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59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八)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

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十一。

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

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

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

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选自《天工开物·石灰》)

1.“急用者以水沃之”句中的“沃”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

(1分)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3.请简要概括石灰的用途。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

梨 酒

  仲宾又云:

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

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

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

漫用大瓮①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②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

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

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

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

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

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

[注释]①瓮:

陶制的容器。

②泥:

涂抹。

1.“因启观所藏梨”中的“启”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 

2.仲宾赞美梨酒“真佳酝也”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梨酒酿成,实属偶然。

假如再酿梨酒,请你简要介绍酿酒的步骤。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

古 镜

[宋]沈括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

镜子。

②原:

推究。

③差:

略微。

1.“所以于光中现”中的“现”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 

2.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什么效果?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3.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盗不劫幸秀才酒

幸思顺①,金陵老儒也。

皇祐中,沽酒江州,人无贤愚皆喜之。

时劫江贼方炽②,有一官人舣舟③酒垆下,偶与思顺往来相善,思顺以酒十壶饷之。

已而被劫于蕲、黄间,群盗饮此酒,惊曰:

“此幸秀才酒邪?

”官人识其意,即绐曰④:

“仆与幸秀才亲旧⑤。

”贼相顾叹曰:

“吾俦何为劫幸老所亲哉?

”敛所劫还之,且戒曰:

“见幸慎勿言。

[注释]①幸思顺:

人名。

②炽:

猖獗。

③舣舟:

停船靠岸。

④绐曰:

谎称。

⑤亲旧:

沾亲带故。

1.文中“思顺以酒十壶饷之”中的“饷”的意思是      。

(1分) 

2.短文通过官人被劫后群盗的言行,侧面烘托了幸思顺的好人缘,文中对此也作了正面交代,请从文中找出并写下。

(2分)

 

3.幸思顺的所为及群盗的反应,彰显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的做法对你的为人处事有什么启发?

(2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太宗诫子

太宗尝谓皇属曰: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①声色之娱。

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②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

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

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③。

先贤有言: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④。

不可不察也。

[注

释]①却:

摒除。

②恣:

任凭。

③吉:

吉祥。

④贼:

敌人。

1.文中“每著一衣”中“著”的意思是    。

(1分) 

2.短文中,太宗是以自身经历来告诫后代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其中太宗列举了自己的哪些做法?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2分)

 

 

3.读完此文,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2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②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③,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④,师事扶风⑤班彪⑥。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王充:

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

②会稽上虞:

古地名,现浙江绍兴一带。

③孤:

少年丧父。

④太学: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⑤扶风:

古地名。

在陕西境内。

⑥班彪:

东汉著名学者、史学家。

1.“常游洛阳市肆”中的“肆”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 

2.根据选文内容,请用三个词语概括王充的性格特点。

(2分)

 

3.王充能成为著名的思想家,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2分)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

“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亦复遂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释]①媒:

介绍,夸耀。

②屣:

鞋子。

这里作动词,踩踏。

③鸣:

申诉,控告。

1.“乃索板二片”中的“索”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 

2.文中的医生使用什么方法给人治疗驼背?

(2分)

 

 

3.读了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分)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其:

它,指古画。

②房敛:

花房紧收。

1.“何以明之”中的“明”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 

2.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3.画家画技惟妙惟肖,丞相能断其精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分)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

研磨。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先以一铜佛置案上(    )

(2)举国信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分)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3.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2分)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5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

一种水鸟。

②箝(qián):

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2分)

 

 

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崔 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①于廊庑②间,不可校数。

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③而去。

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④,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曰:

“侍中何少?

”对曰: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选自《洛阳伽蓝记》)

[注释]①露积:

堆积后不加覆盖。

②廊庑:

走廊、廊房。

③称力:

量力。

④过任:

力不胜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库藏盈溢(    )

(2)太后赐百官负绢(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分)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3.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

(2分)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

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

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

元旦集会。

③听事:

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

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

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1)咸不解其意(    )

(2)值积雪始晴(    )

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陶公哪两件事?

表明陶公是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

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

“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

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弭(mǐ):

耷拉。

②曩(nǎnɡ):

从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其里有人畜一猪(    )

(2)欲买而啖其肉(    )

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分)

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

世无不可解之冤。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

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

楚国的别称。

③禨(jī):

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孙叔敖疾(     )

(2)王数封我矣(     )

2.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1分)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情上?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分)

 

 

 

十五、[2016·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5分)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

古代官名。

②绂(fú):

李绂,人名。

③赀(zī):

通“资”,钱财。

④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

(1)少时家贫(     )

(2)无不立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5分)

桂 海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蕊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    )

(2)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分)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3.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2分)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5分)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

善别茶者,正如相工①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

以肉理润者为上,颜色次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②,以青白胜黄白。

  茶有真香。

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

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

正当不用。

  茶味主于甘滑。

唯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

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

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前世之论水品者③以此。

[注释]①相工:

以替人占相为职业的人。

②斗试:

斗茶以品高下之分。

③前世之论水品者:

指唐代张文新撰《煎茶水记》。

1.“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中的“此”指代什么?

(1分)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茶的特性?

(2分)

 

 

十八、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问题。

(5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1.解释加点词语。

(1分)

(1)必无所疑乃已(    )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2分)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3.亭林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2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5分)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释]①偃卧瘠馁:

卧床挨饿。

②麾而去之:

被他退回了。

1.下列“属”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博学善属文”中的义项是(  )(1分)

A.动词:

管辖。

B.名词:

类。

C.动词:

写。

D.动词:

通“嘱”,托付。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3.陶渊明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2分)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5分)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

“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

“幸会活郎,甚厚!

”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

“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有删改)

[注释]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②钩距:

辗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

反复比较其价钱。

参,同“三”。

④铢两之奸:

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铢,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⑤穷里:

隐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或夜不寝至旦(    )

(2)又素闻广汉名(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

(2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①。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甲文作者是    。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谈笑有鸿儒(    )

(4)无案牍之劳形(    )

3.翻译下面句子。

(2分)

或曰:

“陋,如之何?

 

 

4.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3分)

 

 

二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

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

②守成:

守业。

③草昧:

未开化,蒙昧。

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2)发于声(    )

(3)创业与守成孰难(    )

(4)征与吾共安天下(    )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甲文中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2分)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一、

1.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

这个词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这就是通过课外阅读考查课内的实词的例子。

2.石灰凝固以后,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做到意思准确,语句通顺即可。

3.用石灰填固船缝,砌墙或砌石。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参考译文]

  但凡石灰都是经火烧炼石灰石制成的。

石灰凝固以后,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

众多的船只和墙壁,填缝防水必须要用石灰。

百里内外的土中总会有可烧成石灰之石,这种石以青色的为上料,黄、白色的次之。

石灰石一定埋于地下二三尺内,掘取出来烧炼,但表面风化的不能采用。

烧石灰的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

先用煤炭和泥和成煤饼。

每一层煤饼上堆一层石,下面铺上燃料,点火烧石。

最好的叫矿灰,最差的叫窑滓灰。

火力一到,便将石烧脆,放在风中,时间一久便成为粉。

急用时用水浇湿,也会自成粉末。

二、

1.开,打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

“启”根据语境推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应译为“打开”。

2.清冷可爱、湛然甘美、饮之辄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文中找到题干中的语句“真佳酝也”,在其前后可见到句子“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

酝也,饮之辄醉”,即可提取其中的语句作答。

3.略。

围绕“将山梨装入大瓮,密封瓮口,久藏”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根据酿酒的过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

久则忘之,及半岁后”,把步骤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仲宾又说:

过去他家有梨园,最大的梨树,每年可以收获两车梨。

突然有一年梨树结的梨特别多,到处都是,是往年的好几倍。

因此卖不出去,甚至拿去给猪吃,由此可以想象价格有多低。

有种梨叫山梨,味道极佳,(就这样处理)太可惜了。

于是用大缸贮藏了几百个梨,用缶盖上口,周围密封上,想多放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随时可以吃。

结果时间长了,就把藏梨的事忘了。

半年以后到梨园中,突然闻到酒气熏人。

就怀疑是守园的人酿的酒熟了,就向他要,一问原来没有这事。

于是(想起了之前藏的梨,)就打开所藏的梨,结果全部化成了水,清冷可爱。

(一品尝,)味道非常甜美,是实实在在的好酒呀,喝多了还会醉。

回回国的葡萄酒仅用葡萄酿造,最初不添加其他东西。

现在知道了梨原来也可以酿酒,真是前所未闻呀。

三、

1.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现”根据语境推断,应译为“显现”。

2.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