词准确,不缺内容,没有语病,有画面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解答此题应按照“全诗通过写山上景色优美、生活恬静表现自己对山居、隐居避世生活的喜爱”的思路,在答案组织中要具体结合诗句子或具体的景色、山上的生活等内容。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0分)

公子①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会两人往见公子曰: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②。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震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③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注]①公子:

即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公子,曾因救赵而窃国君兵符,后留赵国不归。

②蒙骜:

秦国大将。

③晋鄙:

人名,曾被信陵君所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徒以有魏也  (     )   ②语未及卒    (      )   

③秦王患之     (     )   ④方欲共立之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皆背魏之赵                公子皆名之

B.公子自知再以毁废          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C.魏急而公子不恤                南面而王

D.乃谢病不朝                     乃行金万斤于魏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信陵君最后被魏王罢去兵权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启发说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徒:

 只  ②及:

等,等到 ③患:

担心  ④方:

正 【小题2】D【小题3】①诸侯们听说(魏国以)公子为将,都(纷纷)派自己的将军率领军队来救魏国。

②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③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

【小题4】秦国使离间计;魏王对公子缺乏坚定的信任;信陵君大权在握,声望已超过魏王,引起魏王猜忌。

(2分,前两方面一点给1分,第三点说全面即可给2分)启发:

教师酌情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注意“徒”、“患”的正确解释。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的常见用法: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③凑音节,无实义④动词,去、往的意思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等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写出答案。

A项中第一个“之”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指前面出现的“兵法”。

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给”的意思。

“而”作为连词,表转折、偏正、假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关系等。

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表示承接;D项“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第①句中三个“将”的不同用法及正确翻译;第③句“此”是“这”,所谓:

(这是“所”+动词=名词的结构)这就是说。

于朝廷:

(这是状语后置)在朝廷里。

整句话翻译是:

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回答此题,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概括。

阅读全文,由关键句子“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等可知陵君最后被魏王罢去兵权的原因有:

秦国使离间计;魏王对公子缺乏坚定的信任;信陵君大权在握,声望已超过魏王,引起魏王猜忌。

第二问虽要求学生谈启发,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到文章中概括主旨,然后结合信陵君的经历谈谈自己的启发。

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60.0分)

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

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

“看到红灯了没有?

”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

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

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

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

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

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

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