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878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docx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

点亮心中的灯找回缺失的爱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及辅导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老师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但孩子却留在了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而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古今有之。

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

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阴影,大部分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就以我们学校为例,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农业文明互相浸润的一个交叉地带,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四种被监护的方式。

一是隔代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

二是委托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

三是单亲监护,由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

四是无人监护,干脆全托在学校。

无论是哪一种受监护的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要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简单地说就是①具有较稳定的情绪和情感。

具体表现在能以愉快的情绪和心境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这种人常常表现出愉快、高兴、喜悦的积极情感,而很少有愤怒、恐惧、焦虑的消极情感;②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集体中能自觉遵守纪律,维护集体荣誉,与同学、父母、老师等关系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很少对人采用仇恨、嫉妒、怀疑与回避的态度,没有攻击性。

③具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各种心理特点。

例如天真活泼、爱蹦爱跳是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太过于少年老成,就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了。

④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他们能参加普通学校的学习,能应付日常的生活,而智力发展迟滞的儿童,其心理发展也常常是不健康的。

⑤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强。

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里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上心理疾病,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更容易引发这些心理问题。

从新闻及电视、网络的报道中,大部分的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来自于这个特殊的群体。

二、留守儿童和及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大部分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比如我校五年级有一个班,班上有4名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一起寄放在一个退休老师家里,这4名孩子可没让老师省心,4个人吃住全部生活在一起,一人一个主意就有4个主意,在家相互壮胆,常常事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晚上睡觉经常是说话说到半夜,有时还悄悄溜出去到农民的地里摘些黄瓜什么之类的,弄得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学习成绩出了一个还能跟上班外,其他三人据处于中下水平。

(二)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不良行为习惯。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这些孩子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

例如:

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等。

(四)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伴着有钱就是“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而一般的儿童,家长引导正确,表现却截然不同。

(五)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孩子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

但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一起,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我校就有这样一个事例,三年级的吴欣容同学,父母离异,母亲离家打工,这个孩子非常非常想妈妈,每每跟老师一说起妈妈就哭,然而一年后妈妈回来看她时,她反而很漠然,然后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急剧下降,她的心理经历了由极度思念到心里有阴霾再到憎恨的过程。

像这种情况我认为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应该由(第三者)老师来跟孩子沟通,让她明白母亲的难处和出去打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费用,不是遗弃她,而是为了她,如果母亲的一切艰辛换来的不是孩子的回报,而是憎恨,那母亲会有多难过。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极易处于两个极端,一种是父母双方都不要这个孩子,相互推诿,孩子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被遗弃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多余的;另一种是家人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那部分父爱或母爱,极度溺爱,造成孩子养成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我就遇到个这样的一个事例,我校一年级学生李友伦,父母离异各自在外打工,他就只能有奶奶监护,奶奶带着5个上学的孙子、孙女,但对他关爱有加,觉得他是个没妈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可怜,什么都依着他。

据班主任老实说。

这个学生每天都不做家庭作业,老师不知什么任务,奶奶也不会督促他完成,总以小孩还小为由,有一天早上,老师被他气急了,当着奶奶的面让他站在教室门口,说:

“你今天必须把作业做完了再教室。

”这下了得,奶奶跑回家里,一个电话找来他在社会上混的小儿子,说老师没把她放在眼里,当着她的面把李友伦一掌子搞出教室,不要李友伦读书了。

他小儿子听到这个消息,不问青红皂白,带着一个哥们,就找到学校,气势汹汹的说,谁不让李友伦读书他就让谁好看,叫她书都教不成。

试想,像这样过度溺爱的孩子,怎么会有健康心理,怎么能正常的进行学习。

(六)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孩子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我在湖南都市频道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14岁的中学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她在学校寄宿,属于无人监护类型。

学校放暑假后,9月1日开学迟迟未见这个学生到学校报到,老师以为孩子到父母那还没回来,就打电话去催,可家长说孩子放暑假一直没去,老师觉得事态严重于是报了案。

公安局最终破获了这起案子,可孩子永远回不来了。

犯罪嫌疑人系本村一名40多岁的男子,孩子放暑假后准备过两天到父母那去,于是在家收拾行李,刚好此男子经过她家门前,见她一人在家,且时值夏天,又穿得很单薄,遂起歹意,把孩子强奸了,害怕孩子举报就将其杀害,然后丢进女孩家的粪塘中,一直无人知晓,邻居都以为她到家长那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老师们注意,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监护“真空”,即爷爷奶奶见孩子没回家,以为孩子到外公外婆家去了,外公外婆又以为还在在爷爷奶奶家,其实是到网吧上网,甚至或是出什么意外了。

所以,我们老师要时刻注意观察班上学生,是不是有什么异常,比如上午上课打瞌睡,或者是无精打采等等,都要及时的和监护人沟通,了解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没有按时到校,在第一时间内要通知监护人。

(七)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三、产生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

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目前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来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

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还有就是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

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家庭及生活背景。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隔代教育和单亲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

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特别是单亲家庭因为父母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监管的一方会把对对方的怨恨加到孩子身上,不是教育孩子宽容、有爱心。

而是教孩子如何仇恨,试想一颗从小就埋下仇恨的种子的心灵,又怎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经过调查,我校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看到成绩好的学生直叫“乖崽乖崽”,连眼神都很温柔充满爱意;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从心里都感到有点厌恶,家长来了,连家长一起骂,好像要把所有的怨恨和不满意都发泄到家长身上,想想也是,成绩又好表现又乖巧的学生谁又不喜欢呢?

人家是“爱屋及乌”,我是“恨屋及乌”啊!

其实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甚至破罐破摔,因为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属于特殊家庭孩子。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

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

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特殊家庭孩子,他们很难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

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

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

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

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你点一个差生的姓名提问时,他会吓一大跳。

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不太关心。

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这些孩子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四、对症下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要解决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是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要健全一些社会体制等等,社会方面我们只能呼吁,家庭教育方面我们也只能沟通和指导。

那么我就说说我们能做的一些事情------学校教育方面。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一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的促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并对这些学生建立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二)多表扬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建立自信。

大多数“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因家庭原因,比较自卑,学习成绩很差,有时老师会“很铁不成钢”,在辅导上急于求成,恨不得我马上把他教好,我认为转变这些特殊家庭孩子,欲速则不达,要慢慢来。

(三)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的负面情绪,只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体罚学生的报道,甚至有更为突出着对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有胶带把嘴粘住、让学生喝尿等等过激的行为,此时老师已处于情绪失控状态……我听说有这样一个老师,家庭生活不幸福,又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便把她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倾注全部心血,要求学生要考全县第一名,学生达不到这个成绩,竟让学生一个一个跪着上讲台来领试卷。

这种过激的事例还有很多,当老师的心理不健康,这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灭顶”心灵伤害。

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很阳光,不要老是“九斤老太”的形象,(当然也不能太过怪异),否则就无法承担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任。

(四)实施情感教育,补偿孩子的亲情饥渴。

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一场心理,首先得亲近他们,做孩子们的朋友,因为只有亲近才有了解,只有了解,才能产生信任,只有信任,教育才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爱着孩子们的爱。

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蹲下来做孩子们的朋友,,站起来做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明灯。

要和孩子们多一些交流,从生活细微处去关怀他们,以一颗爱心去拥抱每一个渴望父爱和母爱留在身边的孩子。

亲近孩子,可以打开通向孩子世界的道路,为教育创设一个必要而科学的的心理软环境。

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和这些孩子的情感交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可能比一定马上奏效,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加以辅导。

此外,对于这些孩子的关爱,班主任还要注意一碗水端平,不管他们有多调皮,多么令人头疼,都要放下架子,尊重他们,换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不要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故作高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你的关爱。

(五)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班主任设计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

2、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时刻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甚至一些班级学生照片、名人佳句、警示语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留白”,让学生自己发挥。

这个方面我们学校的班主任都做得比较好……。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集体辅导。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辅导课。

(六)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沟通。

师爱是不可以取代父爱、母爱的。

这这些孩子虽然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他们依然渴望父母的关爱。

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分析孩子现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共同来解决。

比如我们有的班主任就做得比较好:

要求家长至少每周跟孩子同义词电话;在学校办公室的电脑平台上让孩子定期与有条件的家长视频,给孩子购买校园IC卡,遇到问题可以和父母商量;节假日家长尽量回家看看孩子。

随着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增加,我们看到这些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幸福的微笑。

孩子在日记中写到:

每次和妈妈打电话,说自己开心的事最幸福。

我校上届毕业生中有个女孩子叫杨梦云,父母都在浙江打工,这孩子很聪明,可老觉得父母在外面过得很好,吃香的,喝辣的,住的是高楼大厦,而把她留在家里受苦,于是学习不努力,贪玩,。

老师了解情况后,多次给其家长打电话,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在老师的建议下,暑假期间家长克服了很多困难,把杨梦云接到浙江,到了目的地之后,眼前的情景。

让孩子感到震惊,父母住的是低矮的工棚,几十个工友吃着简单的饭菜,每天工作是挥汗如雨,此时,这个女孩才明白父母在外是多么的艰辛与艰苦,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应该。

(七)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素养。

“润物细无声”。

很多时候,我们班主任对学生影响是在平时一点一滴是我工作中。

下面我们看两个案例:

某劳教所的一个少年犯班经常以恶作剧给新来的老师以下马威,因为气跑了好几个老师。

这天听说所里又给班上派来了一位比较厉害的新班主任,于是几个调皮大王开始策划者怎样来“迎接”这位新班主任。

第二天,新班主任就要来喝大家见面了,大家有点紧张的等待着。

这时门外走进一个步履稳健的带深度近视眼镜的中年男教师,谁知他刚抬一只脚跨上讲台的台阶,坐在讲台前的一位男生伸脚故意一挡,新来的班主任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手中的备课本、粉笔撒了一地,眼镜也掉了。

全堂顿时哄堂大笑,有的还吹口哨,一派幸灾乐祸的场面。

少年犯们都开始以挑战的眼神等着看这位新老师的发作。

这时,只见这位班主任老师不慌不忙地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戴好眼镜,掸了掸裤腿上的灰尘,踏上讲台,以温和严肃的眼光扫视了一下课堂,平静地说道:

“同学们,我要真诚的感谢你们,因为我来这工作之前,总在想着见面的时候如何给你们上好第一课,而现在这个答案已经有了,那就是:

人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刚才你们不是这样教我的吗?

”顿时全场一片沉静,数秒钟后,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那么的真切,仿佛大家悟道什么深刻的道理。

新班主任的从容大度和教育机智化解了这场难堪和下马威,同学们被班主任的理解和信任折服了。

案例二:

某班主任是中学历史老师。

又一次给本班的同学上历史课,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事件时,老师非常激动,原来这位老师的亲人就是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寇杀害的,因此讲到动情处,已是声泪俱下。

讲完后,课堂提问和讨论时,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

如果我们当年采取另外一种态度或方式,就让日本人占领南京,让他们统治,那我们的国家会不会也像现在的日本一样发达?

这位老师一听顿时气得半天做不出声来,他没想到自己声泪俱下的讲授换来的竟是如此的教学效果,一气之下,他走到这位学生跟前,扬手“啪“的就是一耳光。

学生莫名其妙的被打得鼻血直流,其他同学纷纷指责老师不该打人,好端端的一堂历史课顿时乱成一锅粥。

事后老师的体罚行为也受到了批评。

这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方法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也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修养,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特别是对特殊群体的孩子,他们在心理上更属于“易碎品”,所以更是要讲究教育的时间、地点、场合,还要掌握好突发的教育契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就是说教无定法,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还要因事而异。

(八)开办心理学讲座。

这个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渠道,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