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006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docx

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

实用文档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

 

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

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

道路、逐步推进现代化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

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

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

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

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的认识。

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

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

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

近代中国的起始

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的

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

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中。

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

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

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

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

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

力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根据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

经过艰辛的探索

形成指导

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

:

“第一步,改

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

是在走第一步。

”这样,中

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

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

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坚持走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不动摇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

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不懈的

努力,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

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完成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

新中国

建立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的改革与建设

都为从新民主

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一

化三改”的总路线,以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

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的新纲领

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政

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初步

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建立起来。

尽管在改造过程中也有“要求过急”等缺点和偏差

但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

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的确是不平凡的创举。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

:

“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

基础。

”②面对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

中国共

 

产党着手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任务就是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的“为了

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

1956

年2月苏共二十大所

带来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道路。

4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

系》,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共八大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一个突破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定性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而针对着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从中共

八大初步确立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

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

立党的政治路线的20余年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在这个曲折前

进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所出现的失误是紧紧相关的。

一是怎

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

;二是怎样把握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

就前者而言

从1957

年9—10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把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定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

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直到

“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来自“左”的危害大大超

过了出自右的干扰,致使中共八大所确定的正确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就后者来看,1958

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尽管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却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结果造成了“大跃进”“、浮夸风”

等的失误。

当然,在探讨这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程所带来的曲折的同时

也要看到这是在曲

折中前进的。

但是,毕竟在这

20年间,过多的失误影响了正常的发展

“文革”中流行的“宁

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的言论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足以证明在那个时代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

 

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①这样,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

 

斗目标。

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认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党

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尤其是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进一步对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

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新道路。

”③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伟大意义,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的内容

强调必须毫

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加快改革开放,

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

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并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部署。

十五大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强调必须充分认识我们

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

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

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作出精辟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

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④强调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因此,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

6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

和带领全国人民不仅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而且通过一步步地摸索前进

既坚持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成功地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现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二、从工业化、四

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19世纪

40年代。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有感于英军船坚炮利的情况

主张仿造外国船炮以加强海防,

开启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1842年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希望“风气日开,智

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⑤到1919年孙中山提出发展实业蓝图

以使“人民将

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

⑥经过自强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在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下

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

难以实现。

然而,近代中国

毕竟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更重要

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近代化有着崇高的追求

这就是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的“中国工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

 

近代化而斗争”,要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⑦把独立、民主、统一与富强相提并论,把实现近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

当然,只有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才能为实现

 

近代化与现代化扫清障碍和创造前提。

建国初的三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完成

 

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从1953年起进行大规模的国家

 

建设。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经济建设的总

 

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

 

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

 

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由于我

 

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建设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其目的是在于

 

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巩固国防和保卫和平,因而我国人

 

/h1--

 

--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

 

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民在执行建设计划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①为了推进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6月15日,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从而使以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

 

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

 

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

 

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我国的

 

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

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②两

年后的9月,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

会生产力以巨大发展的无限前途。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尽可能迅

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

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③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我们的党和政府通过对四个现代化的初步阐述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把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这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多么难能可贵

!

但是,在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仅一年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后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

为纲”,致使现代化建设长期未能成为党的中心工作。

当然,中国党政领导人对现代化仍然进

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主张。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

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

主义强国的目标。

1975年,周恩来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到20

世纪末实现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张。

但在阶级斗争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方面

由于“以阶

级斗争为纲”居于主导地位

且有十年“文革”动乱

干扰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

1978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

:

“现在就应当适

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

‘四人帮’的群众

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④面对着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党的工作重心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移所面临的思想不解放、步子迈不开等重重困难,

 

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新的判断和定位,他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四

 

个现代化称作“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从而把现代化建设确立

 

为党的中心工作。

他指出: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句

 

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

 

益。

”①他不断强调,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

 

点,毫不动摇。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达到什么目标,需

 

要采取哪些步骤来逐步展开,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高瞻远瞩地规划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中以“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

 

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

这是邓小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创见,

 

其意义在于就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作了中国式的解答,也为中华民族提出了一个有共

 

同认同感的奋斗目标。

关于采取哪些步骤来实现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

 

集体设计了从“二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全面开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题,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方针任务,并制定了分两步走到

 

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明确指出:

“我们原定的目标

 

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

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

 

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

 

等发达的水平。

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