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454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docx

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8)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9·安徽淮南淮北市一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间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C.在亚洲足坛,中韩两国实力差距悬殊,但在3月23日举行的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男足以1∶0战胜韩国队,令国人扬眉吐气。

D.《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战国时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程度,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解析:

选B。

A项,“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句式杂糅。

C项,“差距悬殊”语义重复。

D项,偷换主语,“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一句的主语是《庄子》,而不是前句中“《庄子》的出现”。

2、(2019·湖南娄底五校联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么,人们的烟瘾又是从何而来?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这第一口之后再吸下去,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习惯性的行为。

但是,不管怎么样,烟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发黄的牙和夹烟卷的手指,熏黑的肺、咳嗽和痰喘,还有难以谢绝的烟瘾本身。

①烟的魅力,就是抽第一口烟的那一刻

②我们总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于是就有了瘾

③烟瘾就是不断燃起的“抽上一口”——也就是第一口烟的欲求

④烟瘾来自烟的魅力

⑤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

A.③②⑤④①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D.④①③⑤②

解析:

选B。

第一处,根据“人们的烟瘾又是从何而来”的疑问可知,应填写④“烟瘾来自烟的魅力”,这是对前文的回答。

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

①句是对“烟的魅力”的说明,应紧跟④句。

⑤②句紧承①句,从具体的烟的魅力说到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

③句解释烟瘾,“第一口烟的欲求”与横线后的“这第一口”相照应,故③句应放在最后。

答案为B。

3、(2019·石家庄第二中学月考)将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丽达实业总公司批准了财务部部门经理免除王阳因被诬告违反费用支出制度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

解答长句变短句的题时,首先要弄清楚长句讲的内容,然后将长句的附加成分一一抽出来,变成短句。

本题中,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首先,王阳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其次,他因被诬告违反了公司制度而被处罚;再次,财务部部门经理请求总公司免除这一处罚;最后,总公司批准了这一请求。

答案:

(示例)①王阳因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

②他(王阳)因被诬告违反费用支出制度而受到取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

③财务部部门经理请示丽达实业总公司免除这一处罚。

④总公司批准了该部门经理的请示。

4、(2019·陕西西安第一中学一模)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供给侧改革”下定义,不超过65字。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答: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下定义的句式要求,即“……是……”的句子形式,然后弄清楚种属关系。

语段中已有“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改革”,这可作为答案主干,再把其他信息点作为修饰成分添加进去。

在梳理时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

主要信息有供给侧的四大要素、改革的要旨及其实现的目标。

考生可对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其作为“结构性改革”的定语,注意字数要求,准确、连贯、通顺地表达出来。

答案:

(示例)供给侧改革是为调整经济结构,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进行的结构性改革。

5、请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为何以“攀‘岩’”为题,并解释漫画的寓意。

答:

                                    

解析:

解读漫画寓意,要从标题、主体、画注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

(1)漫画名为“攀‘岩’”,其精妙之处在于形象。

作者用夸张的笔法和变形的画面,将广大考生考大学的艰难历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有人借助各种“考分优待”措施,进入大学如凭梯上楼一般容易,而广大考生却如攀登山崖般困难,两相对比反差强烈。

故漫画取名“攀‘岩’”,可谓词约意丰。

(2)这幅名为“攀‘岩’”的漫画,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形象而真切地指出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并表达了对“教育公平”的深情期盼。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广场一侧又一次见到了瓦依提,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可掬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

②某些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从现实世界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③在国人还不敢抱太大希望的时候,中国女排给了国人很大惊喜,每场战役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各方面都展现出了强队本色。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规律。

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在“竹竿舞”“壮族婚礼”等互动环节中,很多观众蠢蠢欲动,希望亲自体验中国传统民俗,现场人员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中。

⑥人才选择去环境好、待遇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无可非议,这促使我们做好留住人才的体制改革,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③④⑤D.①③⑥

解析:

选B。

①笑容可掬:

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使用恰当。

②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用来形容“虚拟世界”不妥。

③可圈可点:

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使用恰当。

④不容置喙:

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毋庸置疑”。

⑤蠢蠢欲动:

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含贬义。

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跃跃欲试”。

⑥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使用恰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古代圣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保持清白节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相见欢》中,描写交织纠缠的、无尽的家仇国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二、古代诗歌

(一)古典诗歌鉴赏

(2019·湖北省七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

几年。

②翻:

反而。

③共传:

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

选BE。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颈联中的“寒”和“暗”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本题是炼字题,分三步作答:

一、释字义;二、描景象(翻译诗句);三、点效果、明感情。

“寒”“暗”,写出景象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

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

答案:

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二)文言文阅读

(2019·广西桂林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陀。

有志操,遭父忧,居丧合礼。

与弟裕励精笃学,不交人事。

年十七,司空高乾邕辟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魏孝武西迁,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

崇礼寻失守,降东魏。

东魏遣行台薛修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

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

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修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

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

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

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

端率其属,并招喻村人,多设奇兵以临之。

懿等疑有大军,便东遁,赴船溺死者数千人。

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

端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

周文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

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

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乃遣之。

魏帝废,近臣有劝文帝践极,文帝召端告之。

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

请待龛翦僭伪,然后俯顺乐推。

文帝抚端背曰:

“成我者卿也。

卿心既与我同,身岂与我异?

”遂脱所著冠带袍裤并以赐之。

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周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

晋公护②将废帝,召群臣议之。

端颇具同异,护不悦,出为蔡州刺史,为政宽惠,人吏爱之。

转基州刺史,总管史宁遣司马梁荣催令赴任。

蔡州父老诉荣,请留端者千余人。

至基州未几,卒。

遗诫薄葬,府州赠遗,勿有所受。

(选自《北史·薛端传》,有删改)

【注】 ①周文:

周文帝。

②护:

宇文护。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B.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C.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解析:

选D。

本题需要注意两个地方,第一处,“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中的“为”是“担任”,前面的“柱国李弼”应该是主语,因此“东讨”的后面需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B;第二处,“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无过薛端”翻译为“没有超过薛端的”,与前面形成递进的关系,因此“无过”前需要断开,据此排除选项C。

综合上述,确定答案为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

古代人父母去世后,在家守丧。

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也称居忧、守丧等。

B.践阼:

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

文中指周孝闵帝即位。

C.公: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从周代到清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刺史:

自汉设立,本为监察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名称也有变化。

解析:

选C。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等级情况复杂多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端忠君爱国,积极抗击敌军。

面对敌将的劝诱,他拒不投降;他与民众一起坚守石城栅,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收复了杨氏壁。

B.薛端为人正直,选人唯才是举。

他每次奏请不回避权贵,得到周文帝的嘉奖;他选拔人才不以门第高贵为标准,而是先看德才。

C.薛端敢于直谏,提出不同意见。

他劝说文帝不要匆忙登基称帝号;当宇文护要废黜孝闵帝时,他极力反对,结果得罪了宇文护。

D.薛端治政有方,深得别人尊重。

他任蔡州刺史时,施政宽厚,深得人心;当他改任基州刺史时,蔡州百姓纷纷请求上级让其留任。

解析:

选A。

“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不符合文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译文:

                                    

(2)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译文:

                                    

解析:

(1)方:

正;济:

渡河;会:

适逢,正赶上。

(2)鉴:

赏鉴;擢:

提拔。

答案:

(1)薛端一行人正准备渡过黄河,正好遇到天黑的时候,薛端便与宗族及家童等密谋反叛东魏。

(2)薛端长期担任选官,很有鉴识人才的才能,经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尽其才。

薛端,字仁直,本来的名字叫沙陀。

有志气节操,父亲去世后,服丧合乎礼制。

他和弟弟薛裕专心学习,不交接人事。

十七岁时,司空高乾邕征召他为参军,赐给他汾阴男爵位。

北魏孝武帝西迁时,周文帝命令大都督薛崇礼据守龙门,带领薛端一同前往。

薛崇礼不久便丢失龙门,投降了东魏。

东魏派遣行台薛修义、都督乙干贵率军西进,据守杨氏壁。

薛端与族人、家仆等先已进驻在杨氏壁中,薛修义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东迁。

薛端一行人正准备渡过黄河,正好遇到天黑的时候,薛端便与宗族及家童等密谋反叛东魏。

薛修义派骑兵追赶,薛端边战边走,最后退入石城栅栏,得以脱身。

石城栅栏中原有近百家人,薛端与他们一起坚守。

乙干贵等人多次前来慰问劝导,知道薛端无意投降,于是带领部队退还河东。

东魏又派遣将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戍守杨氏壁。

薛端率领部属,同时招集村民,多设奇兵迎敌。

贺兰懿等人怀疑有重兵,便向东遁逃,士兵争先上船,落水淹死的达数千人。

薛端收集敌人丢下的器械,又返回杨氏壁。

薛端生性刚强正直,每次奏请,不避权贵。

周文帝嘉奖他,所以赏赐他名为端,想使他名副其实。

自从他掌管铨选以来,首选都是贤德有才能的人,即使是贵族子弟,无才德的人,从未提拔。

大军东征,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精选幕僚英才,好多天也确定不下。

周文帝对李弼说:

“给你考虑选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了。

”李弼答道:

“是真才。

”便派薛端担任此职。

魏帝被废,周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劝周文帝登基,周文帝召来薛端告诉他这一情况。

薛端认为天下没有统一,匆忙登基称帝,就向天下显示出了自己的狭窄。

请求等到平定四方,剪除了割据一方的政权,然后才能使所有的人俯首归顺,心悦诚服地推崇。

周文帝拍着薛端的背说:

“成就我大业的人是您。

您的看法既然与我一样,行动难道会跟我不同?

”于是脱下自己的衣帽袍裤一并赐给了薛端。

薛端长期担任选官,很有鉴识人才的才能,经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尽其才。

周孝闵帝登基,晋爵位为公。

晋公宇文护即将废黜孝闵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薛端发表了很多不同意见。

宇文护不高兴,将薛端贬出京城去任蔡州刺史。

薛端施政宽厚,百姓官吏都喜爱他。

后来改任基州刺史,总管史宁派遣司马梁荣催促薛端赴任。

蔡州百姓向梁荣请求留下薛端的共有一千多人。

薛端到达基州不久,去世。

留下遗嘱告诫家人要薄葬,府州馈赠的财物,都不要接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逍遥人间一画仙”

——记台湾名画家戚维义

                孙立极 王连伟

戚维义的书画作品纵逸清拔,豪放自在。

这位台湾画家率性潇洒,6年前发现肺癌晚期,4次化疗、25次放疗、2次靶向治疗,完胜病魔。

如今80高龄,他依然画笔不辍,被老友称为“逍遥人间一画仙”。

中西艺术深刻洗礼

戚维义的作品亦绮亦庄,不拘一格,用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前社长程大利的话说,画得“非常的放肆”,而“这个放肆他有本钱,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领悟”。

戚维义是美术科班出身。

他1937年生于浙江,1949年到台湾。

1956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台师大),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1963年留学美国,硕士毕业后再去攻读艺术考古博士班。

在美国16年,戚维义置身于各大绘画流派齐聚的洪流中,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令他深深体会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分中西。

而他心灵深处最感亲切的是中国文化。

他尝试将各种艺术思潮与绘画媒材运用到水墨画中,为传统水墨画注入新的生命力。

从4岁开始就用泥巴捏菩萨,用粉笔在祠堂地上作画,画画是戚维义与生俱来的本能,加上后天独特的受教模式,他的作品被台湾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何浩天评价,蕴含两种特质:

一是大气磅礴的大气势,充满了动力的线条,以及毫不犹豫的墨韵;二是抱朴守真的真意境,流露出自然的感情,以及托物寄情的隐逸。

多次邀请戚维义参展的大陆文化人士、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黄秀峰则评价说:

戚先生向自然寻根,假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达自己对乡土的情怀。

连遇名师醍醐灌顶

戚维义不愿多谈天分,他常津津乐道自己的奇遇,认为好老师的一句话影响学生一辈子,而他连遇名师。

少年时,在一次书法展上巧遇前“监察委员”王广庆聊了几句。

过了几天,王先生竟然给戚维义寄来公共汽车票,嘱他过去,教他书法。

戚维义至今还记得王先生讲到书法的基本精神,“运笔要如拉住一匹奔到悬崖边的马,不让它掉下去”。

一句话醍醐灌顶,令戚维义终生难忘。

在台师大,著名画家溥心畲说:

“画画不重要,读书才重要。

”李泽藩老师则要求学生,须将“心里的感觉”表现在画作上。

在美国,戚维义也遇到好老师,“他说,你们中国老祖宗讲究‘少即多’(Lessismore),就是我们说的留白。

在绘画上,他从不限制我”。

年轻的戚维义将墙纸裱在地上画画,画得自由自在。

到美国9个月后,他画的《浮海九月图》,水天一色,只有一艘小船在风雨中飘摇。

画面虽简,意在画外,看得出“少即多”的影子。

吃饭穿衣随遇而安

戚维义的画,用色狂肆,构图立意,随心所欲;他的书法,阔大厚重,纯净自然。

其作品中奔腾万钧之气势,自在自得之闲适,无不出自他本真的率性和随性。

和戚维义聊天没有禁忌,年轻时捧着黄菊花去机场迎接未婚妻、考了5次才考取留学资格、艺术考古博士太难、读不下去等等糗事,他都讲得很开心。

他也不懂设防,与人签约,直接在白纸写了名字、盖了印章,只叮嘱“别把我太太卖了”,让对方去填内容。

很多人可能因肺癌晚期灰心丧气,又因从鬼门关走过大彻大悟,戚维义都不是。

他太太说,动手术前一天,“看见他在床上写东西,以为在写遗嘱,结果一看,他在写笑话。

”化疗时那么难受,他催着护士快一点,因为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吃饭……

戚维义说,自己的人生观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画画随性,没有草稿,没有理论根据,只是乱画。

靠卖画为生很辛苦,尤其是戚维义说自己迎合不了时代,离市场太近,就受不了。

40多年前,他曾向一位朋友讨教怎么画画,这位朋友说:

“尽管自己画,天下自然有知音。

”此言不虚,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

1990年,著名画家刘海粟到访台湾,看到戚维义的字,特别到他家中拜访,称赞他“奇逸人中龙”。

戚维义很喜欢一枚古图章,叫“喫饭穿衣”。

他说,人生就是吃饭穿衣,自己虽没什么钱,但有房有车,生病还有得救。

而老天留下他,就是让他多画画。

他教聋哑孩子学画画,到庙里画,到医院画……他越来越明白庄子的话“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既然没有‘息我以死’,那我就继续画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6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戚维义率性行事、洒脱自在,其书画作品豪放恣肆、清逸峻拔。

B.戚维义的作品很放肆,这种放肆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领悟和把握上的随心所欲。

C.王广庆先生对戚维义书法的指导让他受益良多,终生难忘。

D.溥心畲的话意在告诫戚维义多读书,少画画,因为读书人才是人生的正途。

解析:

选D。

曲解原意。

溥心畲的话意在强调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读书是画画的根本和内核。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汇、众多绘画流派的熏陶渐染,为戚维义融会贯通,创新水墨画提供了可能。

B.戚维义作画和做人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率性自然。

C.何浩天评价戚维义的泥塑和书画作品有朴真的意境、自然的感情及隐逸情怀。

D.戚维义之所以能战胜病魔,跟他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有关。

E.戚维义一生不迎合时代,不媚于市场,虽一生画笔不辍,却不以卖画为生,受到著名画家刘海粟的推崇。

解析:

选CE。

C项,由原文可知,何浩天评价的是戚维义的画作,扩大到泥塑、书法作品不恰当。

E项,“不以卖画为生”错。

由原文“靠卖画为生很辛苦”可知,戚维义是以卖画为生的。

6.戚维义能成为书画名家,他身上具有哪些促使其成功的特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戚维义在书画方面成功的内因。

联系全文,第一段写他战胜病魔,80高龄依然画笔不辍,这种对绘画的热爱和坚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中西艺术深刻洗礼”提到“画画是戚维义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领悟”“他尝试将各种艺术思潮与绘画媒材运用到水墨画中”,这说明他有出色的书画天赋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并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第二部分“连遇名师醍醐灌顶”中提到他连遇名师,聆听各家教诲并融入自己的作品,这种对艺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态度让他成功。

第三部分提到他的人生态度,率性随性,随遇而安,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书画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答案:

①技能条件方面:

天赋出众,传统文化功底深厚。

②对艺术的态度和做法方面:

把绘画当成使命,一生画笔不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随性而画、自成一家。

③性格和人生观方面:

率性自然、抱朴守真、达观知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