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18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Word格式.docx

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

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27分钟)

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

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英国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对外扩张的必然。

由于英国最先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建立了与近代化因素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并进行了产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

使得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由于机器大生产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工业产品需要倾销,而本国原料也难以满足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因此,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讲到的“中英贸易”,以及双方在贸易中所居的地位。

从而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做好铺垫。

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可以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

在最早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棉花和毛织品,中国则输出茶丝瓷器等。

中国的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而英国的产品却在中国滞销。

(问;

你知道原因吗?

——中国的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的。

)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自由发言的形式来了解: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得危害。

问:

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

它有什么危害?

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鸦片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由罂粟果内乳汁制成,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

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已经将它带入中国,但只为药用,不知吸食。

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国贩卖过鸦片,但数量有限。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

);

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

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

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问:

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

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

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

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被史学界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措施有力:

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

主张合理;

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

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

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

时间:

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

地点:

虎门海滩;

鸦片量:

110多万公斤;

过程:

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

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

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为什么?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对于原因可以说出: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

除此之外,还要强调:

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

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通过看图让学生找出:

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问:

英军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建立侵略据点、满足侵略要求、扩大侵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并订立《广州和约》;

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求和签定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

讨论:

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条款主要内容影响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的领土完整糟破坏;

成为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人民负担大增;

清政府财政吃紧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指出:

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

今天的香港包括:

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

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思考:

《南京条约》中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关税)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求和以及屈辱和约的签定,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

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

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指导学生了解魏源,他是新思潮最杰出的代表。

通过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海国图志》的内容和作用有一个深层认识。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

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

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5分钟)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

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

(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

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

(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

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

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练习】:

一、每课一得:

“你知道什么是主权吗?

”结合本课内容,通过学生阅读了解:

何谓“主权”?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

答一答: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9月4日教案序号:

2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资料,叙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收集太平军的故事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会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现史实,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理念。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二、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

另外,让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

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

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

——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

②1860年联军借换约受阻出兵,攻占大沽、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⑵火烧圆明园: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段惨痛的历史认清:

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

另外一方面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所以,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目的学习。

问题:

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清代皇家园林,历经康熙到咸丰六代皇帝的修建。

由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组成,以中国宫殿建筑为主,并仿江南四大名园和欧式建筑,园内收藏甚巨,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学生通过小字了解。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圆明园内藏有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

(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先让学生读书了解史实过程,然后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强调:

《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对此: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历史上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以此来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历史依据。

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

其次,指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既要面对英法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对中国西北和东北的领土进行了大肆的蚕食。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找出:

“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

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通过威胁恫吓手段迫使清政府签约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

面积有多大?

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相当于

谈一谈:

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抗争——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起义军迅速攻占南京并建制,建太平天国,号太平军。

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勾结洋人组成了“洋枪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

总结:

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

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

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

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边疆危机,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

当时的新疆地区面临哪些危机?

地区危机

东南边疆:

日美侵略台湾;

西南地区:

英国非法入侵西藏;

西北地区:

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英支持阿古柏;

俄国出兵侵占新疆。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疆重要的历史地位。

①新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蕴藏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160多万平方千米;

有煤、石油、天然气)②为什么侵略者会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新疆地区?

(侵占中国的土地,掠夺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后,读书了解清政府对此的态度——举棋不定。

左宗棠主张坚决收复新疆。

让学生找出左宗棠此举的理由:

新疆乃中国西北大门,若失则塞外无险可守,塞内险象环生。

⑵经过:

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两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史实。

第一步:

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

对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①左宗棠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打败了阿古柏?

(“缓进急战”)②收复新疆大部分以后,左宗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整军备战,准备进军伊犁。

第二步:

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对此,通过也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①谈判伊始,俄国的态度怎样?

(态度蛮横)②为什么后来俄国转变了态度,归还了伊犁?

(左宗棠以武力做后盾,而且誓死收复伊犁——“抬棺出征”)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④后来清政府有采纳了左宗棠的什么建议?

有何意义?

(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

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防务。

⑶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归纳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并对左宗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

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议一议:

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

(东北、西北;

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中国人民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④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

(左宗棠)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

(10分钟)

通过学生阅读了解:

哪一些东西可以称之为“文物”?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痛击洋枪队

林则徐收复新疆

太平军虎门销烟

四、活动建议:

将本课的活动建议作为课后作业,也作为本学期第一次能力作业。

教学

9月7日教案序号:

3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新授课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

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

(沙俄;

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

左宗棠)

教师导入: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

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首先,展示援引材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

从而让学生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

然后,利用多媒体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

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

演示如下:

仓促应战

希望停调

避战自保

3、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

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

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展示:

《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

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

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③思考:

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

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

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

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

4、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

①从日本方面:

蓄谋已久;

②从清政府方面:

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

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多媒体演示:

《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展示如下:

李鸿章————————————-————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于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