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209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docx

版教材人力四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知识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第一节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广义)是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

(狭义)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长期规划(五年及以上的计划)、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

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

4、人员规划。

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人员供需平衡等。

5、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费用计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等.

二、企业组织信息的特点

1.社会性——来源广泛2.流动性—-内外交流3。

不规则—-靠前价值高,准确性低

4。

连续性—-运动变化5。

新陈代谢性——更新与完善6。

浓缩性——提炼过程

7。

替代性—-替代人、财、物

二、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5、适用性原则6、经济性原则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

(一)调研准备阶段

1、初步情况分析.了解情况,提出假设的调研主题。

2、非正式调研。

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问题所在。

3、确定调研目标。

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项目的重点。

(二)正式调研阶段

1、相关信息的来源。

a、原始资料b、二手资料

2、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3、实地调查

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

(一)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语采集组织过去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与档案记录法的主要区别:

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采集组织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各横向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各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以及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等.具体方法:

1、询问法

(1)当面询问法

优点:

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调查者可以直接、深入地了解与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缺点:

耗时长;成本高;调查结果易受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调查范围较窄,采集到的信息不具代表性。

适用:

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

(2)电话调查法

优点:

成本底,速度快,调查面广,量大,还能设置统一的调查询问表格,采集的数据便于统计处理.

适用:

适用于要及时采集的一些简单信息,尤其是在只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某种情况的看法,如是与非、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要与不要等

(3)会议调查询问法

优点:

调查者可以直接倾听被调查者的观点;调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与当面询问法相比,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较底,效率较高。

缺点:

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过程中,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

适用:

学者、专家或企业高层人士

(4)邮寄调查法

优点:

成本低;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调查面广、量大,采集到的信息广泛、全面;不受时间限制,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缺点:

邮寄往返麻烦,耗时长,回收率低,有时甚至会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给统计、分析和归纳造成很大的困难。

适用:

采集内容比较简单,答题要求不高,时限较长的调查。

(5)问卷调查法

适用:

费用适中,回收率较高,效果良好。

2、观察法

优点:

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他们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采集到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缺点:

被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把握其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时间延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具体方法:

(1)直接观察法。

优点:

能较客观地获得高准确性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

调查面窄;耗时长;有时会被被观察者觉察,引起误解。

适用:

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被调查内容固定但调查地点可变的调查。

(2)行为记录法

适用:

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调查地点固定的调查.

第二单元组织信息的处理

【能力要求】

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是指对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并对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包括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检索。

一、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

(一)可靠性分析(信息的可能准确程度和信息源的可靠性)

(二)数理统计分析(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三)经济学分析

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经济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SWOT分析法.S表示组织优势;W表示

组织劣势;O表示组织面临的机会;T表示组织面临的威胁

组织面临的是机会还是威胁,拥有有多少优势、多少劣势,主要取决于组织实力。

二、调研报告的撰写

撰写调研报告必须坚持真实、完整、客观和适用的原则,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说明调研资料的来源,以示可靠性

2.必须说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示资料的科学性

3.必须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示资料的可信性

4.必须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

三、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

(一)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

(二)企业组织信息的存储(三)企业组织信息的检索

第二节企业领导定额管理

第一单元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

一、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GB/T14002)主要包含以下几点要点:

1、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劳动定额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

2、劳动定额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3、劳动定额可以采用多种计算方法。

4、劳动定额是在生产或工作进行之前预先制定的。

5、劳动定额所规定的是完成合格产品或符合质量要求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

二、劳动定额的种类

(一)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分类

1、时间定额2、产量定额3、看管定额4、服务定额

5、工作定额6、人员定额7、其他形式的劳动定额

(二)按劳动定额的实施范围分类

1、统一定额2、企业定额3、一次性定额

(三)按劳动定额的用途分类

1、现行定额2、计划定额3、设计定额4、不变定额

(四)按劳动定额编制的综合程度分类

1、时间定额2、产量定额

(五).按制定方法划分:

经验估工定额、统计定额、技术定额、类推比较定额。

(六)按水平的高低划分:

先进定额、平均先进(先进合理)等额、落后定额

三、劳动定额的内容

(一)劳动定额的制定

(二)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四)劳动定额的修订

评价和衡量贯彻实施的标准:

1.劳动定额面的大小;

2.是否按劳动定额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3.是否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了考核,做到“日清月结”;

4.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能力要求】

工时定额和产量的换算

T=1/QQ=1/TQ:

工时定额T:

产量定额

第二单元劳动定额及其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一)与设备、工具有关的因素

(二)与生产情况、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三)与操作方法有关的因素(四)劳动力的配置与组织有关的因素

(五)与工作地有关的因素(六)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

二、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

1.技术依据。

包括:

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2.经济依据。

包括:

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

包括:

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三、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快”“准”“全”)

(一)快:

时间上的要求:

制定劳动定额要迅速及时

(二)准:

质量上的要求:

制定劳动定额要先进合理

(三)全范围上的要求:

制定劳动定额要完整齐全

【能力要求】

一、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P57

1、经验估工法。

优点:

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全"的要求.

缺点:

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偏高、偏底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2、统计分析法

3、类推比较法

做法:

(1)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同的零件或工序进行分组排列,在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并根据直径、长度、精度、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

(2)根据典型定额来类推比较,制定同类型相似零件的工序定额。

优点:

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

缺点:

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

4、技术定额法

步骤:

1、分解工序2、分析设备状况3、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

4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

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1.平均先进值(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

(1)先求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与完成最好的实耗工时相加,求二次平均数•

(2)先求平均在,再将平均值与所有比平均值先进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次平均值

2.先进平均值(求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

(1)先求一次平均值,再求出先进值的平均值

加权算术平均法:

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

(1)平均先进日产量=(平均日产量所在组的产量+最先进组的产量数)/两组人数

2、先进平均日产量计算

(1)先进平均日产量是在求出一次平均日产量数以后,将平均日产量所在组以外的各先进组的日产量加权平均后的结果

(2)插补法(P23)

第三单元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定额构成

一、企业工时消耗的概念:

指企业员工在各项生产作业活动中的时间消耗(工作时间消耗)。

二、工时消耗的分类与代号:

【能力要求】

一、产品单件工时定额的基本构成:

即定额时间构成

二、不同生产条件下工时定额的构成

1。

成批条件

2。

单件条件(注意)

第三节工作岗位调查

第一单元工作岗位调查方式

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

(一)、工作岗位研究的概念

工作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级等项活动的总称.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特点

1、对象性2、系统性3、综合性4、应用性5、科学性

(三)工作岗位研究的相关概念P19

职位亦即岗位,特指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作岗位.

工作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

(一)系统的原则:

系统四个基本特征:

1、整体性2、目的性3、相关性4、环境适应性

(二)能级的原则:

工作岗位能级从高到底,可区分四大层次:

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

(三)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表现为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统化等多中形式和方法.

(四)最优化原则:

从中优选出成本费用底、效用信度较高的方法.

三、工作岗位调查

(一)工作岗位调查的意义

工作岗位调查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其目的是:

1、收集各种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

2、为改进工作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

3、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

4、为工作岗位评价与工作岗位分类提供必要

【能力要求】

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

(一)面谈

注意事项:

1、尊重被调查人。

2。

根据调查目的布置面谈环境。

3。

面谈中,应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直到他自己认为无话可说为止。

4。

调查人对重大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做到“引而不发”。

5.面谈中,应避免命令式提问,而采取启发式提问.

(二)现场观测如测时、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等。

注意事项:

1、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

2、调查人应在不引人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以防干预员工的正常工作。

3、应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进行观察.

(三)书面调查

影响因素:

一调查表本身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被调查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及填写时的诚意、兴趣和态度。

第二单元工作岗位调查方法

一、使用调查表的要求。

注意问题P24

二、工作岗位写实

(一)岗位写实的功能

工作岗位写实是按时间消耗的顺序,对某一岗位的员工在整个工作人内的工作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功能有:

1、全面了解被调查对象在一个工作日内工作活动的情况,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程序、步骤和方法。

2、通过必要的提问,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原因,透视在重要或细微表现的背后所隐含的真相.

3、掌握员工工时利用情况,分析工时损失的原因,为提高岗位的工时利用率提供依据。

4、可以发现企业营销、生产、技术、财务、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5、为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规定员工和设备在工作人内合理的负荷量,确定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6、可以满足岗位调查表中所需填写的大部分项目的要求,采集到更具体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二)岗位写实的种类

根据岗位调查对象的不同,岗位写实可以区分为:

1、个人岗位写实2、工组岗位写实3、多机台看管写实4、特殊岗位写实5、自我岗位写实

(三)岗位写实的原则

1、写实人员不能向被观察者任意发号施令,强加于人。

2、写实人员应一真诚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被观察者,与其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3、写实人员在观察写实的过程中,应当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排除各种干预和阻力,保证写实的顺利进行,以获得理想的岗位信息。

三、作业测时

(一)作业测时的概念:

是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研究作业活动的一种方法.

(二)作业测时的基本功能P26

1、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数据资料.

2、使操作方法合理化、科学化,不断减轻员工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

3、合理确定各工作岗位的劳动负荷量,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4、为掌握劳动的劳动负荷量,以及进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

5、"弥补岗位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

实际工作日长度=[工序单件平均作业时间×(1+放宽率)]×每个工作日员工平均完成的合格产品产量

(三)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区别

1、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岗位写实是以整个工作日为对象,进行总体观察;而作业测时只是研究工作日中的一部分,即某一工序或作业的活动情况。

2、两者观察的精细程度不同。

岗位写实较粗略,作业测时较精细.

3、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

岗位写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一岗位工作活动有关的主客观多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为岗位分析设计提供依据;作业测时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的内容,使操作合理化,节约工时消耗,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四、岗位抽样P27

(一)、岗位抽样的特点

1、使用范围广2、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3、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消除被观测人员在生理心理上的影响。

4、大大减少工作量,避免因冗长的观测哦带来的疲劳和厌烦情绪。

【能力要求】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中波动越小,比较可靠;相反,说明数列中波动越大,可靠性越小。

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

1、技术会议法2、结构调查表3、日志法4关键事件法

5、设计信息法6、活动记录法7、档案资料法

第四节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

第一单元企业员工统计P39

企业员工统计包括人数统计和结构统计。

第二单元工时利用统计

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

1、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

2、为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3、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4、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二、工作时间的构成

1、日历时间

2、制度公休时间.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加上全民的节假日11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5天。

3、制度工作时间.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小时数分别调整为20.83天和166.67小时.

4、缺勤时间5、出勤时间6、停工时间。

分停工被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时间7、非生产时间

8、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他是工作时间的核心部分,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制度内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与停工被利用时间之和.9、加班时间10、全部时间工作时间

【能力要求】

一、工作时间的核算

见右图

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

1。

出勤率指标和缺勤率指标:

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2。

出勤时间利用率(作业率)指标:

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100%(作业率)

3.制度时间利用率指标:

制度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100%

=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4.工作负荷率指标:

工作负荷率=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100%

第六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与核算

5。

工作日利用率:

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6。

工作月利用率:

工作月利用率=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100%

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全月平均人数

7.加班时间的分析:

加班比重=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全部实际工作工时×100%

加班强度=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100

平均加班长度=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第五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与核算

第一单元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

一、人力资源费用的的构成

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一)、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

主要包括:

1、工资项目2、保险福利项目3、其他费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主要包括:

1、招聘费用2、培训费用3、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二、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原则

1、合法合理原则2、客观准确原则3、整体兼顾原则4、严肃认真原则

【能力要求】

一、人工成本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一)工资预算的步骤

(1)单纯从工资费用预算、结算结果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从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结合最底工资标准、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工资指导线,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对比分析并调整预算方案一、二,形成最终工资预算方案。

(二)社会保险费与其他项目的预算

1、分析检查和对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察对涉及员工权益的项目有无增加和减少,标准有无提高或降低。

2、掌握本地区相关部门公布的相关员工上年度工资水平的数据资料.

3、企业中上一年度工资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

二、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

费用的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

第二单元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

一、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核算的要求

(一)加强费用开支的审核和控制。

(目的是控制成本、节约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

(三)适应企业特点、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

二、人力资源微观管理不当导致的成本

(一)直接成本

1、在纪律和监控方面2、在工作绩效方面3、设备仪器用具方面4、生产安全方面

(二)间接成本

1、在工作态度2、在交流方面3、在工作关系方面

【能力要求】

一、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应注意的问题

1、人员招聘与人员选拔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

2、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

3、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

计算题举例:

1。

某公司于2006年6月11日成立,在职员工人数为80人,6月份以后至7月份没有出现人员变动;8月1日,该公司正式聘用20人;8月20日,有5名员工离职。

请计算:

该公司6、7、8月份的月平均人数各是多少?

(12分)(2009年11月)

(1)

(4分)

(2)由于未出现人员变动,因此7月份的月平均人数为80人(4分)

(3)

(4分)

2。

李某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她他7月份实际上班数为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0.83天,其中有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为11个小时,法定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算.

请计算:

李某7月份的加班强度指标,加班比重指标、平均加班强度指标。

(15分)(2010年5月)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时=8×20。

83=166.64(小时)(2分)

计算期全部实际工时=(25-10)×8+10×11=230(小时)(2分)

计算期加班工时=10×(11-8)+(25-20。

83)×8=63.36(小时)(2分)

加班比重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全部实际工时×100%=63.36/230×100%=27.5%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时×100%=63.36/166。

64×100%=38%

平均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日数×100%=63.36/22=2.88工时/工日(9分)

3。

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5工分/件,已知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为:

14,13,15,12,10,9(工分/件)。

请根据上述资料,利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先进值和先进平均值.(2009年5月)

1.

(1)平均数=(14+13+15+12+10+9)/6=12。

12

(2)平均先进值=(12。

12+9)/2=10。

56

(3)先进平均值=(12+10+9)/3=10。

34

答:

平均先进值是10.56;先进平均值是10.34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