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2075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泉州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2019.1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召集鲁、齐、宋等国国君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

孔子编定《春秋》时,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

这说明孔子旨在

A.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B.坚持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

C.强调宗法等级制度

D.谴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晋文公“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已大大丧失。

孔子将这一事件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故答案为A项。

这一记载不符合事实真相,不是“秉笔直书”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强调宗法等级制和对争霸战争的谴责,排除C、D项。

【点睛】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

这一记史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因此后世对这一记史的方法有褒有贬。

2.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中期,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

A.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B.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C.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刺史原为监察官,且不得“干预庶政”;但到东汉中期“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说明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故答案为B项。

这一变化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A项;这一变化没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刺史失去监察权,排除D项。

【点睛】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

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转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至天竺摩伽陀取熬糖法;显庆四至五年,唐高宗遣使向天竺摩诃菩提寺僧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同意派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

据此推知

A.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

B.唐朝的食糖制品种类繁多

C.印度文明程度高于唐朝

D.印度制糖技术由僧侣掌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唐朝向天竺学习熬糖法和招聘天竺制糖专家来看,说明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唐朝食糖的种类,排除B项;C、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4.下表说明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

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南移,从而在南方设立的最高层级行政单位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从行政单位的数量来看,没有体现“南北平衡”,排除B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点睛】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

解答这类选择题,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对于本题的解答,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得出“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的结论;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然后将二者综合考虑,确定正确答案。

5.宋太宗谈到井田制时曾说要“终当行之”,并说虽然不可能立刻恢复它,但要“因时创法”。

理学家张载、程颢和程颐等都对井田制予以高度评价并力主恢复它。

据此可知,北宋

A.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货币地租的盛行

D.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从材料反映的宋朝君主和知识分子对井田制给予高度评价来看,说明宋朝时期土地集中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统治者试图通过国家掌握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B项。

宋朝时期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地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点睛】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但这一政策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失地农民增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6.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

这反映了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乾嘉学派注重考订实证,“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是担心因言获罪,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程朱理学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文化专制色彩浓厚,不能说明思想活跃,排除C项;专注于考订实证,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D项。

7.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和耕地数据变化表。

据此推知,清朝

A.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B.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C.租佃关系遭到破坏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幅度,据此推知这一变化将会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说明农民占有土地的状况,无法反映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排除C项。

8.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局制造诸事悉仿外洋办法,其委员、司事、学徒人等俱不论官阶,但照差事之繁简及资格之深浅,以定薪水多寡”。

据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A.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B.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C.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D.悉仿外洋办法丧失管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且在管理方式上“悉仿外洋办法”,即实行近代企业管理方式,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865年民族工业刚刚诞生,材料没有反映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排除C项;学习外企管理方式,不能说明丧失管理权,排除D项。

【点睛】洋务企业,是指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其中军用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民用企业包括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组织形式。

这些企业均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方式,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9.1876年冬,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赴英途中,他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

该书出版后即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而毁版。

这反映当时

A.西方的民主政体不适合于中国

B.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遇到阻扰

C.清政府仍坚守传统的“华夷观”

D.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认为外国人野蛮落后的“华夷观”,因此该书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而毁版。

这一事件说明清政府仍坚守传统的“华夷观”,故答案为C项。

郭嵩焘并未主张中国实行民主政体,排除A项;郭嵩焘代表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中顽固派的态度,排除D项。

【点睛】“华夷观”或称华夷之辨、夷夏之辨,是一种区辨华夏与蛮夷的观念。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入,“华夷观”面临极大的冲击,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10.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

这说明

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故答案为C项。

历史评价没有历史叙述客观,排除A项;历史事件的多元化影响是指某一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突出体现其主观性,排除D项。

11.下表为青岛啤酒厂1903—1949年间的大事记。

由此可知,该企业

1903—1916年

1903年,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

1906年,青岛啤酒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获得金奖。

1916—1945年

1916年,日本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政府于1922年收回青岛,但啤酒厂仍由日本人经营。

1945—1949年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被国民政府派员接管经营,定名“青岛啤酒厂”。

之后由于经济萧条,工厂生产每况愈下。

 

A.在“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下创立

B.产品享誉世界得益于北洋政府的推动

C.再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D.经营权更替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1916年,日本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被国民政府派员接管经营”等信息来看,青岛啤酒厂经营权更替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D项。

该企业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创办,与“实业救国”思潮无关,排除A项;“1906年,青岛啤酒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获得金奖”与北洋政府无关,此时属于晚清时期,排除B项;青岛啤酒厂是外国人创办,很长时间是日本人经营,因此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排除C项。

12.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是因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材料反映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A.为日本侵华战争辩护

B.号召抵制美苏经济侵略

C.敦促日本要正视历史

D.希望美苏取消关税壁垒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者认为由于“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日本为发展贸易而占领中国东北,这一说法是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借口,其意图是为日本侵华战争辩护。

故答案为A项。

B、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这一说法为日本侵华辩护,不是敦促日本正视历史,排除C项。

13.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

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的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从表格反映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来看,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轻工业、农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排除D项。

14.1951年12月,我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并依法处死大贪污犯刘青山和张子善。

195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小贪污分子的五项决定》、《惩治贪污条例》等文件。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官员贪腐行为

B.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守法教育

C.巩固新中国政权

D.为新中国宪法的诞生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展“三反”运动、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廉洁政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这些措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守法教育,而是颁布法规惩治腐败分子,排除B项;这些措施与1954年宪法的颁布无关,排除D项。

15.1959年2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

”该要求

A.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进“大跃进”运动

C.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

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改变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承认合理差别和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核算,农业生产与农民利益联系增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C项“彻底纠正”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采取措施,排除D项。

16.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

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表明当时

A.中美外交利益趋于一致

B.中美建交推动中欧关系改善

C.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成为多极格局的重要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共同对付苏联的联合力量,反映中国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说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73年中美还没有建交,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多极化格局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排除D项。

【点睛】70年代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苏联。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此情况下,我国外交政策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

这一政策是指联合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抗苏联,以应对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将此政策命名为“一条线一大片”,是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前霸权主义野心日益膨胀的苏联。

17.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等企业被国家经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利润留成。

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得到扩大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行利润留成”,照顾到企业的利益,企业在劳动成果分配方面权力扩大,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得到扩大。

故答案为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提出转向市场经济的目标,排除B项;这一改革措施没有改变企业所有权,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

18.古代雅典的许多文学作品激励公民为城邦奋斗献身;纪念性的建筑物,除了艺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歌颂城邦制度或体现城邦光荣的历史。

这说明古代雅典

A.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B.通过文艺作品树立政府权威

C.文化繁荣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D.强调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文学作品激励公民为城邦奋斗献身”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提倡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通过文艺作品维护城邦利益,而不是树立政府权威,也不是强调保护公民民主权利,排除B、D项;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文化繁荣,排除C项。

19.《十二铜表法》规定:

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

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适当照顾弱势群体利益

C.侧重维护平民合法权益

D.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等信息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在维护贵族利益的同时,适当照顾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侧重保护贵族利益,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

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

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

这反映了

A.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说明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人们反对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

故答案为C项。

教皇对路德采取的措施不能反映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排除A项;B、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21.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征税权、外事权、战争权和州际贸易管理权等,州仍旧拥有对本州人民直接管理的权利等。

1791宪法修正案规定:

宪法既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

这些规定

A.是三权分立原则的重要体现

B.充分保障了人民自由民主权利

C.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和稳定

D.体现了联邦制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的规定,一方面体现出分权特征明显的联邦制,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主权来自于人民的人民主权原则。

故答案为D项。

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排除A项;B项的“充分保障”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制的特点,没有涉及这些规定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影响,排除C项。

【点睛】在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

因此,美国的联邦和州之间是一种分权关系。

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2.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反响,《英国科学协会会报》刊登了攻击性的评论,达尔文的老师塞治威克教授对自己学生提出的异端学说,深感愤怒。

人们开始开猴子玩笑、唱猴子歌,书报上也出现了许多猴子漫画(见下图)来讽刺达尔文主义。

这反映了当时

A.天主教会的影响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B.科学和理性精神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

C.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解放人们的思想

D.科学理论的发展引发了社会重大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们开始开猴子玩笑、唱猴子歌,书报上也出现了许多猴子漫画来讽刺达尔文主义”,说明许多人不能接受生物进化学说,反映出这一时期科学和理性精神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生物进化学说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许多人的思想没有获得解放,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发生改变,科学理论没有引发社会重大变革,排除D项。

23.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二战中功勋卓著,战争结束后,举行大选,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目标的工党却赢得393席,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首相。

工党得以上台执政主要由于

A.二战后人民普遍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

B.工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

C.工党的主张顺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D.英国要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寻找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工党的主张顺应了这一趋势,得以上台执政。

故答案为C项。

保守党也没有鼓吹战争,A项不是工党上台的主要原因,排除;工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尚未形成,排除D项。

24.联合国难民高级委员会资料显示:

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有820万,1985年突增为1160万,到1993年已经是1890万。

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导致全球政局动荡加剧

C.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D.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

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难民问题,不是“人员的自由流动”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政局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难民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

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

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

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

【答案】

(1)趋势:

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其它入仕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入仕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