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474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docx

高考真题全国卷3地理部分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分析——全国卷Ⅲ

(适用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

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

例如全国II卷43题第2小题要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

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等。

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唯一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三、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

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

如全国Ⅰ卷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

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

如全国Ⅰ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

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通过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扩大试题的开放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通过提高试题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通过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地推理、概括与归纳,以此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与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二、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3题第2小题要考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通过提取和加工信息,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三、提高试题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材料,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9~11题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通过提供气象、水文资料,探究在极端条件下,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本题意在通过对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

优化材料选取情境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应用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一、围绕主干内容选材,发掘地理内涵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既不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也不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以此引导教学重视课堂,使认真学习的考生面对试题有获得感。

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37题涉及的锋、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试题在一般模式外,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既考查了主干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试题的内涵丰富。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设计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5题,以澳门半岛地图信息为主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介绍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地图重点显示澳门半岛山丘、街道分布和几条街道的名称,以此引导考生认识地名蕴涵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等信息。

三、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视野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

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全国II卷第43题、全国III卷第3~5题结合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考查学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能力。

文综全国卷Ⅲ地理部分分析

一、选择题

油纸伞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B.中亚

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

【题干分析】

油纸伞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是地域文化),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说明携带不方便,不耐用,没有现代钢骨布面伞适用地广)。

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本题是区域地理和文化地理的综合题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题目分析】

第1题,结合题干分析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是文化蕴涵,是中国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所致。

第2题,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欧洲成为油伞市场的基础;同时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空气湿润,既有利于油纸伞的销售,又有利于其保存。

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油纸伞市场不大且不利于其保存(易变脆、开裂)。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组需要掌握油纸伞的双重属性——既是伞(有实用功能),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功能)。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其文化蕴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时,需要把油纸伞的实用功能(防雨)和文化蕴涵(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干分析】

本题属于简单题型,只要熟悉产业不局的相关知识点就可以做出。

【题目分析】

第3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

故选D。

第4题,“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

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

故选C。

第5题,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

故选B。

【点睛】

第3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

第4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

第5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

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6~8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题干分析】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证明贝加尔湖还在下陷)。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本题是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做题时一定要结合题目给的图来分析。

【题目分析】

第6题,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

故选A。

第7题,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

故选C。

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

故选D。

【点睛】

第7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

第8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

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

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

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题干分析】

结合题干和图我们分析得到题目描述的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对这块区域知识的学习必须掌握牢固,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竖井的功能是通风透气。

结合题目分析本题属于简单题。

【题目分析】

第9题,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

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

故选B。

第10题,读图可知,地下住宅比较封闭,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从而保障其正常活动;同时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

故选D。

第11题,这类地下住宅的室温有变化,但是变化小;蒙古包位于地上,和这类住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类似于冬暖夏凉的黄土高原的窑洞。

故选B。

【点睛】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

“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

二、非选择题。

(二)必考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8)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8分)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8分)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解析】

(1)题干要求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找出索瓦附近“有利”于卤水蒸发的条件。

读图可知索瓦位于南非高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卤水蒸发;附近有盐沼地,说明索瓦附近地势较低,利于卤水汇集。

索瓦所在的南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利于卤水蒸发。

(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注意题设要求的是“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原料、地价、市场、交通等方面作答。

从区域特征看,该地附近有盐沼地,靠近原料地;地广人稀,发展空间广,低价较低,有利于索瓦建纯碱厂;由于非洲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主要销往距离较远的南非,距离市场远。

(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同意、不同意均可,但要依据区域特征和材料中的信息,给自己的观点找到科学的证据。

若同意,需结合当地发展纯碱生产的不利条件作答,如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若不同意,则要结合当地发展纯碱生产的积极意义作答,如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答案】

(1)地形:

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

气候:

(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2)有利条件:

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

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关闭:

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不同意关闭:

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点睛】

(1)抓住题干中的“地形”、“气候”两个答题角度,结合区域特征寻找有利条件。

(2)本题从工业区位因素入手,一定注意抓“社会经济条件”,不要偏题。

个别学生为了追求全面,易忽略题干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出错。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图9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4分)

【解析】

(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少的部分,则为低压。

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方。

(2)根据图中锋面的排列推测锋面数量为3个;图中左、右的冷锋和暖锋是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北边的冷锋是西北侧的高压(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水平辐散而形成。

(3)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

(4)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锋面气旋这种天气系统。

这组题中最难的是第

(2)、(4)题。

(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

(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二)选考题。

43.[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格陵兰岛(图10)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解析】

读图结合格陵兰岛区域特征——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等,从生态脆弱、旅行设施维护费用、旅游接待能力、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方面作答。

格陵兰岛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珍稀动物的生存;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

【答案】

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珍稀动物的生存;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点睛】

旅游业是当前世界发展较为迅猛的产业,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

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违背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要求,出现了过度开发,超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

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

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

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

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解析】

在湖滩建筑蝶形湖,有利于越冬鸟类捕食,而且蝶形湖建在湖滩,扩大了候鸟的捕食范围;但是“至次年1月,蝶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