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390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18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综合测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轮胎爆炸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少量液体B.

过滤C.

闻气味D.

稀释浓硫酸

3.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食用霉变的花生

B.合理摄入人体必需元素

C.使用可降解塑料餐盒

D.用灼烧发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4.氧化物与X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则X是(  )

A.混合物B.金属氧化物C.化合物D.单质

5.下列对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

6.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相对分子质量为46D.二甲醚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

7.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D.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

1

8.“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

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方法的优点是没有能耗

B.“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9.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10.用实验探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若提供的试剂只有:

氯化铜溶液、氯化铝溶液、铝、铜和稀盐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

B.氯化铜溶液是不可或缺的试剂

C.选用两种合适的试剂即可实现实验目的

D.氯化铝溶液中加入铜不能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

11.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

D.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打开啤酒瓶盖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小

C.洗洁精用于洗涤餐具,是因为洗洁精能溶解餐具上的油污

D.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

泥沙

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

B

O2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D

H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B.BC.CD.D

二、填空题

14.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

(2)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主要氧化物_____;

(3)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____;(4)由7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_;

(5)2个氮气分子___________;(6)+6价的硫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____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

表示的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3)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

(填化学式,任意填写一种);

(4)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自来水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活饮用水,下表是我国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部分内容。

项目

标准

感官指标

无异味、异色等

化学指标

pH6.5-8.5,铜<1.0mg·L-1,铁<0.3mg·L-1,游离氯≥0.3mg·L-1等

(1)感官指标表现的是自来水的_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若化学指标中的pH=8时,表明自来水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自来水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自来水中的游离氯有少量可转变成氯离子,氯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往该自来水添加______振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即可判断是否是硬水。

(3)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方法是_________。

A.吸附B.沉淀C.过滤D.蒸馏

(4)长期饮用蒸馏水___(填“利于”或“不利于”)人体健康。

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__价。

17.下面观点都是错误的,请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否定例证。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8.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到处可见。

(1)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

比如早餐搭配:

牛奶、面包、黄油、水果等,其中含有的营养素有油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________。

(2)下图所示常见用品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填字母)。

根据图A推断金属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A.

铁锅B.

羊毛地毯C.

腈纶服装

(3)当人体内缺钙时,可能患有的疾病是___________。

A.食欲不振B.骨质疏松C.夜盲症D.贫血病

(4)煤、__________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

(5)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____。

A.节约使用纸张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减少使用塑料袋D.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

三、推断题

19.一包固体含有锌粉、碳粉、氧化铜、氢氧化钠、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实验中生成白色滤渣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⑵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证据是_________。

⑶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⑷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到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E为蓝色,经检验E中不含氯离子,则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四、流程题

20.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个。

(4)下图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字母)。

A.易溶于水B.有挥发性C.受热易分解

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写出硝酸铵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1.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些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序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3)用装置A与C连接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当观察到装置C中_______时才开始收集。

(4)SO2通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

实验室用下图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SO2,装置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e(填字母),装置中的X是_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2.室验室开放日,小明、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同学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系列探究.

(1)小明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

猜想可能是

(1)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

(1)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小华想用如图给定的收集装置收集一瓶小佳同学猜想

(2)中的气体,则气体由_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4)小丽同学从另外两瓶试剂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同学们对加入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从不同的物质类别及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例;猜想一: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猜想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2021年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其主题是“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专家提醒:

烧烤摊里会吃出“癌症风险”.腌制的肉串会产生一种叫做二甲基亚硝胺(

)的强致癌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二甲基亚硝胺分子由_____个原子构成.

(2)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_____(答最简整数比).

(3)3.7g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_____g

八、计算题

24.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_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克.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_______.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轮胎爆炸是由于轮胎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错误;

B、打开浓盐酸瓶盖后,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故打开瓶盖后,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解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中形成盐酸小液滴,故有白雾现象出现,该变化是物理变化,错误;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故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该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正确;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只是氧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C

【详解】

A、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而图中烧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B错误;

C、图中闻气体的气味的操作正确,故C正确;

D、水注入硫酸,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A、霉变的花生含有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不能食用,符合题意;

B、人体对所需元素的补充要注意适量,因为不足或过量都不利于健康,不符合题意;

C、可降解塑料能在自然界中被微生物等分解,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这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D、用燃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基本是无味的,合成纤维燃烧一般会缩成小球或者融化掉,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氧化物应属于化合物,有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所以;

A、X是化合物,应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金属氧化物应属于氧化物,所以,X不是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

C、X是化合物,故C正确;

D、X是化合物,不能是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点评:

准确理解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A

【详解】

A、黄豆和芝麻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物质,不是分子间有间隙,而是物质间的间隙,错误;

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没有气体参加和生成,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正确;

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正确。

故选A。

6.B

【解析】

A、二甲醚的化学式是C2H6O,有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二甲醚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2:

6:

1,故质量比不可能是2:

6:

1,错误;

C、C2H6O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6,正确;

D、二甲醚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3%,正确。

故选B。

7.B

【解析】

A、由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元素,错误;

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正确;

C、反应物中有两种单质,错误;

D、如图所示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不是1:

1,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该反应在高温炉中进行,是高耗能反应,故错误;

B、“反应、分离”中,该分离过程中不需要蒸发,只需要过滤,故错误;

C、反应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错误;

D、该方法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

对于Al和Cu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题目给予了CuCl2溶液、AlCl3溶液、Al、Cu和稀盐酸。

我们可以设计出的方案有:

①Al、Cu、稀盐酸:

Al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得出Al>H;Cu和盐酸不反应;得出H>Cu;故Al>Cu;

②Al、CuCl2溶液:

Al可以置换CuCl2溶液中的Cu;得出 Al>Cu;

③Cu、AlCl3溶液:

 Cu+AlCl3不反应;得出 Al>Cu。

【详解】

A、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设计了三种方案,故A错误。

B、①③两种方案都没用到CuCl2溶液,故B错误。

C、选用两种试剂可实现实验目的。

例如:

我们上面分析的②③情况都能够实现目的,故C正确。

D、AlCl3溶液中加入Cu不能反应,但是能够得出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

C。

11.A

【解析】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AB两种物质仍然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C的质量分数小于B的质量分数,故错误;

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故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正确;

C、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正确;

D、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

故选A。

12.B

【解析】

A、植物油不溶于水,故不能混合得到溶液,错误;

B、打开啤酒瓶盖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小,正确;

C、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以清洗油污,不是溶解功能,错误;

D、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增大溶质的溶解度,错误。

故选B。

13.C

【解析】

除去杂质的原则是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可得到氯化钠,正确;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正确;C、Na2CO3+2HCl==2NaCl+H2O+CO2↑,引入杂质氯化钠,错误;D、先通过NaOH溶液,可除去HCl气体,再通过浓硫酸除去引入的水蒸气,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除去杂质的能力。

14.2NO3-MgOCH4C702N2

【详解】

(1)离子是在原子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数字加上正负号来表示,数字是1时,可以省略不写,若要表示多个离子时,在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1个硝酸根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为NO3-,故2个硝酸根离子表示为:

2NO3-;

(2)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是氧化镁,化学式为:

MgO;

(3)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甲烷,化学式为:

CH4

(4)由7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是:

C70;

(5)氮气分子是双原子分子,表示为N2,若要表示多个氮气分子,在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故2个氮气分子表示为:

2N2

(6)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正六价的硫元素表示为:

15.

得到Al3+Na2O或Na2O2依次递增或从1个依次递增到8个

【详解】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两个成为8电子稳定结构;

(2)此粒子结构图中质子数为13,是硫元素,核外有10个电子,是阳离子,故符号为Al3+;

(3)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2O.

(4)观察表中第二三周期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或从1个依次递增到8个。

16.物理碱性混合物Cl-肥皂水D不利于+1

【详解】

(1)感官指标表现的是自来水的物理性质;当pH=8时,溶液显碱性;

(2)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故是混合物;氯离子的符号是Cl-;检验硬水用肥皂水,往该自来水添加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水是软水,反之是硬水;

(3)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方法是蒸馏,故选D;

(4)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因为人体需要的矿物质需要从饮用水中摄取;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17.(凡合理答案均可得分)H2CO3;CuO+2HCl=CuCl2+H2O

【详解】

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H2CO3是由氢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其中含有氧元素,但是不属于氧化物;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18.水C导热性B石油ABCD

【解析】

(1)牛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面包中还含糖类、少量的油脂及无机盐,水果中主

要含有维生素、水;

(2)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种,腈纶是合成纤维,铁锅是金属材料,羊毛地毯是天然纤维;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性质,铁能做铁锅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3)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所以B正确;(4)化石燃料主要是指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5)低碳生活是指节能减排,选项中

AD是节约资源,BC是减少污染,所以四个选项都符合低碳生活。

故选ABCD。

19.AgNO3+KCl=AgCl↓+KNO3NaOH加入Cu(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否则会生成蓝色沉淀KCl、Zn、CuOKNO3、Zn(NO3)2、Cu(NO3)2、HNO3

【解析】

(1)锌粉、碳粉、氧化铜不溶于水,故滤液A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钾,加入硝酸铜后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加入硝酸银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故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反应方程式为AgNO3+KCl=AgCl↓+KNO3;

(2)滤液A中加入硝酸铜后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如果含有氢氧化钠的话,加入硝酸铜会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3)滤渣甲中可能含有锌粉、碳粉、氧化铜,加入稀盐酸后,碳粉不溶解,也不反应,滤渣丙在空气中灼烧,有固体残留物,故滤渣丙不一定是碳,应该是氧化铜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铜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铜加热生成氧化铜,故原混合物中一定有氯化钾,锌和氧化铜;

(4)滤液C中的溶质有硝酸铜,硝酸银,硝酸钾,滤液D中的溶质有盐酸,氯化铜,氯化锌,故白色沉淀是氯化银沉淀;E中不含有氯离子,说明盐酸、氯化锌、氯化铜与硝酸银反应完全,分别生成了硝酸,硝酸镁,硝酸铜和硝酸钾,故E中一定KNO3、Zn(NO3)2、Cu(NO3)2、HNO3;

20.物理4NH3+5O2

4NO+6H2O3AC2NH4NO3+Ca(OH)2=Ca(NO3)2+2H2O+2NH3↑

【详解】

(1)步骤①中发生的只是将空气分离,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工业流程图,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是NH3和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生成NO和H2O,故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

4NO+6H2O。

(3)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氢气和氮气生成氨气,氨气和硝酸生成硝酸铵,一氧化氮、氧气、水三种物质生成硝酸,都属于化合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有3个。

(4)根据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

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故选AC;硝酸铵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NO3+Ca(OH)2=C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